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希贵:听课、观课与走课

 月明风清自在怀 2015-12-11

李希贵:听课、观课与走课

载于《当代教育家》杂志2014年第2

  

说实在话,好长一段时间我都不太愿意去教室听课了。

  为什么?因为我怕干扰真实课堂的自然流程,尤其是担心校长的“听”课为老师连篇累牍的“讲”课推波助澜。

  经常有上课的老师在我们听完课的时候说,这节课本来是那样设计的,由于大家来听课,所以又临时改为这个样子了。我留心归纳了一下,绝大部分的改变,都是为听课的老师、领导增加了新的设计,在原来基础上删除的,则多是学生自己的时间和活动。

  我很是遗憾,但授课老师们的理由也挺朴素,他们认为,课堂里坐了那么多领导和老师,不“意思”一下不礼貌。这“意思”一多,表演的成分就显露无遗了。

  看来,我们的听课方式甚至管理教学、研究课堂的方式真应该从根本上改变一下了。

  早在20世纪,上海市教委张民生先生曾提出,要从听课、评课走向观课、议课,我十分赞赏,两个字的改变包含了教育观念的诸多转变。

  但是,如果认真研究一下我们各个地区、各个学校有关课堂评价的标准,观察一下我们目前发生在校园里的课堂管理实践,我们就很容易发现,这种转变仍然任重道远。

  为老师们想一想吧,有人稳稳地坐在教室里盯着授课者,是一件多么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特别是当我们的身份是领导或专家的时候。如果我们是以学生的学为着眼点的话,其实我们应该在课堂上离开座位,和授课老师结成同盟,去更多地研究在学生们那里发生着什么。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和美国教育同行曾经探讨过的“走课”。在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走课”是他们的重要工作方式。

  每天到不同的班级里、不同的课堂上,有目的或无目的地转一转、看一看,呆在每一间教室里的时间少则几分钟,多则十几分钟,遇上需要特别在意的事情也可能盯上整整一个课时,一切根据现时的需要而定。

  这样的“走课”,更多地是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去判断教学,当然也有评价老师教学的成分,但无论如何,这样的教学管理方式起码不会去暗示授课者加入更多的表演成分。

  其实,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

  如果我们能够把许多的听课时间用于参与到老师们关于课堂设计的讨论中,也许发生在课堂里的教学会有着老师们更多的智慧。

  在课堂设计的环节里,如果老师们能够真切地将新的教学观融人到每一个课堂环节,且这种融入的背后已经有了各位同事甚至包括校长的力量的话,即使他在授课的过程中仍有人坐在教室里盯课,他也不会轻易改弦易辙去为听课者“意思”一下了。

  通常,我们的学校管理者会在情急之中不经意地埋怨老师,诸如没有好的教育观念,因循守旧而缺乏创新,长年累月不会改变,等等。

  其实,在埋怨之前,还是打量一下我们自己吧!尽管时移事易,但检查备课、抽查作业、坐在教室里听课依然是我们一般校长管理教学的“老三样”。

  可是,时代变化了,课程变化了,就连学生也变化了,如果我们的管理者不去改变自己,却想着去改变教师、改变学生、改变教学,那也不过是一件一厢情愿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