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庸武侠中的那些事儿

 冰海明月 2015-12-13

  一、神秘的传奇道士:张三丰

《倚天屠龙记》小说中,张三丰是当之无愧的武林第一高手,少年时代就击败了威震西域的昆仑三圣何足道,青年时代隐居武当山并在中年时代开创武当一派,在短短几十年里,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武当派迅速崛起,分头直逼武林泰山北斗少林派。张三丰调教的七名弟子人称“武当七侠”,个个都是武功惊人,侠肝义胆的英雄好汉,是中原溜达门派中出类拔萃的杰出人杰。

 

武当派画像 

历史上的张三丰是一个极其神奇,被神化了的真实人物,和小说存在着较多的不同之处。他的生卒年份至今都存在着极大的争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生死寿数之谜 

关于张三丰的出生时间,有元代说和南宋说两种,但基本上都肯定了明代才是张三丰主要活动的舞台。张三丰的生卒时间也没有确切的说法,有说1247—1458年的,有说1264—1464年的,有说1246—1417年的,长者211岁,短者171岁,远远超出正常人类的寿命大限。 

清人李西月、汪锡龄都把张三丰的出生时间定位在1247年农历四月初九,金庸显然也接受了这种论调,所以在《神雕侠侣》中,第三次华山论剑(公元1259年)时,张三丰看起来大约“十二三岁年纪”;《倚天屠龙记》中,“至元2年四初九”(公元1336年)张三丰过九十大寿,也符合中国人过虚岁不过实岁的风俗。 

 

张三丰 

武当一代宗师 

金庸在《倚天屠龙记》小说第三回末有个注解,说:“据旧籍载,张三丰之七名弟子为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声谷七人。殷利亨之名取义于《易经》“元亨利贞”,但与其余六人不类,兹就在其形似而改名为梨亭。”但这个“旧籍”,金庸先生却没有详加阐述。 

张三丰的亲传弟子中,以丘玄清、孙碧云、卢秋云、周真德、杨善澄、刘古泉六人最为出名。丘玄清为人宽襟大度,平时《黄庭经》《道德经》总不离口,凝神坐忘修道不缀,仪表相貌严整谦恭,颇有宋远桥之风;孙碧云“服气养神、研精覃思”,像及了俞莲舟沉默寡言、武功高强的特点;而卢秋云、周真德、刘谷泉、杨善澄四人又合称“太和四仙”,大约及时小说中的俞岱岩、张翠山、殷梨亭和莫声谷的原型。 

 

明清以来,武林多称张三丰是内家拳、太极拳的祖师爷,而且武当一派开枝散叶,至今已有17个支派流传,算得上发扬光大、名满天下。 【详细】

  二、真实的全真教:抗金?亲元?

 

王重阳和全真七子 

在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两本小说里,全真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派组织。在射雕年代,全真教是武林最负盛名的大教派;到了射雕年代,虽然全真教今不如昔,但“全真七子”,依然在江湖中有着极高的声望,极少有人胆敢小觑。 

在这两部小说里,全真教都是以一个亲宋爱国的教派面目出现的,叛徒毕竟是少数。然而历史上的王重阳、丘处机、尹志平三代教主,却和小说有着极其巨大的差异性:在他们执掌全真教的一生中,亲金元而远南宋,毕生服务于异族政权而毫无愧色。 

王重阳潜心创教 

金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26岁的王重阳应武略,中甲科,成功考取了金国功名,后被授予甘河镇酒监一职。 

  

全真教祖师王重阳画像 

王重阳考取功名后,娶妻生子,过上了小官吏的幸福生活。但年复一年的官场迎来送往生涯逐渐让其倍感厌倦,加上仕途多年也无晋升,金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47岁的王重阳借口遇到了汉钟离和吕洞宾两位神仙,就此抛家弃子、辞官入道,这就是全真教史上著名的“甘河镇道”。             

王重阳在终南山传道三年,结果很惨淡,乡人对他毫无兴趣,只招来了史处厚、严处常等几个弟子。1167年,王重阳离乡东去,赴山东半岛传教收徒,这一年可视为全真教的创立之年。 

 

王重阳将自己手创的教派命名为“全真”,历史上有多种解释,一是说“真性保全”,一是说“精气神三全”,一是说个人内修的“真功”和济世利人的“真行”兼备两全。但不管哪种解释,全真教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把扶危济困、怜孤惜寡当成了一项教务,造福一方百姓,这一点和小说是吻合的。王重阳陆续收了丘处机、谭处端、马钰、王处一、赫大通、孙不二和刘处玄七个得力弟子,即著名的“全真七子”。然而,正当王重阳准备大展拳脚之际,厄运突然降临,1170年,王重阳突然去世,享年58岁,算不上长寿。 

长春子光大全真 

王重阳开创全真教三年就溘然长逝,传承、广大全真教的历史重任就交到全真七子手上。全真七子在终南山安葬师尊,结庐守墓三年后,于1174年的中秋之夜,开始了一场开诚布公的内部会议。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后王重阳时代全真教的未来走向发展趋势”。他们都是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每一个人出家后都出版过道经专著,对如何传承、光大全真教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坚定立场,所以,众人对全真教未来发展之路的思想认知产生了分歧。 

 

全真七子 

七人开创了七个新教派!表面上看是一种力量的分散。但实际上,七人分别以终南山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方分散活动,各自收徒传道,全真教的影响力反而比王重阳时期发展壮大了许多。小说中全真七子平时散居各地,各有分观,就是一种暗喻。 

七人之中,王处一、孙不二向东走,谭处端、刘处玄向南走,郝大通向被走,马钰原地不动。唯一一个向西传道的就是丘处机!当年王重阳在陕西家乡传教不利,无奈只能东去山东传法,如今他的爱徒反其道而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向着师傅的故地披荆斩棘、喁喁前行。 

 

丘处机传道 

丘处机选择了姜子牙垂钓旧地以及汉代就声名远播的道教名山龙门山传道,自然也是“人已景贵,景显人名”,通过长达13年的修真布道,终于收到了井喷一般的效果:信徒众多、影响广泛,以至于到了1188年,金世宗完颜雍聘请丘处机北上燕京主持万春节;1191年,继位的金章宗完颜璟赐予丘处机家乡一座大道观,提名“太虚观”,以彰殊荣。 

从王重阳到丘处机,两代全真教主都接受了金国的册封和赏赐,和小说中全真教扶宋抗金的情节完全不同。丘处机以后得列代掌门,包括尹志平,都接受了异族政府的册封,无一例外。 

 

丘处机拜见成吉思汗 

《射雕英雄传》中讲到:暮年成吉思汗年老体衰,听闻“全真七子”之一丘处机有养生长寿之决,在中原享有盛誉,便派近侍之臣刘仲禄悬虎头金牌从蒙古出发,持诏书前往山东滨海召请丘真人前去蒙古一见,向他讨教长生之术。丘处机慨然应命,挑选十八位弟子不远万里前往西域大雪山,开始了流芳千古的“西游”之行。 

据史料记载,成吉思汗在指挥作战的间隙和班师回朝的途中曾多次向丘处机“问道”,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问及如何治理天下,对之以“敬天爱民为本”,问之长生之道,则告之“以清心寡欲为要”。成吉思汗对于丘处机的劝导很乐于接受。1227年,丘处机病逝,享年79岁。在他死后,弟子李志常编撰《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述了这段不平凡的旅程。 

尹志平再兴门楣 

尹志平是一个贯穿《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两本书的人物,他是丘处机的得意弟子,接过了全真七子的衣钵,被委任为新一代的全真掌门,道号“清和真人”。在《射雕英雄传》中,他还只是一个年轻气盛的小道士,虽然不免鲁莽,但也算得上是尊师重道、果敢坚强;到了《神雕侠侣》中,他已经变成了中年大叔,除了面对小龙女会方寸大乱,在其余事物上冷静稳重、精明强干,是个不错的掌教继承人。 

 

尹志平 

历史上的尹志平和小说中的人物差异较大,因此在新修版中改名为甄志丙。小说和历史上的尹志平相比较,只有1219年西去觐见和1238年掌教退位两年事情是可以贴合上的,而真正的尹志平堪称长寿老人,比小说中横遭惨死的结局好太多了。全真教的传承梯队基本上的金字塔形的,开教祖师王重阳是第一代,他的徒弟全真七子是第二代,到了“志”字辈的第三代弟子已经有了数百人之多,第四代、第五代更是数不胜数。   

  三、邻家暖男:一代仁主大理段誉

金庸的十四天书里,所有男主角中,唯一一个历史真实人物,就是段誉。《天龙八部》的三个男主人公中,最先登场的就是段誉,这是一个亲和、善良、乐观、热血、充满正义感的邻家大男孩,完全没有一国储君的做派。小说的最后,段誉已经贵为一国之君,但其性格依然一如既往,令人十分感慨。 

 

段誉影视形象   

大理国史 

要说历史上的段誉,先得简单说说大理国的历史。大理国的前身是南诏国,公元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窃国成功,改国号“大长和国”。但政权不得人心,只存活了25年,即被新的政权杨干贞推翻。杨干贞扶植清平官赵善政为王,改国号“大天兴国”。赵善政当了一年傀儡就被废黜。公元928年,杨干贞再次改换国号“大义宁国”,自己关起门来做皇帝。 

 

大理古城 

由于杨干贞的穷奢极欲、贪虐无道,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率领黔东三十七个少数民族部落联合起兵,打出“减尔税粮半、宽尔徭三载”的口号,得到云贵大地上所有不堪压迫和欺凌的奴隶、平民的支持,起义军摧枯拉朽,一鼓作气攻陷“大理城”,将暴君杨干贞赶下皇位,大理国就此闪亮登场! 

挥之不去的梦靥——权臣干政 

然而,大理段氏也有着自身挥之不去的梦魇,这个致命的阿喀琉斯之踵从段氏政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陪伴左右,一直到大理国灭亡为止。这就是延续了南诏、大长和国和大兴宁国灭亡的权臣干政。在段思平丁酉得国后,大理国境内出现了国王、诸侯、平民/奴隶三种社会等级,国王下面是大大小小的割据诸侯,各诸侯效忠皇室,但在自己的领土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国王是名义上国家的最高元首,有自己的封地,但财政、兵力并不占绝对优势;而平民和奴隶是这两大贵族的财产,不仅要缴纳赋税,而且还要义务参军,处于社会最底层。万幸的是,由于段氏的仁政,这个阶层的民众生活倒还不算太穷困。 

 

明代《南诏野史》 

这一段悲惨的故事,《南诏野史》有记载:“明在位十三年,为君不振,人心归高氏。群臣请立善禅候高升泰为君,正明遂禅位为僧,而段氏中绝矣。”在杨、高两大权臣的斗法过程中,高氏笑到了最后,终结了大理国的前半生,改国号“大中”,开始饿短命的大中政权。 

有为的长寿之君 

1108年,26岁的青年段誉气宇轩昂地登上了历史舞台,但他刚刚登机,接手的是个烫手山芋:黔东三十七部互相攻杀,各路反王风起云涌。同时,段誉还要面临高氏擅权的事实。平叛手上没兵,夺权心中没底。而段誉不是平庸之主,他一反常态,走上了和高氏相国友好合作的道路:开诚布公地袒露心迹,换取高氏的鼎力相助。 

 

当时的相国是高升泰的儿子高泰明,而皇太后是高泰明的姑姑高升洁,皇宫内外全是高家的势力,段誉所能做的,就是在最大限度范围内,与高氏家族联手打造一个安定团结的大理国。在段誉心中,这片热土不是段誉家的,也不是老高家的,她属于全体大理国人民。段誉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全盘托付给高泰明,希望高泰明即刻带兵平叛。 

段誉给高泰明吃了定心丸之后,高泰明决定领兵出征。正规军出马,黔东三十七部或降或亡,战乱很快平息。这次的国王与相国主动联手,使君权的相权获得了高度的统一,大理国军民无不交口称赞。段誉亲政后的第八年,和宋朝取得了两国的边境贸易,从此,大宋和大理两国的民间贸易日益频繁,大理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惊人。国家稳定、吏治清明、财政富饶、皇帝仁慈,此时的大理国出现了另外一个盛世。 

 

宋金时期中国版图 

出家为僧 

段誉共执政39年,淡出大理政坛后,于荡山寺出家,法号“广弘”,从此青灯黄卷于深山古刹中勤进修行,得享高寿而终,享年92岁。历史上的段誉在执政期间,对外不兴刀兵,对内勤政爱民,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好皇帝。纵观段誉的一生,仁慈、宽容、善良、大度是他的标签,但由于他的爱心太重,不够杀伐决断,故而大理国在他的执政晚期,已经出现了早衰的迹象。从这点来说,晚年的段誉未能像青年时代的他一样,能够不畏权势充满斗志,实在是相当可惜的。 

 

金庸毫不掩饰对段誉的喜爱,将其写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历史和小说有机地完美结合起来,给读者塑造了一个可爱的书生情痴形象。

  四、天地会:中国致公党的前身

金庸先生在小说中,将天地会设定为由台湾郑成功所创、陈近南领导、以职业军人为高层的反清复明团体,会众数目众多、遍及中华大地,是一支实力雄厚的在野武装力量,足以让清廷头痛不已。但是,历史上的天地会,至今还保持着神秘的面纱,她起于何年?源于何地?创自何人?一直是一个谜题,各路专家学者始终难以达成共识。   

天地会创会传说 

在天地会早期的文献典籍《洪门志》和《海底》两本书里,记载了天地会起事的传奇故事。 

 

清康熙十三年,邻邦西鲁国大军犯境,八旗军屡战屡败,康熙无奈,发出皇榜昭告天下,寻求退敌英雄。时福建莆田九莲山少林僧兵128人应榜出征,不出三月,平息战乱,西鲁国奉表请降。此后,南少林众僧谢绝朝廷赏赐回归林泉,奸臣张建秋、陈文耀二人在康熙面前进谗言,说南少林僧众久有异志、不服王化,又和大将郑君达交情匪浅,日后必然反叛、助叛。康熙深以为然,下令与正月十五三更时分火烧少林寺。 

 

福建莆田南少林寺 

在少林叛徒马宁儿的带路下,南少林终究蒙难,阖寺僧侣,仅有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世开五人逃出生天。这五人就是天地会“前五祖”。蔡德忠等五人匆忙逃难,于沙湾口遭遇大队追兵,幸被勇士吴天佑、方慧成、杨仗佑和林大江搭救,这五人,即天地会“中五祖”。一行人再逃至惠州,得寺僧吴天成、洪太岁、李式弟、桃必达、林永昭五人相助(“后五祖”),杀死可陈文耀。 

此后,群雄在高溪庙邂逅归隐学士陈近南,有石香炉顺水漂来,重52斤13两(意喻“吾十二京十三省”),炉底可有“反清复明”字样。陈近南感叹道:“此乃天意!倡举义旗,便在今日!”四方好汉闻讯,竞相来投,一时声势大壮。七月二十五丑时,群雄遂于红花亭祭告天地,歃血会盟,公推崇祯之孙朱洪竹为主,拜陈近南为军师,整饬军马、计议北伐。 

陈近南率大军北上浙江,在万云山高溪寺结识方丈万五道宗(万云龙),陈近南见他武艺超群、侠义为怀,便让朱洪竹拜其为兄、立他为帅。后万五道宗战死沙场,陈近南尊其为“达宗神”。 

因为清廷势大群雄起势失败后陈近南吩咐众人隐姓埋名,等待良机相时而动,成立“天地会”,暗藏“三点革命诗”,制定五色旗号、诗句、暗语、切口,广结党徒、养精蓄锐,以冀未来之成功!这三点革命诗,小说也有所引用,由蔡德忠念给韦小宝听,诗云:三点暗藏革命宗,入我洪门莫通风。养成锐势从仇日,誓灭清朝一扫空。 

“台湾诸葛亮”陈永华(陈近南) 

陈永华,公元1634年出生,父亲陈鼎为甲申年进士。1648年郑成功收复福建同安,陈鼎出任同安教谕。随着清兵再次攻陷同安,陈鼎自缢于官衙殉国,年仅15岁、怀着国仇家恨的陈永华出逃至厦门,投奔郑成功大军,被授为“参军”一职。 

 

陈永华,资料图 

郑成功对陈永华极为赏识,不仅称呼其为“卧龙”先生,而且将郑经托付于他。1662,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久病逝,郑经继位杨平郡王,陈永华成为百官第一人。在土地问题上,陈永华曾亲自考察台湾各地,丈量开垦情况,颁布屯田制度。在民生问题上,陈永华着力提升老百姓水平:煮糖晒盐,已利民生;烧砖炼瓦,改善民居。在行政方面,陈永华划定行政区域,推行里甲互保,民众安居乐业。而在台湾的经济命脉——对外商贸方面,陈永华辅助郑氏与日本、泰国、越南等国通商,同时秘密和大陆福建、浙江、广东沿海各地商户开展业务往来。 

陈永华在教育、农业、科技、治安、外贸等方面的得李举措保证了郑氏能够有底气踞岛而守。因为陈永华对台湾的重要贡献,从他逝世那天起,陈永华就受到了台湾百姓的无尽思念和深切缅怀,今日台南永华宫就是他的宗教庙宇,这源于陈近南自我介绍的一句话:“我的真名叫陈永华,永远的永,中华之华!” 

今日洪门,万缕千丝 

天地会虽然是秘密会门,但由于会众目标一致、互帮互助、相亲相爱,因此,从清朝中期后,发展极为迅速,组织极其庞大。故而,天地会的战斗力远超其他教会门派。 

辛亥革命时期,天地会积极参与、支持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为推翻满清政权付出了血肉代价。海外的洪门组织,不仅在经费上对革命党人给予大力支持,而且派人回国直接参加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为此,孙中山在民国三年,《通告洪门改组支部书》上,感动地说:“我洪门以自由组织……为国艰辛,垂数百年,辛亥一役,鞑虏政权遂覆……有志竟成,诸公伟力,诚不容没也。” 

 

天地会抵抗清兵,资料图 

今天,中国致公党作为洪门天地会的远支,已经融入到新中国的民主建设工作中,成为八大民主党派之一,和中国共产党一起携手并进,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不动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做出了重要额贡献。 

  结语

漫游金庸的武侠世界,回读真实历史,感受大师笔下的精彩纷呈,于天马行空和纵横恣肆的想象中,给读者徐徐拉开一幕幕亦真亦幻、可圈可点的大千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