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数源于何时何人,已无可考稽,现存典籍最早明确记载的是《大戴礼记》《易纬·乾凿度》,一九七七年安徽阜阳县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太乙九宫占盘为九宫数古已固存增一实证; 汉初著作《大戴礼记》中记载的明堂九室: “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盖即河图之义。”, 西汉末年郑玄注《易纬·乾凿度》:“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居中为五,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易乾凿度》曰:“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于十五。则彖变之数若一,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阳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郑玄注曰:“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常行于八卦日辰之间。曰天一,或曰太一。出入所游,息于紫宫之内外。其星因以为名焉。故《星经》曰'天一’、'太一’。主气之神,行犹待也。四正四维,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宫。天一下行,犹天子出巡狩,省方岳之事。每卒则复。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宫。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因谓之九宫。天数大分,以阳出,以阴入。阳起于子,阴起于午,是以太一下九宫,从坎宫始。坎中男,始以言无偏也。自此而从坤宫。坤。母也。又自此而从震宫。震,长男也。又自此而从巽宫。巽,长女也。所行者半矣。还息于中央之宫。既又自此而从乾宫。乾,父也。自此而从兑宫。兑,少女也。又自此从于艮宫。艮,少男也。又自此从于离宫。离,中女也。行则周矣。” 北周甄鸾注曰:“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 宋刘牧《易数钩隐图》:“昔宓羲氏之有天下,感龙马之瑞,负天地之数,出于河,是为龙图者也。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与四为肩,六与八为足,五为腹心,纵横数之,皆十五。盖易系所谓参伍以变,错综其数也。太皞乃则而象之,遂因四正,定五行之数。以阳气肇于建子,为发生之源;阴气萌于建午,为肃杀之基。二气交通。然后变化,所以生万物焉,杀万物焉”。 “洛书九宫数”据何而作?有虚妄之神龟负书说,亦有源于天象星斗说,余以为九宫数乃数理之演绎,兹藉图文略陈己意,聊备一说,以资参稽: 图一所示:二进一为三,为阳仪;二退一为一,为阴仪。 ![]() 图二所示:三进一为四,为少阳;三进二为五,为太阳;三退一为二,为少阴;三退二为一,为太阴。 ![]() 图三所示:五进一为六,为艮(少男);五进二为七,为坎(中男);五进三为八,为震(长男);五进四为九,为乾(父),进者为阳卦;五退一为四,为兑(少女);五退二为三,为离(中女);五退三为二,为巽(长女);五退四为一,为坤(母),退者为阴卦。 ![]() 先天八卦配以九宫数,可明八卦之阴阳也,《周易·说卦传》所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一段,既本于此。乾坤六子卦,亦由此所衍。如图所示…… ![]() 附录:太乙九宫占盘 ![]() 《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图 ![]() 明堂九室图 ![]() 后世之诸多形制的“洛书(古称龟书)” (有“十河九洛”和“十洛九河”称谓之争,后世多宗朱、蔡“十河九洛”之说)皆由九宫数衍生,至宋代后多以黑白点形式传世; ![]() ![]() ![]() ![]() |
|
来自: 蒲心斋 > 《先天卦位九数推衍图式——“洛书”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