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与养德

 优雅a 2015-12-12
    作者:佚名 来源:大河报


        养生,是告别温饱后中国人的普遍追求。养生之说古而有之,不过在极“左”年代被当作“另类”“扫地出门”了。
  
  所谓养生,又称养身,乃保养身体、延年益寿之道。这方面古人积累经验多矣。如《管子·形势解》说:“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庄子·达生》云:“人之所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险也。”《战国策·齐策四》曰:“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荀子·修身》道:“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等等,这些先哲之论不乏科学道理,经受千百年实践检验,堪称经典也。
  
  养生固然重要,而养德尤胜于其。一个人只重养身而轻养德,养生也难以如愿的。这是因为人的寿命与德操大有关联,所以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仁者寿”、“有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唐代名医孙思邈也言:“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暇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云:“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针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之道,老子提出“三宝”论:“吾有三宝,持而守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器长。”此言与孔子“仁者寿”如出一辙,将养身与养德“高度统一”了。
  
  今人也总结出养身与养德的“三宝”: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口。表面看,这是说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外在形象,其实却映射其精神气质与内心世界。其可贵处,正是将“仁者寿”的理念完美融于一身了。有“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之誉的著名学者季羡林,曾力赞文学大师张中行“淡泊宁静,不慕荣利,淳朴无华,待人以诚”,他自己何尝不是这样一位嘉言懿行的“高人”?季老说“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本性的,就是有道德之人”,他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与张老一样,都能颐享天年而功业盖世。而贪图名利、心怀杂念之人,是难以达到此境界的。新近被削去官职的原上海市“一把手”,据悉对养生之道颇有研究,还是沪上有名的“网球高手”,却因未能养德而“一失足成千古恨”,只好在愁苦中度过他的六十大寿了。再一想,那些曾经呼风唤雨养尊处优而今被绳之以法的昔日“权贵”,不都在养身与养德上“一手硬一手软”而身败名裂了吗?
  
  养生与养德关系密切,是有科学依据的。现代医学证实,和谐的社会关系、良好的心态能使体内分泌出有益的激素和乙酸胆碱,这些物质能将血液流量及神经细胞调至最佳状态;同时大脑会分泌出一种天然镇静剂,使人获得内心愉悦、缓解精神烦忧。西方科学家在调查中也发现,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有益健康。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对2700位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了几十年跟踪调查,发现“仁者”的预期寿命大大高于歹人。巴西医学家马丁斯对583名被指控的贪腐者和同样人数的清廉者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调查,发现前组有60%的人病倒或死亡,后组罹难者仅为6%。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将道德纳入健康的范畴,要求健康或希望健康的人提高道德修养,增强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是非观,按照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这与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堪称不谋而合。可见,养身必欲养德,养德方能养生,乃是做人的措施信条;对公仆而言,“常修为政之德”更是莫大的事了!
  
  □马承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