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用法]每日1—2剂,水煎2次后将药汁混合,每4—6小时服1次,每次约100一200毫升,服用至热退身凉,诸症消失为止。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 [主治]温热病。肺胃大热,口渴,烦燥,脉洪大等症。上感、肺炎、急性传染病初期。 40、去风汤 [组成] [功用I疏风解表。 [主治]损伤后伴有外感,寒重热轻者。 [方解]损伤后由于体质衰弱,营卫失调,易感受风寒,出现寒重热轻的症状。 本方用荆芥、白芷、防风辛温解表药为主,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佐以薄荷、菊花疏表解毒,清利头目; 苍术辛温发散,祛风 燥湿健脾;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朱砂镇心安神解毒; 甘草调和诸药。 41、退热散 [组成] [用法]温水浸泡15分钟,文火煎25分钟,晚睡前服下。 [功用]清热解毒化湿。 [主治]病毒引起的上感,尿路感染,扁桃体炎等。 42、青羌冲剂 [组成]羌活7.5克 [功用]解表清热,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症见发热在2天以内,鼻塞、流涕、咽痛、肌肉酸痛等。白血球正常或低下。 [方解] 本方辛凉、辛温同用,祛邪、扶正并投。 方中大青叶、连翘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之功; 羌活辛温,有解表祛风胜湿作用; 合川芎辛散上行,散风止痛; 加太子参一味,取参苏饮意,补气以达邪。 [疗效]以青羌冲剂临床治疗患者56例。有效46例,占82.2%,平均退热时间22小时,无效10例。 [组成] 金银花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二剂,每剂二煎,分四次服。 [功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泻火。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或肺炎初起,症见咳嗽、咽痛、头痛、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数者。 [方解]本方为银翘散加白虎汤而成。 薄荷、淡豆豉、牛蒡子解表散风热。 金银花、连翅、大青叶清热解毒。 石膏、芦根、知母清热泻火,桔梗祛痰排脓。 [加减] 痰多加贝母,瓜萎; 口渴加天花粉。 44、新加苇茎汤 [组成] [制法]自加生荸荠五至七枚,洗净连皮切开,同药和煎。 [主治]四时寒热夹伏之“时感”(此名为王孟英所取,盖谓四季新伏夹受之证),但邪之多寡不一,素体虚实不同,故统一号称“时感”,而见证与治法有别。然最为常见者,其主证多为滞与热邪互结,阻碍肺胃升降气机,故宜以此方治疗,多收满意效果,春令温舒,尤易见功。 [加减] 若在夏暑湿重,可加香薷、藿香; 秋令感伤,可加桑、杏、菊、梨(皮带肉); 冬令外寒袭束,可配麻黄汤(但麻、桂用量宜轻)。 事在人为,医在握病,权衡机宜,制胜克敌,斯为上工矣。 45、柴葛解热汤 [组成] [制用法]水煎成汤剂口服,渣再煎服。每日1剂。如治间歇热时,需在未发热时煎服。 [主治]四时感冒,邪在三阳,症见发热,恶寒,头痛,肢身酸楚,或见寒热往来.或但不恶寒,热解后复发热(间歇型)者,脉滑数舌苔白黄相杂。 [加减] 头痛剧者,以川芎,防风; 呕恶者,加半夏,生姜; 咳嗽,咽痛,减羌活,白芷,加麻黄,北杏,银花,连翘,鱼腥草; 腹痛泄泻减石膏,加半夏。 [按语]阴虚舌质红绎者忌用 46、宣脾化湿汤 (黄寿人) [组成] [功用]宣脾化湿,畅涌气机。 [主治]外感时病。 [方解]外感时邪,湿阻中焦,脾阳不振。 方中以佩兰、藿香芳香化浊,醒脾除湿; 厚朴燥湿,行气导滞; 枇杷叶、郁金和胃降逆,行气开郁; 鸡内金、白术健脾利湿; 川芎活血行气。 共奏宣脾化湿、畅通气机之功。 47、表证外感发热方 [组成] (1)风寒合剂 [组成] 荆芥 [功用] 辛温解表 [主治]外感发热属风寒证,症见恶寒发热或寒重热轻,头痛身痛,无汗,鼻塞流稀涕,或咳嗽。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加减] 挟湿加苍术,羌活; 寒甚加麻黄、桂枝。 [组成] 银花 [功用] 辛凉解表 [主治]外感发热属风热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口干咽痛,咳嗽。舌红苔白而干或淡黄,脉浮数。 [加减] 咳嗽痰黄加黄芩、鱼腥草; 热盛加石膏或石膏水口服。 [组成] 银花 [功用] 宣透涤暑 [主治] 外感发热伤暑证,症见发热恶寒,头胀身倦,口渴,溺赤。舌红苔白,脉濡数。 [加减] 挟湿加藿香、佩兰、川朴; 热盛加黄连、青蒿、黄芩。 [疗效]①疗效标准 48、半表半里发热方 [组成] (1)和解合剂 [组成]柴胡 黄芩 [功用]和解少阳 外感发热邪在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恶心呕吐,口苦。苔黄,脉弦。 (2)疏透合剂 [组成]青蒿 [功用]疏利透达 外感发热邪在募原证,症见寒热往来,或寒甚热微,脘痞腹胀。苔腻而浊,脉缓。 [加减] 热甚加连翘、知母, 湿浊轻者去槟榔、草果,加藿香、佩兰。 [疗效]本组77例,全部有效(在4天内,体温逐渐下降,直至正常,临床症状改善者)。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91.名医名方的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