分享

小儿腹泻猛如虎,两步教你轻松搞定

 我心飞扬695 2015-12-10

导 读

迅速下降的气温让很多人都感到难以适应,而频繁发生的宝宝腹泻,则更让年轻父母的神经再一次紧绷。有些妈妈看到孩子腹泻后身体十分虚弱,就会给孩子立即服用止泻药,殊不知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小儿腹泻,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再加上独有特色的推拿按摩,才是最好的小儿止泻疗法,家长们赶快来收入囊中吧!



一、辨证用药

(一)风寒泄泻证

【主要临床表现】大便稀,带有泡沫,或伴鼻塞,流清涕。

【常用中成药】藿香正气水(口服液、颗粒、丸、软胶囊),纯阳正气丸等。

【用药指导】该证型多见于腹泻初期,常由受凉引起。藿香正气水含有乙醇,对酒精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纯阳正气丸中含有朱砂、雄黄等成分,慎用,不宜久服。


(二)湿热泄泻证

【主要临床表现】水样便,或带有黏液,肛周发红,或伴发热。

【常用中成药】葛根芩连丸(微丸),苍苓止泻口服液,小儿肠胃康颗粒等。

【用药指导】该证型多见于急性细菌性肠炎或轮状病毒性肠炎。若发热、恶心、肛周发红、大便夹有黏液等症状明显者,宜选用葛根芩连丸(微丸)、苍苓止泻口服液;若伴食欲不振、面色发黄、腹胀等症状者,宜使用小儿肠胃康颗粒。


(三)伤食泄泻证

【主要临床表现】大便次数多,大便酸臭,腹胀,或伴恶心呕吐。

【常用中成药】保济口服液,保和丸等。

【用药指导】该证型见于饮食不节制导致的急性腹泻。伴发热、头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者,宜选用保济口服液。


(四)脾虚泄泻证

【主要临床表现】腹泻时间长或反复发作,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面色发黄,食欲不振。

【常用中成药】参苓白术散(丸、颗粒),小儿泻速停颗粒,小儿吐泻宁散,复方丁香开胃贴,小儿腹泻贴等。

【用药指导】该证型见于迁延性腹泻和慢性腹泻。若面色发黄,食欲不振等症状明显者,宜选用参苓白术散(丸、颗粒);伴腹胀、呕吐等气滞症状者,宜选用小儿泻速停颗粒、小儿吐泻宁散,配合使用复方丁香开胃贴或小儿腹泻贴敷脐。


二、推拿疗法

对家长来说,易操作、效果佳的手法主要有:捏脊、上推七节骨、摩腹、推三里穴


捏脊是以手捏拿小儿背部脊中线的推拿方法。捏脊要从下往上捏,家长先把孩子放平,令其俯卧,然后两只手呈空拳状,小指、中指、无名指自然弯曲,食指半曲,拇指伸直并对准食指的前半段,各指要自然。然后自尾椎和肛门之间的长强穴,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先后顺序捏到颈部下端的大椎穴,一般要捏6~8次。



捏脊有调整阴阳、健脾和胃、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等作用。通过捏脊还可以提高患儿的血清胃泌素含量,促使患儿增强食欲,增加体重,改善脾胃功能。




七节骨穴是从尾骨端到第四腰椎的一条直线,属于线型穴位。从此穴向上推可温阳止泻,向下推可泻热通便。上推七节骨就是家长用拇指桡侧或食指、中指两指螺纹面自尾骨端直推到第四腰椎。以100~300次为宜,推至皮肤发红为度,能温补脾气,通阳止泻。


摩腹时,家长用手掌以肚脐为中心,做圆规揉腹动作,但一定要记住按顺时针方向,大概要揉50~80次。相信只要揉上几分钟,孩子的肚子就会暖洋洋的。




足三里穴是胃经的第一要穴,但是脾胃互为表里,临床上是不分家的,健胃就是益脾。这个穴位很好找,我们身体膝关节处有一个髌骨,髌骨下两边有两个坑,叫膝眼穴,内侧的叫内膝眼,外侧的叫外膝眼。外膝眼往下四指,胫骨的前缘一横指,这个位置就是准确的足三里穴。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压5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可以调理脾胃、补中益气、扶正祛邪。


以上介绍的几个推拿手法都可以治疗小儿腹泻,家长可以配合着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