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鄂尔泰与昭通

 东方夕阳西方月 2015-12-11

蒋益文

昭通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神话传说时期就开始了昭通的历史,东汉时置朱提郡,南诏始称乌蒙部,明置乌蒙府,清朝改土归流,清雍正对昭通实行改土归流。清朝云贵总督鄂尔泰把“乌蒙”改为“昭通”,鄂尔泰与昭通的历史密切相关。

隋唐两代,昭通属于剑南道戎州都督府。“邑落相望,牛马遍野”。可见当时人民休养生息,畜业兴旺。就是在这个时期,“乌蛮部”,开始迁入昭通,乌蛮“无布帛,男女悉披牛羊皮”,“其语言四译乃与中国通”。此时南诏势力强盛,昭通全境长期处于与中央王朝的政治缓冲地带,由此形成了昭通历史上一个独特的历史时期。宋元明三个历史朝代,昭通处于土司统治时期。土司制度,是封建中央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特殊的统治形式。

清王朝建立后,相继革除地方土司,改设流官,史称“改土归流”。1726年雍正批准云贵总督鄂尔泰“悉令献土纳贡,违者剿”,“剿抚并施”,于十天之内平定了乌蒙、芒部。雍正八年,即1730年,土司残余势力刘起元发起土司联合叛乱。鄂尔泰调集川、滇、黔三省军队联合进剿,平定了这次叛乱。随后,鄂尔泰望文生义,曲解乌蒙为“乌暗蒙蔽”,在请求雍正皇帝的奏章中说“举前之乌暗者!易而昭明,前之蒙蔽者,易而宣通”把“乌蒙”改为“昭通”,这就是昭通名称的来由。清代著名思想家魏源评价鄂尔泰此举是:“一时之创夷,百世之恬熙。”

鄂尔泰(1677年—1745年),字毅庵,姓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信西林觉罗氏。先人投归努尔哈赤,为世管佐领。祖父图彦突官户部郎中,父亲鄂拜为国子祭酒。其主要政绩为在西南搞改土归流。

鄂尔泰六岁入学,攻读四书五经,八岁开始作文,练习书法,十六岁应童子试,次年中秀才,十九岁补廪膳生,二十岁中举,即进入仕途。二十一岁袭佐领世职,充任侍卫。此后官场蹭顿,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三十七岁时,才出任内务府员外郎。可是又淹滞不进,这时他很为自己的官场不利而烦恼。康熙六十年元旦,正值四十二岁,他作诗自叹:“揽镜人将老,开门草未生。”又在《咏怀》诗中吟道:“看来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

他对自己的前途很悲观,绝没有想到后来能出将入相。

鄂尔泰官运的转机是在雍正帝继位之时。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他被任命为云南乡试副主考,五月,被越级提升为江苏布政使,成为地方大员。雍正三年又晋升为广西巡抚。在赴任途中,雍正帝觉得他仍可大用,改封为云南巡抚,管理云贵总督事,而名义上的云贵总督杨名时却只管理云南巡抚事。所以,鄂尔泰在西南开始官职虽为巡抚,而实际上行使着总督的职权。雍正四年十月,鄂尔泰获得总督实职,加兵部尚书衔,六年改任云贵广西三省总督,次年得少保加衔,十年内召至京,任保和殿大学士,居内阁首辅地位。后又以改土归流之功晋封伯爵。同年,因清政府在西北两路用兵,他出任三边经略,赴陕甘前线督师,数月后回京复命。十三年,贵州改土归流地区土民叛乱,雍正帝以其对此经理不善,削伯爵,但对他信任如故。雍正帝死后,鄂尔泰出任总理事务大臣。乾隆间元年为钦点会试大总裁,除大学士职务以外,他又兼任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经筵讲官,管翰林院掌院事,加衔太傅,国史馆、三礼馆、玉牒馆总裁,赐号襄勤伯,乾隆十年(1745年)病逝,享年六十六岁。乾隆帝亲临丧所致祭,谥文端,配享太庙,入祀京师贤良祠。十一年之后,即乾隆二十年(1755年),因其侄鄂昌与门生胡中藻之狱,被撤出贤良祠。

鄂尔泰著有《西林遗稿》。雍正帝编著的《朱批谕旨》,收有《鄂尔泰奏折》,汇集了他在云贵广西总督任上的奏疏。

【新朋友】点击右上角图标“查看官方账号”或点开标题下面的蓝色字微昭通快速“关注”吧!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图标“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