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中国传统书法的合一思想(转载)

 老刘tdrhg 2015-12-11

浅谈中国传统书法的合一思想(转载)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国粹,其艺术价值在人类的生产劳动中不断得到升华提高,由最初的满足实用需要,逐渐演化成为高级的审美意识活动,成为一种形象思维与精神灵感合璧的艺术。要继承发扬这一优秀民族文化,从中撷英咀华,为我所用,我们有必要了解书法中一些重要的合一思想,如人品和书品的合一、形与神的合一、及天与人的合一等。

宋代姜夔在《续书谱》中指出“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古法,三须纸笔佳……”。作者将人品摆在首位,可见,为此者贵先立品。这里“品”不仅包括人的精神境界的品质,还包括一定的美学、哲学、古典诗词、鉴赏等方面的综合文艺修养。清未学者杨守敬将此总结为“品高、学富”。书为心画,以心为本,这也是历代书家治学从艺的一个基本原则。在他们看来,人品的高下直接影响书作的品味。“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傅山语),书家从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厚积薄发,直抒胸臆。苏轼之子苏过在论及其父书法时,明确指出不在乎字怎样,而是胸中存有“至大至刚之气”;颜鲁公忠烈贯日,浩气凛然,其书法自然流露出一种可敬可仰的庙堂气派;柳公权“心正则笔正”的笔谏更是流传千古,世人皆知;现代一些名家则将自己的作品多次义卖,无偿捐献给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实现了作为艺术家的原本价值。故大凡有成就的书家多是德艺双馨,在精湛的艺术背后有着高尚的人格风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特点。练习字也在练习“心”,心清则“风规自远”。
  书法是依汉字而存在的艺术,文字本身是有实用性的,文字有表达意的功能,可以用来写诗歌、作小说、写论文、记录历史、传写人物等。可见,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如果说好的人品是学书的前提,那么形与神的合一则直观地表现书作水准。东汉蔡邕《笔论》说:“为书之体,须人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书法本是“囊括万殊,裁成一相。”作者在此强调字字应与世事万象相通,表现某种情态,而绝非简单的描摹、临仿。书法的“形”,包括笔画线条,结体及章法,这些又统称为书法的造型语言。书法是线条艺术,以线条为基本单位而成体,众多的体又组合为章法完备作品。文字一旦与书法艺术相结合,它便有了审美和实用的双重价值,书家通过一管柔毫在纸上使、转、提、按,创造出有干湿浓淡、徐疾轻重、粗细长短、奇正大小、曲直方圆、偃仰向背、疏密虚实、避就开合、主次收放等不同质感的线条,并表现出内在的动与静、张与弛、刚与柔、藏与露、巧与拙的变化,从而展示出丰富感人的节奏,气脉一贯的笔墨立体造型美及黑白空间布局之美。
  书法以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在掌握了基本的“形”之后,要注重体现出“神”,实现二者的合一。作者在完全自由的创作空间尽散怀抱,任情恣性,物我两忘,神韵天成,非刻意制作所能为之。世人云,书法是无形的音乐,纸上舞蹈,诗的线条化,上等极品如流泉飞瀑,气势逼人,点画飞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唐代张怀?提到的“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唯观神采,不见字形”。也说明了神采在书法中的地位和价值,也唯有表现出神才可使通篇作品鲜活生动,得以永恒,从而不滞留于一般世俗偏好的技巧功力之上。具体作书,要力求在统一中求得变化,变则生韵。王羲之《兰亭序》二十余个“之”字,情态各异,笔法多变,却无丝毫琐碎之感;黄庭坚书法酣畅痛快,看似剑拔弩张却沉稳劲健;郑板桥则以“乱石铺街”的奇特章法名世。关于神采,我们还可以从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从这两个巨人笔下引来两种绝然不同的感受,难道这只是他们字造型优美吗?回答不是,单纯字写的好何止他们,在诸多的平平之作中获得强烈感受,这就引起我们探究其兴趣,他们究竟赋予作品什么?仅仅是点画结合为何产生奇特的魅力?《兰亭序》令唐太宗将其陪葬于昭陵,使千百年来的文人墨客顶礼膜拜,如果要获得结论的话,那就是“神采”二字。神采包涵着作品的笔趣、意境,个人风格,时代审美观点,也体现了作者情感世界,创作需要有激情和冲动,当你书作时,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作者的情绪常常会左右作品的创作。当你激情高亢时,笔下的线条会变的活泼流利,一往而不可收;当你愉悦之时,线条则会生动多姿,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当你情绪低落时,线条则会表现出艰涩迟疑,甚至产生停顿。将情感准确地体现在点画与结构中,没有十分纯熟地驾驭笔法技艺,是难以达到这种理想境界。
  中国书法意蕴深邃,师法造化,书家随时注意外界事物的变化而迁想妙得,尽兴发挥,唐代草圣张旭观“公主与担夫争道”悟出笔法,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得出其精要,故其书超逸豪爽,骨力洞达;颜真卿从破屋漏下的雨水,产生的斑斑痕迹产生灵感,融于其书法,流露出雍容大度,大朴不雕之美。这是他们强烈的个性风格所表现的魅力。有一位书家曾说:“我在看颜鲁公字时,仿佛对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觉地耸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紧起来,从而使我去模仿他的严肃。我在看赵子昂的字时,仿佛对着临风荡漾的柳条,不知不觉地展颐摆腰,全身筋骨都松懈起来,仿佛他的秀媚。”他们强烈的艺术个性和丰厚的文化功底、准确的造型、生动的线条、多姿的变化、简繁有序的技法、浓淡相宜的用墨、卓而不凡的用笔,使欣赏者产生感应共鸣。个人风格来自何处,又如何形成独特的风格呢?这种传统继承到创新的转换,风格的形成必须经过长期艰苦卓越的传统法帖借鉴,只有融铸百家,才能自出机抒,而这一“自出机抒”完全可以融入作者独到的艺术见解与审美观点。梁启超称书法是表现个性的艺术,是最高艺术;宗白华认为书法是一种表达最高境界与情操的民族艺术。历世书家都以书“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不断丰富着它的审美内涵,使这个拥有“无声之音、无形之相”的艺术百花园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综上所述,书法所包蕴的神韵实源于心意,源于书家情感的调整与把握。心乃人之本,人则博取宏观,感悟天地造化,体验人生百态,复归于“天人合一”之极。中国书法的这些重要的“合一”思想,是从立品到作书,再回归的一个完整精深的思想体系,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在书法上的形象体现。
 
(发布单位:安徽省阜阳商业学校 发布人:李阜生 审核人:朱永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