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逝的帕拉瓦遗迹

 我的梦想登名山 2015-12-11
同为四大文明古国,印度和中国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的历史统一多于分割(自秦汉统一以来虽有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和南北宋之分割,却终归不是历史主流),而印度则绝大多数时间处于类似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在今天的统一印度之前,只有成吉思汗的后裔所建的莫卧儿王朝和后来殖民印度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曾实现过统一。这样的历史所导致的后果就是今天表面统一的印度其实南北仍有很大差异和隔阂(其隔阂大到南印度的泰米尔纳德邦居然公开支持曾刺杀甘地家族成员的泰米尔猛虎组织)。我们的这次印度之游仅仅限于泰米尔纳德邦,所以看见的印度应该是比较片面的。不过由于大多数人旅游的目的地都在北印度(我们旅游期间除了几个小的法国旅游团外,没见到任何非印度面孔),那我下面几篇日志对读者能够更全方位地了解印度应该是具有突出意义的。

南印度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乃是朱罗王朝,它跨越了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3世纪间1500多年的历史,但那是下一篇日志的主题。这里要描述的是“镶嵌”在朱罗王朝漫长历史中的一个小王朝:帕拉瓦。伟大的朱罗王朝虽然号称跨越1500年,但实际上由四个不同时期组成:传奇般的早朱罗时期,王朝更替期,中世纪朱罗时期,以及趋向衰亡的晚朱罗时期。这些将在下一篇日志中详细讨论,而我们这里要叙述的帕拉瓦王朝正是王朝更替时期的一个较大的势力,它几乎占有了朱罗王朝多一半的土地,而那个朱罗王朝则暂时从历史纪录中消逝了,大概只是在某个城邦中的小朝廷罢了。

帕拉瓦王朝从2世纪延续到9世纪,而在8世纪达到其繁荣的顶峰,其间控制了南印度的大部分土地,包括大部分的东部沿海(孟加拉湾)地区。在这一时期应该曾涌现出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但如今大多已经损毁且散落在南印度各地。唯一保存较为完整并相对集中的只剩下东海岸马哈巴里普兰姆(以后不再提这个名字了,太长)的海岸神庙遗迹群。建于公元8世纪的这片遗迹,可以说是南印度尚且完整的遗迹中最古老的了。这个冠有世界文化遗产的现存最大帕拉瓦遗迹群主要分为三个区:海岸神庙,五神庙,以及曼达帕姆山。下面咱就挨个侃一下咯。不过一天的游览总是从清晨的日出开始的,所以第一组景观并不是海岸神庙,而是神庙附近的孟加拉湾日出

一早起来觉得天上云层浓厚,犹豫半晌还是决定到海边一试运气。

好在上帝总是要眷顾勤劳的人们的,他最终还是拨开云雾为我们呈现了壮丽的日出。


定睛凝视一下在巨浪尖上辛勤劳作的打鱼人。


这从天上到地下无数分辨不清的色彩构成了孟加拉湾最壮丽的日出。


回身看见被朝阳染成金色的沙滩,以及沙滩尽头拥有两座尖塔的庙宇,那就是闻名于世的海岸神庙了。


按照通常的习惯,换成长焦细看海岸神庙,她仿佛被千层巨浪托起在空中。


真正参观海岸神庙得等到下午时分了,因为从西往东的阳光才能让神庙正面的结构显出色彩。神庙的门票很有意思:本国人10卢比,外国人250卢比(好一个二百五,相当于人民币50元左右)。因为门票包含了整个帕拉瓦遗址群的,比较之下还是比国内对类似景点的贪得无厌的高收费要“温柔”了一点儿

建于公元8世纪初叶的海岸神庙距今已经有近1300年历史了,但其整体的布局及外观仍旧保持着建成时的容貌,实属难得。据说整个神庙原来的面积应该比如今看到的大许多倍,但另外的部分要么已经风化消逝,要么已经长埋于孟加拉湾的山丘和水面之下了。


神庙最著名的就是她的两座尖塔,塔身纤细且玲珑剔透,其设计可谓是世上仅有。印度教神庙通常都带有圣水池,这个最古老的神庙也不例外。池中的水早已干涸,只留下曾经浸于水中的小神龛了。


细看塔身,千年的蹉跎实在是厉害,砂岩上的雕刻只能依稀辨认,只留得庙顶的神牛石雕仍旧神采奕奕地蹲踞在那里。


塔顶以两块整体的钟形石雕为冠,这个传统设计在之后的一千多年中被一直沿用下来。塔冠上本应有的精美石刻花纹也已经几乎风化殆尽,但那些残留的印记仍可以让人充分想象神庙建成时的美丽。


临离开神庙时用长焦拍下没有形变的建筑,把两座庙塔婀娜的身影永久地纪录下来。


离开海岸神庙向南走,不远就来到帕拉瓦遗迹群的另一大看点:五神庙。五神庙从名声上似乎不及海岸神庙,但其建筑形式更为独到。与其说这五座神庙是“建”成的,不说它们是“雕”成的,从这一点上看它们比海岸神庙更能体现帕拉瓦时期的建筑特色呢。

这五座神庙的原型不是别的,正是海岸边天生的几块巨石。帕拉瓦的建筑师(或者雕刻师)们就直接以这些大石为基础雕成了五座庙宇。那些没有雕刻的部分自然地形成了各座庙宇的基座,这才真是“稳如磐石”呢:它们本来就是磐石嘛


五神庙最大的一座,达马拉加神庙形态酷似海岸神庙的塔,尤其是顶部的钟形塔冠。不过您别忘了这可是整体塑造的哦。神庙四角的柱子上是帕拉瓦国王的雕像,据说受到了埃及法老雕像的影响呢


五神庙中最长的一座就是画面中右边的布希玛神庙了。这个神庙体现了帕拉瓦时期非塔形的另一类建筑形式。


这头石雕的大象其实是旁边一座神庙(名字太长念不来了)的一部分,因为它们的底座是连在一起的。相传这座石雕是印度相关大象的雕刻中最完美的。


遗迹群的最后一个景点曼达帕姆山也是面积最大的一处。这是一座由巨石天然堆砌而成的小山。帕拉瓦时期的人们将这座小山当成了自由创作的“画布”,其结果就是满山遍野都是各种浮雕,石窟,石雕和石砌庙宇。有完工的,也有半成的,甚至还有刚开始就停工的。如此之多的景点我们没能一一纪录,下面就走马看花地随便侃侃吧。

走近曼达帕姆山,首当其冲的是这个幅名为“阿琼纳之苦修”的大型浮雕作品。其主题是众生都进行苦修,以求神灵将圣河(恒河)降到人间。从某种意义上看,世界上只有另两件作品能从壮观程度上与之并称:一件是梵蒂冈西斯廷教堂正面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最后审判”,另一件是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地狱之门”。因为本人特喜欢大象,所以这里只特写了这幅浮雕中的象群部分。这里的大象虽然不如五神庙的那座雕得真切,但对于浮雕来说已经几近完美了。


佛雕后面的山脚边,有一座类似五神庙的石雕神庙:象头神庙。象头神是印度大神湿婆与雪山女神所生,关于他的传说日后再侃吧。这里让我喜欢的山石的色彩伴着绿草碧空,曼达帕姆山还真有仙境之风呢。


象头神庙后面平缓的山坡上赫然立着一个近十米直径的大石球。它如何能待在那里而不滚落就没有详细研究了,而这样的奇观在印度教看来一定是跟天神有关的,所以本地人都叫它“黑天神的奶油球”。这个名称显然历史并不长,因为奶油一定是在东印度公司殖民印度之后引入的。


曼达帕姆山并不高,山顶也颇为平缓。那些仍旧堆积在那里的大石显然是“幸免”于一千多年前那些雕刻家手下的。


从一侧的山顶向远处望去,一块突出的大石背上驼着一座神秘的石砌神庙,而大石的一侧搭起了柱廊,显示出一处石窟寺的存在,旁边还有在石面上直接凿出的阶梯呢。好一个物尽其用啊。藏在树丛背后的灯塔当然是近代的作品了。


石窟寺庙中最大的是这座山体正面的黑天神庙。石窟被从山体表面凿进大约五米深度,形成两排石柱。而内部的墙壁上布满了各种关于神话传说的雕刻。就单看看这外面一排柱廊的精美就能够让人驻足良久了。


这是山后的黑天神小石窟寺。因为石窟较小,外面的光线足够让我们拍下石窟内壁上的奇特浮雕了。


曼达帕姆山南面的巨石顶上有一座颇为奇特的庙宇,从这个角度看略微有一点希腊神庙的感觉。那里似乎是山体的最高处,让我们登上去感受一下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吧。


登山途中看见这一家老小三代人同在一道石阶上的景象,赶快抢拍。对于成年人来说,登上这座“神山”应该是心存敬畏的,而小孩子们似乎就只有快乐了。


这里果然很高,几乎与灯塔一般了。从郁郁葱葱的树丛一望过去还可以看见一缕孟加拉湾的海水。此时天上风云骤起,提醒了季风季节的暴雨将至。


可惜走得急了点,没能在山顶饱览这暴雨前的奇特卷云。罢了,这也算是季风带给我们的一件小礼物吧。幸好我们走得及时,之后暴雨一夜,第二天我们也就离开马哈巴里普兰姆了。


前面提到帕拉瓦的遗迹散落各处,只有马哈巴里普兰姆相对集中。但是我们在一个小饭店中午餐的时候发现墙上的一幅照片很吸引人。一问之下得知这是帕拉瓦的另一处遗址:凯利桑纳塔神庙。虽然这座神庙不是世界文化遗产,也远不如海岸神庙有名气,但在南印度建筑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种有高大围墙并将庙塔和门塔分开的建筑格局在这里看来似乎很不起眼,但它与海岸神庙的区别还是显而易见的。相传当朱罗王朝在九世纪再次崛起于南印度大地后,就是这种建筑风格启发了帝王们,从而建起了堪称印度最大神庙的宏伟建筑,不过这要等下个日志再分解了。


我们对帕拉瓦遗迹的参观最后是以被一群花哨的印度老太欢送而愉快地结束了。她们虽然大多已经年逾半百,却身着色彩缤纷的纱丽,而且行为举止仍象小姑娘一样的活泼,印度人的“阳光”由此可见一斑。帕拉瓦的遗迹虽然在自然的风化过程中终将消逝,但南印度人多彩的性格却和这些千年古迹一同被永久地纪录在我们的相册中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