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姑苏纪事:为赈灾救荒,林则徐创设“挑粥担”……

 吴越尽说 2022-03-17

清代道光年间,林则徐在苏州先后任江苏按察使、布政使、江苏巡抚,在位理政期间,整顿吏治,严禁烟毒,同时兴修水利,赈灾救荒。林则徐曾在城南三元坊书院巷巡抚衙门后创建一所“丰备义仓”,提倡自愿捐田,积谷备荒,又创“挑粥担”,赈济灾民。

· 林则徐创设“挑粥担” ·

1833年,林则徐49岁。从1832年6月正式上任,他在苏州巡抚任上已经做了半年多了。

清廷派林则徐任苏州巡抚,带有一点救火员的意味,哪里有危险,就派他上哪里。林则徐是那个时代数得上的能员,不派他派谁呢?然而,也正是次次冲在前沿阵地,他宦途上充满了历史高光的舞台,也布满了风诡云谲的风险,最后走到了充军新疆的境地。

此时此刻,林则徐面对着一个复杂的局面。江苏行省不仅素称难治,而且这几年灾祸连连。他在《复陈恭甫先生书》中说:“江苏之病,更比吾闽为难治者,以局面太大,积重难返二语尽之。自道光三年(1823)至今,总未有一大好年岁。”

▲巡抚衙门旧址林则徐石碑(现苏州姑苏区书院巷)

江苏素称鱼米之乡,孰知道光初年的江南江北,竟已经连续十年没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年岁了。到这年冬天,连巡抚驻地的苏州也出现了饥荒,城里涌入了大批饥饿的难民,鹑衣百结,满面菜色,不得不靠政府的赈济和士绅的慈善苟延残喘。

林则徐立即行动起来,带头在苏州设立粥厂,赈济饥民。但很快他就发现了一个问题,粥厂有定点,不能大面积铺开。饥民只能每天早起,有些人得赶很长的路,到粥厂排队领取一点维持生命的粥,路上消耗的能量很可能还超过这些粥所提供的能量,而且在领粥过程中,丛林法则也正不可避免地发生着作用,“远近贫民跋涉拥挤,强悍者虑其滋事,老弱者难免向隅”,施粥的同时还需派人维持秩序。

怎么办?林则徐不像一般尸位素餐的官僚那样,把救灾办赈看作例行公事,而是把它当作守土有责,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更有效地抚循民众,拯救苏州民众于水火?林则徐和自己的幕僚、属下官员来回磋商,要寻找一个妥善的办法。终于有人向他讲了明朝陈龙正在苏州的故事,在陈龙正那里得到了启示,启动设立流动的赈济点。

陈龙正(1585 -1645)

初名龙致,字惕龙,号几亭,嘉善人。明末著名理学家。明崇祯七年(1634)进士及第,崇祯十年(1637)授中书舍人。著作有《政书》7卷、《学言》《文录》各20卷,《朱子经说》14卷、《秘垣疏草》4卷、《皇明儒统》8卷、《高子遗书》12卷、《阳明要书》8卷、《救荒策会》7卷、《外书》4卷,还有《朱子语类》《程子评本》20卷、《陶诗衍》等,是嘉善历史上著作最多的作家之一。其子陈揆,汇编《几亭全集》60卷行世。

陈龙正致仕返里后,嘉善也遭遇了灾荒,曾用担粥法,随处多点给食,来赈济饥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雇人挑着粥担分赴城乡各地赈济老弱贫病。

林则徐根据陈龙正的做法,做出了改进。他制定的做法是,劝全城士绅和富商捐钱捐米,并在家预制有盖粥桶,“以木尺量之,高一尺五寸,径圆亦如之。每桶盛粥五十余碗,两桶为一担。每担煮米一斗,再入粞粉二升,便极稠浓,令人分担附近一隅之内,随带铁勺一把。其桶盖半边不动,半边可开,粥多气聚,经时不冷。”所谓粞粉,就是舂米之后留下的米的碎屑。林则徐施粥,还考虑到因为担粥容易冷,而特意设计了具有保温性质的有桶盖,桶盖可以只开一边的担粥桶。体察下情而至于入微,不得不佩服差不多两百年前的这个来自福建的巡抚林则徐的人间大爱。

除了考虑到饥民的冷暖,林则徐也核计成本,努力做到惠而不费:“遇老弱瘦病者,各给一勺,约计一担之粥总可给百人以上。柴米挑工,每日所费止在五百文之内,即行之百日,亦止五十千文。”

▲邮票上的林则徐

据杨炳坤《杨中议公自订年谱》道光二十八年载:林制军(即林则徐)成法,“每一担约可给百人以上,分劝绅庶之家,有力者日施数担,即力微者,亦可合数人以成一担,各就本图邻近地段,同时挑担分施,凡老幼孤寡残废之人难赴厂领粥者,皆得就近给食,众擎易举,所济较多。各地官绅咸相效法,卓有成效。城市之内多者达百余担,少者亦数十担,各乡合计数目也与城市相等,行之数月,差少饿毙之人。”这样下来,“虽有荒年,可无饿莩。德莫大焉,事莫便焉。”可见当时林则徐的担粥法已经传播出去,成为各处效仿的好办法了。

▲江苏巡抚衙门旧址中关于林则徐试种双季稻的记载

林则徐在向皇帝的奏稿中表示,自己在江苏赈灾,将“矢此一片血诚”“不敢市惠以沽名,亦不敢因噎以废食”。这种认真的态度博得了江苏人民的一致赞颂,当时有人写了一首《放赈歌》,来传扬林则徐在苏州的表现,歌中写道:

吁嗟嗷嗷数万人,感恩早被仁风扇。

况乃由城渐及乡,善政行看遍州县。

经过林则徐的精察力行,江苏的这次饥荒终于在次年顺利度过,迎来了风调雨顺的丰收之年。

来源:《苏州方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黄恽

2022-01-0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