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刻治印章的四种方法

 苏睿思 2015-12-13

刻治印章的方法很多,主要是根据印章材料的质地不同而采用的工具和刻治办法,也各不相同。一般刻治印章的材料,有金属的,如金、银、铜、铁质的。纯金银质软需要掺以铜方能成为印材,古代铜印有呈现黑色的、紫褐色的,呈现青黄色的,是掺了金。一般铜印,是黄铜与紫铜的合金。铁印较少,明代御史大夫用铁印,是要它象征“铁面无私”的意思。但铁是最容易氧化生锈,也不能使用现代的印泥。印材还有矿石质的,如玉石、玛瑙、水晶、花乳石等。玉石、玛瑙、水晶坚洁润密,人多喜爱,但质地太坚硬,镌刻困难,且印文字的艺术性难以表现出来。花乳石,即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等,石质细腻温润,最适于刻治,效果亦妙,篆刻家最喜欢用它。印材中有骨质的,如象牙、牛角、犀角、兽骨等。这些牙角印材质轻性韧,不中刀法,所以篆刻家和收藏家都不重视它。还有竹木和化学印章材料如黄杨木、竹节、竹根、梅根(梅花树根部)、果核、瓜蒂等都可刻印(统称竹木印)只是质软易刻,但字迹往往无神。果核印材,常用广东榄核,质地近乎象牙很坚韧。化学制品,如假象牙、有机玻璃、橡皮印材等。质软韧腻,只能用于机关公章和一般人日常用章,不是篆刻家所用的。印材中还有一种是磁的,包括紫砂印和瓦印。唐宋时,有人用它制私印。磁印质地类似玉而较松粗,用厚锋利刃,冲刺成文,别有一种浑厚古朴感。另一种是先制泥垩,再刻治印文,最后入窖烧成。只是经过烧制,多有变形,欹斜不中程式。用宜兴紫砂制印坯刻印,用质地细密的砖瓦刻治印章,其效果别有意趣。一般说,磁印、瓦印质地虽粗,但印文的艺术性尚能表现,颇可玩味。

刻治印章的四种方法

刻治印章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铸印

凡金、银、铜等金属印材料的,大都用铸印法。我国古代多用此法,先做一个腊的印模型,也叫模子,即用腊做成一个完整的印,印面上刻篆文,印顶上做好各种各样的印钮。要刻治的细致生动,然后在腊模上糊粘泥,四面密封封起来,加厚到一定的程度,上边仅留一个小孔,再放在火上烧,脂模溶化,从小孔中流出来,就成了一个内空模子,最后把溶化的铜等金属浇灌进去,待到冷却之后,将印模打碎,所铸之印就出来了,加以修整,铸的印章就完成了。

凿印

凿印就是用钻子和铁锤在事先制成的印坯上来凿,也叫镌,如同石工打石头,一些金属印材,都可用凿印法。我国古代军中常用此法,因当时在战争中,情况紧急,人员调动频繁,特别是将军、司马等职,时间紧迫,来不及铸造印章,制印工人就采取凿印的办法,这种凿出来的印章,即称为“急就章”。印文不加修整,有的笔画常常有意到笔不到之处,刀痕明显,笔画锋利,生动自然,别有趣味。

磋印,也叫碾印

凡属于玛瑙、水晶、玉石一类的印材,都用磋的办法,在磋的过程中,由于“铡铊”转动不那么自如,因而磋出来的字,笔画与落墨的印文,不能完全一致,总是不流畅,缺少笔意,死板呆滞。现在用磋印的办法少了,一般都改用电刻(电刻也叫喷印)。

刻印

刻印的方法,所适应的印材,有木质的,如黄杨木,梅根、竹根,有质地较软的铜。有质地较松的玉石。有橡皮、象牙、犀角和化学的。特别是适合于青田石和寿山石等。由于印材质地不同,所需要的刻刀形状和钢口硬度都有所不同。石头(花乳石)印材,不太坚硬,随刀刻去,往来自如,刚柔缓急,笔意韵味,都能表现出来,一般篆刻家。书画家都喜欢用此刻印方法刻治印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