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定向自睾丸女性化)
病因病理该病属于性连锁隐性遗传疾病,具有家族遗传的特点,常常同一家族内相继发病,国内曾报道过一家代有7人发病。研究认为其发病与X染色体中决定雄激素受体的位点上基因发生突变有关。对于患者来说,尽管有睾丸存在且能分泌雄激素,但基因发生突变促使患者的第二性征向女性方向发展。 遗传因素AR基因定位于Xq11~12,编码910~919个氨基酸,有8个外显子,外显子1在N-端,与基因的转录功能有关。外显子2和3各编码1个锌指,构成高度保守的DNA结合区,在受体与配体结合后,解除遮蔽的热休克蛋白,与激素反应元件(转录增强子核苷酸系列)结合,激活转录过程。外显子4是铰链区,含有1个核定位信号,是受体-配体复合物固定于细胞核所必需。外显子5~8是雄激素结合区,是对雄激素具有高度亲和力的结合位置、与雄激素结合后,引起受体变构、磷酸化、二聚体化、核定位和激活转录。 一般的规律是患者的临床表现与AR缺陷的严重程度有关,受体完全不能与雄激素结合者几乎没有男性化表现,受体具有部分结合能力者可有部分男性化。AR基因突变最多发生在外显子5~7,精氨酸只占受体全部氨基酸残基的4%,而精氨酸突变却占了全部突变的40%,774,831,840和855位4个精氨酸残基和866位缬氨酸残基是发生突变几率最高的位点。AR基因突变使受体结合雄激素的能力丧失或减低,或受体-配体复合物不稳定,容易在温度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离解,最后的结果都是雄激素在靶组织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 临床表现外表为女性表型,外生殖器呈女性型,身材偏高,臂长,手足巨大。青春期后出现第二性征,乳房发育,阴毛、腋毛稀少或缺如,子宫及输卵管未形成,小阴唇发育差,阴道短,上段为育端,生殖腺常于腹股沟或在腹腔中,有时可降至大阴唇。睾丸外观尚正常,但青春期后不再成熟,呈幼稚型。绝对不能生育。 1953年Morris提出“睾丸女性化”一词沿用至今,近年来有人提出为“雄性素不敏感综合征”。在男性假两性畸形中,睾丸女性化综合征较为常见。首次报道于1817年。 此种病人有睾丸,性染色体组型为XY,性染色质为阴性。睾丸虽然分泌雄性激素,但由于体细胞不能形成雄性激素受体,从而不能使生殖器男性化。本型特征:①患者往往因原发闭经,不孕来诊;②呈女性体形及女性脂肪分布,有女性习性;③有正常的女性乳房,但乳腺组织少,乳头稍小或正常;④腋毛及阴毛稀疏或缺如;⑤有女性外生殖器,小阴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