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类方讲伤寒》——柴胡类方一

 允峯 2022-10-05 发布于黑龙江

大家好,今晚由给大家讲解《类方讲伤寒》之柴胡类方柴胡类方有很多,今晚就从少阳病代表方剂小柴胡汤开始柴胡类方的讲解。

首先,大家先一起看一下小柴胡汤的组成。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80克) 黄芩(三两 30克) 人参(三两 30克) 半夏(半升 40克)
炙甘草(三两 30克) 生姜(切,三两 30克)大枣(十二枚 20克)

看到一个方子,首先要给方子归类,归好了,思路就有了。刘志杰经方解析法就是从整体到细分,来划归整理方剂的下面来看小柴胡汤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三才解析法:


阴性药:寒性药--黄芩3(除燥)
凉性药--前胡8 人参3(除烦)
平性药:甘滋--炙甘草3 大枣12枚(助阴)
阳性药:温性药--半夏4 生姜3(除滞)

大家先看一下这个三才解析法,对这个方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阴性药多于阳性药,治疗的这个患者身上是热多于寒的情况,可以除燥、除烦、助阴兼除滞。这个方的大体印象就出来了。

这个方治疗热多寒少的病证,在六纲属少阳病。《辅行诀》的小阴旦汤是这个方子的原形。所以说小柴胡汤,又叫小阴旦汤。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熟悉呢?要与厥阴病的阳旦汤桂枝汤相对比啊。厥阴和少阳是阴阳相对的。少阳和厥阴都属于“半表里”。少阳沟通太阳和阳明,厥阴沟通太阴和少阴。方子一定要横向纵向对比,前面高珊珊老师已经分析过桂枝汤了,听完这堂课一定要翻前面的讲课内容。

三才解析法是一个方剂的大方向,你最后合方也好,加减也好,大方向是不能错的。很多人开药主方对了,开始加减,只注意药物功效,不注意寒热,甚至堆药,最后整个方子寒热改变了都不知道。

特别是时方用药常常犯这种错误,写方打头几位主药方向对了,然后开始根据“症”找“药”,找找找方子就跑偏了。

咱们继续往下看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四象解析法:

君:前胡8 阴(主症)
臣:黄芩3 人参3 阴(兼症)
佐:炙甘草3 大枣12枚 甘滋(辅助君臣而护胃气)
使:半夏4 生姜3 阳(沟通阴阳)

四象解析法可以结合相关条文一起看一下,加深理解。

110、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宋264)

111、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宋99)

少阳病,在辨证的时候,首先不能忘记提纲病的“口苦,咽干,目眩”三大症。但大家一定要了解从属关系,不是“口苦,咽干,目眩”就是少阳了,是少阳要有“口苦,咽干,目眩”的“口苦,咽干,目眩”上焦有热都有可能出现,阳明能不能有?厥阴能不能有?都有可能的。

这点要再次强调一下,《类编补遗》里其实强调了很多次,但很多人看书时还是不注意的。还有这个“口苦”大家要记住,这个症状有了,那表示还是多多少少有热的存在的,“咽干”单独出现,则未必有热。这属于很基础的知识,但还是有很多人不注意,甚至混为一谈。

少阳中风,还要具备“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他既然叫中风,那肯定要有表证参与的,也不能忘记。这古人啊,语言很精简的,很多前因都给你省略了,需要自己往前找,单看某个条文,很容易就断章取义了。这里提到的“手足温而渴”也要注意,与此相对的“手足凉而不渴”的三阴病要注意辨别。

继续看其他条文

112、修订后: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113、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宋101)

114、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宋96)

115、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宋97)

这几条《补遗》中重点讲解了,这里就不加赘述了。小柴胡汤是少阳家的代表方剂。少阳中风和少阳本证均可以用小柴胡汤对治。少阳病,仲景这样讲的:“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这是少阳的提纲三症,这里再强调一遍,这个一定要记住这个大前提,无论是少阳本证还是中风都在此基础上辨证。以后不强调,你也得记住。

根据上面的条文,总结一下就是:

少阳中风,总结一下辨证要点:
1、提纲三症:口苦、咽干、目眩
2、少阳病位表现,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
3、中风证表现,头痛、身热、汗出、恶寒恶风、颈项强等
4、少阳柴胡证以及或然症状。

少阳本病:
1、提纲三症
2、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3、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舌苔薄白,脉弦

整体看,少阳病,属阳,偏表,偏上。少阳属于半表里的阳性证,不能单纯的用汗吐下三法,要用“和”法。就像上面提到的,少阳病寒热错杂,不是单纯的发汗、温里、清热可以解决的,需要各方面同时调节,就如同中央调控中心,同时解决各方面的问题。

汗吐下三法都会使原来因为热所损伤的津液更受损,使病情发生传变。这小柴胡汤到底是怎么起到调控作用的,咱们来一起看一下。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四象解析法:

君:柴胡8 阴(主症)
臣:黄芩3 人参3 阴(兼症)
佐:炙甘草3 大枣12枚 甘滋(辅助君臣而护胃气)
使:半夏4 生姜3 阳(沟通阴阳)

君:前胡8 阴(主症)
前胡,凉,辛苦。

《神农本草经》:主治心腹肠胃中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柴胡这个药,古文言茈胡,陶弘景云:《本经》上品有茈胡而无此(柴胡),晚来医乃用之。可以看出柴胡是后世用药。真正汉传用小柴胡汤准确说是小前胡汤。后世的柴胡不是说一点功效也没有,但临床疗效却不尽如意。有一句话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家可以临床上对比一下。在这就按前胡讲解。

这个前胡主和解和清热,解中上焦邪气阻滞,和解表里。能够疏导内外,去寒热往来的少阳邪气。上焦的邪气,它可以疏散到太阳表位,通过太阳的自愈机制,以汗排出。前胡有升而下之的作用。少用就是升,多用才能入上焦而下泻。
八两就是八两,80-120克用少了效果不行的。

臣:黄芩3 人参3 阴(兼症)
黄芩,寒,苦。

《神农本草经》:主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这个药,偏于阳明,兼入太阳,对下焦也有清湿热的作用。黄芩,也可以去血闭热结的,后有条文小柴胡汤治疗妇人少阳中风,热入血室,黄芩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前胡和黄芩这两个药,也照顾了这个血结邪热的。大家可能发现经方药各种虫类等动物类药用的很少,因为很多药药性就包括了,没到那个程度就不要乱加减,过度用药了。

人参,凉,甘滋。

《神农本草经》: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这个人参的甘,是甘滋作用啊,凉,可以清热。人参主入三阳,尤其是阳明。能够补周身内外津液,也有一定的治水饮的作用。用药是用的东北的生晒参,可以用党参代,但效果较人参差一些,可以加大用量。

佐:炙甘草3 大枣12枚 甘滋(辅助君臣而护胃气)

甘草,也就是炙甘草,平,甘滋。

《神农本草经》: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补胃气津液。津液胃气足了,周身受益。用炙甘草,增加甘滋作用,入胃中养胃气。

大枣,平,甘滋。

《神农本草经》: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大枣,养被伤的津液,养脾安胃,助胃气。

人参、甘草、大枣都有一定的补津液的作用,为什么这里要注意津液呢?少阳介于太阳和阳明之间,津液再伤就阳明了,所以除了顾护胃气,也是防止热邪更伤津液,病邪传入阳明。

使:半夏4 生姜3 阳(沟通阴阳)

半夏,温,辛甘淡。

《神农本草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

这个药要用旱半夏,生用。水半夏毒性大于旱半夏治疗效果也没有旱半夏好。它有温渗的作用,降逆,去水饮。

少阳,是和三阴沟通的信使。少阳有问题,那个三阴会受影响,水饮会上逆的。所以会出现“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少阳里面,是有水饮参与的。厥阴里面,也会有燥热参与,偏重不同。

生姜,热,辛。

《神农本草经》: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生姜则是解表止呕降水饮,也能帮助解太阳表邪。少阳病位,是一手托两家。太阳和阳明都要照顾到。而生姜有帮助太阳散邪的作用,小柴胡汤,缺了它,绝对不行的,千万不要疏忽它。半夏呢,辛温而燥,能降水饮,降气止呕吐,散结气,也是偏于中上焦的药,配合生姜,效果更好。

半夏降逆温通,配合生姜制约下面的寒饮。生姜还有解表止呕作用,也暗含着除“痞”的意思。虽然没有典型痞证,但还是有这方面的迹象啊。 黄芩(臣药)和半夏(使药)是个反佐的配伍,解决上面和中焦的病邪结聚,能治疗痞结。寒热相争则成“痞”,辛苦除痞嘛。

君:前胡8
臣:黄芩3 人参3
佐:炙甘草3 大枣12枚
使:半夏4 生姜3

少阳病,以津液不足和偏热为主。以上这七味药,把整个一个少阳病的寒热不调的问题,通通解决了。前胡质轻,解上焦热,气味淡薄。在这里用少了,功效出不来,再少点君臣都要换位,甚至整个方寒热偏重都受影响。

君药,称之为君,他是君主,是主导,他的功效的药力统领整个处方的走向。每个药都有不同的职位,就像一个国家,各司其职,每个人的权利是有份额的,加大用量就相当于增加权利,加着加着就该换国君了,那国号就要变了。所以一些人不会用,随意加减,方子不起效,却不知道在你手里的那个方早就大变了。

所以说,所谓秘方,是传方不传量啊。而把方子放到刘志杰经方解析法里一看,开的对不对就知道了。所以对一个经方方剂,要尊重赞叹,不要随意更改。小柴胡汤是柴胡类方的基础,很多柴胡类方由它变化而来,后面课程讲解中也会跟小柴胡汤做一下比较,不断的强化《刘志杰经方解析法》的运用。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今天是小柴胡汤基础,后面也会与其他类方对比学习的。

谢谢大家

【话唠】学员 21:46:31

115、……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宋97)

这里的“邪高痛下”是什么意思呢?

【话唠】汉传-朴玲玲(497983661) 21:48:05

少阳在里是居于脏腑之间的位置。邪高啊,是指这个少阳邪聚于上,也就是寒热错结在上。而体内正气作为维和部队,他是要冲上去抗邪的。这正气的军队出城打仗了,要中焦之气肯定要耗费的,他得做好后方供应啊。这个下焦的寒水呢,一看,呦,主城的军力低了,就乘机要上逆的,他没有中焦制约了,就上逆作呕。而疼痛是病在上,下疼痛。少阳和厥阴相表里,上焦郁阻不通,那个下焦三阴的水饮不能到达上焦化成津液,除了要上逆作呕,这下焦也成战场了,不但腹痛,重的,还要化成里热水饮,形成腹泻。这就是“邪高痛下”。


主讲老师简介:

朴玲玲,中医执业医师,中华汉传中医促进会办公室成员,北京汉传中医研究院研究员,高级讲师。2007年始师从汉传经方创始人中医名家刘志杰先生,为刘志杰老师嫡传弟子之一。毕业于延边大学中医学院中医系,是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研究生。为《师承课堂实录》《增补师承课堂实录》《补遗师承课堂实录》的编委,参与了出版的整理校对复核等工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