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衙门里的旧故事

 苏迷 2015-12-11
老衙门里的旧故事



 



  二十年前的书院巷还是一条深巷小弄,有青红麻点“地瓜石”铺就的石路,有遮天盖日的梧桐树,巷东则是有着“连中三元”故事的三元坊。那时,还不知道巡抚衙门,直到在后来日复一日的脚步里,我一次次走过书院巷,一次次听到老衙门里的旧故事,又一次次为之陷入沉思……
  走在小巷里,看眼前简单的事物,想身后文明的意义,也许这就是一种苏式生活。
  □周立平/文 蒋世颖/摄

  巡抚衙门在书院巷显得很静,这儿是明朝的应天巡抚衙门、清代的江苏巡抚所在地,这里记载着数百年的历史风雨,也留下了海瑞、林则徐等人的足迹,让岁月的烟雨往事,承载着衙门的威严态势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记忆的青苔。
  在中国,因为禁烟,林则徐的名字几乎是妇孺皆知。然而在苏州,林则徐一直是作为一位清官而长留民心的。1823年3月,林则徐就任江苏按察使,在苏州,林则徐留下了关于他禁烟活动的最早文字记载。
  当时,清政府内部在鸦片问题上形成了驰禁和严禁二派,而道光皇帝则显得犹豫不决,在这关健时候,林则徐的一本《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原片》的奏本,一下就坚定了道光皇帝的决心,严禁派就此占据了上风,林则徐的这篇在那场禁烟运动中极为重要的文献,正是他在书院巷的深深衙门里所著述。
  时隔十年之后,林则徐又一次来到苏州,接任江苏巡抚。吴人记住了这位把百姓忧乐系于“青天”的林大人:“列肆香烟相属,男妇观者填衢,欣欣然喜气相告日:林公来矣!”不错,林公来了。但林公来的不是个时候,那年苏州又是一个灾年。
  从1932年的冬直至第二年的深秋,苏城风雨不绝,灾情不断,在飘摇的风雨声中,林则徐听到了百姓的呼号和悲痛,在他主持的“民惟邦本”之道中,他为赈济灾民,实行了“担粥法”;着手修建了各种水利设施等一系列造福于民的举措,为姑苏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善事。从林则徐这位封建官僚的口中,我们听到这样的呼吁:“官不足悯而民可悯,民即不尽可悯而农民可悯,而家民之勤者尤可悯。”
  此刻,坐在无人长廊里小憩的我,脑海深处依稀还有这位前贤的影子在面前晃动。当林则徐成为过去,历史车轮继续往前走,清廷风雨飘摇,书院巷这个衙门,也迎来了这儿最后一任江苏巡抚程德全。
  朝代更替,江山换主,历来就是人们辨忠奸的实验场,但招数拙劣的程德全却导演了一出骑墙、观望,游走于立宪、共和的好戏。
  武昌起义,革命的浪潮席卷中华大地,江苏巡抚程德全见大势不好,随即宣布响应“革命”的号召而“光复”苏州,前清官僚摇身一变就成了民国的都督,多少有点可笑。可以想象,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可能连辨子还来不及剪,就匆匆地扒了朝服,手持着那根丈余长的竹竿,佝偻着身子在薄暮夕阳中,跳动着捣鼓衙门大堂屋顶的那几片旧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的决心。
  一百年前的巡抚衙门,因为有了这位清代末任和民国首任,从而演绎了无数可笑的故事,但尽管这样,程德全在苏州却也是有不少功绩的。
  居士朋友告诉我,寒山寺在1500年的历史变迁中有过几次大的兴废。清咸丰年间清军败于太平军,在溃逃时就火烧阊门,这火延至寒山寺,几乎在一夜之间千年古刹就化为灰土。这最后一次被毁在程德全任上得以主持重建,并书刻雍正、乾隆诗碑及“寒山寺”的门匾,在程的苦心经营之中,寒山寺“几为吴下精蓝之冠”,构成目前这座蜚声海内外千年大刹的基本构局。
  在程德全当政的那个年代,其它的封疆大臣都在花大笔银子争权夺势的时候,这程大人却花了大少的银两保全了一座千年古城里毫无功利的文化遗产。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也好,“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也罢,可惜的是,如今的书院巷既没有苍柏,也无青山,一座昔日的老衙门,一段尘封的旧故事,就这样面对着阔直的书院巷,闲看云淡云散,坐观人来以去。
  多少有些无奈的日子,由日子累积起来的故事,再由这些故事渗透出来的文化,就这样在眼前特殊的场景、特殊的物件中,去承载太多的文化内涵、哲学品位和心灵怀旧的历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