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一名科学家在瑞典所受礼遇(附致辞)

 老李的图书馆 2015-12-13
导读

中医发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无论是理论体系还是医药、非物质疗法等具体的治疗手段,都非三言两语能说清。中医的博大精深不是自诩。看!在世界的舞台上它依旧闪烁着光芒!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屠呦呦与她的团队只翻开了中医宝库的冰山一角,更多的人还在为此而努力。


12月7日下午,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发表了30分钟的“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精彩演讲,从青蒿素的发现背景、历程,成功的因素,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和重点等方面进行阐述,听众掌声经久不息。



卡罗林斯卡学院的诺贝尔获奖者演讲台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本土科学家的身影,第一次响起了清正柔婉的中文女性的声音,第一次讲起了中医药的故事。

平日里任何一个明星的绯闻都能引爆话题热点,但屠呦呦在瑞典的演讲却在朋友圈里悄无声息。截然不同的是,屠呦呦在瑞典受到了巨星般的礼遇,这也许是我们应该深思的地方。

7个细节,看看一名科学家是如何秒杀一众大明星的!

1、听屠呦呦演讲,有的人从500公里外赶来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飘扬的中国、日本、美国和瑞典国旗。今年的演讲在医学院新落成的医学礼堂举行。

演讲定于13时举行,数百名华人提前3个多小时就在冬日寒风中排队等候入场。还有人特意从500公里外的哥德堡市赶来。刚过12时,礼堂座位就被占满了。

2、屠博士演讲前,全场爆发热烈的掌声




3、两人搀扶屠呦呦上下台,专人搬椅子




4、诺贝尔奖评委全程弯腰为屠呦呦持话筒


屠呦呦演讲的24分钟内,一位满头白发的外国人在旁边,全程弯腰为屠呦呦持话筒,这个满头白发的外国人就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

5、屠呦呦入住瑞典最牛酒店



屠呦呦下榻的斯德哥尔摩大酒店自1874年开业以来,持续营业至今,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顶级的酒店。自1901年起,酒店开始接待诺贝尔获奖者及其家人,已成传统。

6、咖啡厅椅子签名


按照诺奖传统,获奖者们都会在诺贝尔奖博物馆餐馆的咖啡馆椅子底部签字。
屠呦呦等获奖者抵达后,接过工作人员递过来的笔,在椅子底部留下了白色的签名。这场景似曾相识,好莱坞星光大道才有此仪式。

7、瑞典国王举办皇家晚宴


10日下午4时半,诺贝尔颁奖典礼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在典礼上将依次为获奖者颁发诺贝尔奖证书和奖章。11日晚上7时至11时,为屠呦呦等诺奖得主举行皇家晚宴,瑞典国王、王后等王室成员都将出席。


诺奖得主的证书和奖章将在市政厅展出。晚宴结束后,来宾将参加在金色大厅举办的舞会。屠呦呦等诺奖得主将与瑞典国王进行短暂会谈。



附:屠呦呦获奖致辞——讲的真好,很难不感动!


  尊敬的主席先生,亲爱的使用过青蒿素的人们:
  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


  我不是中国本土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我只是中国科学家群体中第一个获奖的女性科学家。我相信未来中国将有许多的项呦呦、齐呦呦、柴呦呦、尚呦呦、魏呦呦能够获得这一殊荣。


  在此,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生长在中国大地上成片成片的青蒿的荣誉,更是中国中医的荣誉。


  可以这么说:我是一个为青蒿素或者说是为诺贝尔奖而生的人。


  1930年12月30日黎明时分,我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波市开明街508号的一间小屋,听到我人生第一次“呦呦”的哭声后,父亲屠濂规激动地吟诵着《诗经》的著名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并给我取名呦呦。


  不知是天意,还是某种期许,父亲在吟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又对章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


  也就是从出生那天开始,我的命运便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


  只是当时,我还不认识什么是青蒿,也不知道什么是青蒿素,也不知什么是中医,更不知道什么是诺贝尔奖。


  感谢完父亲,我想感谢中国的一位伟人——毛泽东。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他把中医摆在中国对世界的“三大贡献”之首,并且强调“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1954年,毛泽东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它就是我的工作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前身,也是成就我一番事业的平台。


  我时常在想:假如没有成立中医研究院;假如把我分配到一个乡村医院,我顶多是一个平庸的中医,更别谈什么青蒿素,什么诺贝尔奖了。


  我还要感谢一个中国科学家——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葛洪先生,他是世界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一生著作宏富,自谓有《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颂诗赋》百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


  当年,每每遇到研究困境时,我就一遍又一遍温习中医古籍,正是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给了我灵感和启发,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并最终突破了科研瓶颈。


  只叹生不逢时,如果东晋时期就有诺贝尔奖的话,我想,葛洪应该是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医者。


  我还想感谢一个人,准确地讲,应该是一群人,一群数以百万的非洲人。正是他们对中国中医、对青蒿素的信任,才换来生命的重生,见证了青蒿素的神奇。


  在感谢四个人的同时,我还要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


  我唯一不感谢的,就是我自己。因为痴迷青蒿素,我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到科研当中,没有尽到为人妻、为人母的义务和责任。


  最后,我要万分感谢的,是一种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草本植物——青蒿。它星散生长于低海拔、湿润的河岸边砂地、山谷、林缘、路旁等,也见于滨海地区。在中国近二十个省、区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一岁一枯荣的青蒿,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

  其茎,其叶,其花,浓香、淡苦,蕴含丰富的艾蒿碱、苦味素,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一种廉价的抗疟疾药。


  在我的科研生涯中,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的青蒿“前赴后继”,奉献了自己的身驱,成就了中国的中医事业。


  正是因为他们的牺牲,才铺就了我通往诺贝尔的坦途。
  青蒿呦呦。
  情感呦呦。
  生命呦呦。


  临来瑞典前,我曾经有一个想法,想带85株青蒿来到卡罗林斯卡学院,让它们和我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但我怕在机场、海关遇上安检、植检的麻烦,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我还想邀请85名参与过523项目的科学家来到瑞典,共同发布青蒿素的科研报告,但我怕诺贝尔奖基金会无法承担这笔庞大的开支,最终,我决定还是一个人来,代表中国,代表中国中医和中国科学家,领取诺贝尔奖。

屠呦呦和丈夫李廷钊在晚宴上


  尊敬的主席先生,再过几天,我就要返回中国,临走前,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希望您能告诉世界: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理由。


  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青蒿素的研发工作,但我不是以获得诺贝尔奖为终极目的。
  我唯一的追求是:抗疟、治病。

  因此,我不想对于自己已经没有多大价值的诺贝尔奖,给我的晚年生活带来巨大的困扰、烦恼和质疑。


  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
  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
  我向往正直,蒿茎一样的正直。
  所以,我请求您能满足一个医者小小的心愿。


  终有一天,我将告别青蒿,告别亲人,如果那一天真的来到,我希望后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在一片青蒿之间,让我以另外一种方式,守望终生热爱的土地,守望青蒿的浓绿,守望蓬勃发展的中国中医事业。


  衷心感谢在青蒿素发现、研究、和应用中做出贡献的所有国内外同事们、同行们和朋友们!

  深深感谢家人的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衷心感谢各位前来参会!
  谢谢大家!


来源:山西号外+财富创业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