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等待中的诗意呈现

 江山携手 2015-12-14
  等待中的诗意呈现
  等待中的诗意呈现
                            ——唐人的待友不至诗
  待友不至诗,顾名思义所写的内容是与友人约好见面但友人未至。它渊源于《诗经·邶风·静女》。诗云:“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的前半部分写约好了见面但对方迟迟不来,将等待而不见的焦灼心理描摹得入木三分,后半部分写主人公在等待中回忆女子对自己的友好馈赠,这个心理活动与等待的场景相结合,更突显了主人公待而不见的焦急心情。这首诗虽是写等待异性,却成为唐代待友不至诗的滥觞。
  唐代社会自由开放,诗人交游广泛,友情诗众多,待友不至诗作为友情诗中一个特殊类型,也得到长足发展。古人讲诚信,重然诺,一般来说约好的事不会爽约,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或是天气发生变化,或是僧道行踪不定,或是事先未定具体见面时地,结果造成一方不能如约而至,一方空自期待。等待中的复杂心情,却催生出一篇篇佳作。从《全唐诗》及其补编中的60余首待友不至诗中,我们能感受到唐人对友情的珍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他们无处不在的诗情。
  待友不至诗常将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相结合,表现期盼、焦急、失落的心情,并以多姿多彩的手法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盛唐的几位著名诗人都写过待友不至诗,他们善于以细致的笔触描写微妙的感情变化。如王维《待储光羲不至》:“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为了迎接这位挚友,诗人一大早就起来,等待车马声临近,时刻准备着出门迎接。虚词“已”、“要”、“方”以及开启重门、听车声、闻佩、出户等一系列动作性词语的运用得十分传神,不露痕迹地表现了会友的迫切心情。一直到晚钟响起,疏雨飘落,友人还没来,失落之情溢于言表。而蕴含其中的,是一份绵远深厚的友情。白居易有一首《期宿客不至》:“风飘雨洒帘帷故,竹映松遮灯火深。宿客不来嫌冷落,一尊酒对一张琴。”诗中展现的是静态的缩小的空间。风雨松竹,掩映一灯如豆,一尊酒,一张琴,紧凑的空间里没有动作,物象自然呈现,渲染了亘古般的幽深寂寞,期客不至的冷落心绪自然流出。中晚唐已还,待友不至诗多能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值得一提的是,女诗人鱼玄机有一首《期友人阻雨不至》:“雁鱼空有信,鸡黍恨无期。闭户方笼月,褰帘已散丝。近泉鸣砌畔,远浪涨江湄。乡思悲秋客,愁吟五字诗。”本来与友人约好见面,但天气忽然由晴转雨,颔联写出了天气转变之快。颈联寓情于景,由近泉到远浪的空间扩展,自然地引出远方的友人,料想他定是为雨所阻,不能前来了。这首诗通篇对偶,处处关合雨字,细腻地描写了雨中待友不至的惆怅心情,意境浑成,堪称佳作。
  有些待友不至诗写翘首以盼,久期不至,怀念之情更深切。如岑参《虢州南池候严中丞不至》:“池上日相待,知君殊未回。徒教柳叶长,漫使梨花开。驷马去不见,双鱼空往来。思想不解说,孤负舟中杯。”诗人在烂漫的春光中等候友人归来,一天天过去,希望终于落空。“徒教柳叶长,漫使梨花开”,以物华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烘托内心的寂寞企盼之情,情味深长。皎然的《劳山忆栖霞寺道素上人久期不至》:“远寺萧萧独坐心,山情自得趣何深。泉声稍滴芙蓉漏,月影才分鹦鹉林。满地云轻长碍屣,绕松风近每吹襟。贪闲不记前心偈,念别聊为出世吟。更待花开遍山雪,山山相似若为寻。”远寺山情,怡然自乐,泉声滴漏,月影分林,“满地云轻长碍屣,绕松风近每吹襟”,如此清景令诗人陶醉忘世,但一份浓浓的友情始终不褪色,诗人殷切地期待对方来访,“更待花开遍山雪,山山相似若为寻”,与贾岛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以及韦应物的“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异曲同工,将画面推向更广袤的时空,意境悠远。而由“期”友人来访到设想对方“寻”自己而不得,视角发生变化,透彻地抒发了期待会面的殷切心情。大诗人杜甫也有几首待友不至诗,他的《渝州候严六侍御不到,先下峡》云:“闻道乘骢发,沙边待至今。不知云雨散,虚费短长吟。山带乌蛮阔,江连白帝深。船经一柱观,留眼共登临。”第三句用朝云暮雨意暗示朋游离散。浦起龙《读杜心解》云:“五、六,下峡所由。七、八,言出峡相待。一柱观在荆州。知公此行,本欲出峡,后乃一滞云安,再滞夔州,不果所向耳。”分析十分中肯。颈联描写下峡所经之处的风景,以景衬情,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待而不见的失落心情。尾联则想象与友人在荆州登临一柱观,进一步表达了希望会面的迫切愿望。
   唐人的待友不至诗中,有一部分等待的对象是僧人和道士,僧道行踪不定,能否赴约本来就不确定,诗人对此虽感遗憾,但并不太介意,而是着重传达一份闲适从容的心境。卢纶《蓝溪期萧道士采药不至》:“春风生百药,几处术苗香。人远花空落,溪深日复长。病多知药性,老近忆仙方。清节何由见,三山桂自芳。”诗中由萧道士采药不至,联想到这位隐士的日常生活。“人远花空落,溪深日复长”,意境清幽,景中有情。皇甫冉《酬崔侍御期籍道士不至兼寄》:“一心求妙道,几岁候真师。丹灶今何在,白云无定期。昆仑烟景绝,汗漫往还迟。君但焚香待,人间到有时。”再如《奉和待勤照上人不至》:“东洛居贤相,南方待本师。旌麾俨欲动,杯锡杳仍迟。积雪迷何处,惊风泊几时。大臣能护法,况有故山期。”这两首诗都是和友人的待友不至诗,等待的对象分别是道士和僧人,两首诗颔联与颈联中的丹灶、白云、旌麾、杯锡、积雪、惊风,恰到好处地交代了道人与高僧的身份,生动地渲染了僧道神秘的行踪,逸趣横生。诗人的期待虽落空,但仍寄希望于未来。再如曹松的《与胡汾坐月期贯休上人不至》:“扫庭秋漏滴,接话贵忘眠。静夜人相语,低枝鸟暗迁。星围南极定,月照断河连。后会花宫子,应开石上禅。”诗人与友人一起等待贯休上人的到来,二人促膝谈心,直到夜深。颔联与颈联以景物的变化暗示秋夜时间的推移,十分传神。虽然好友没来,但这不失为一个美好的值得纪念的晚上。贾岛有一首《夜期啸客吕逸人不至》:“逸人期宿石床中,遣我开扉对晚空。不知何处啸秋月,闲着松门一夜风。”诗中这位姓吕的隐士善于长啸,贾岛称他为“啸客”,与他相约夜里见面,可能是想见识一下他的真功夫,可是这位高人并未前来。这首诗的表现手法非常高妙,它完全从对方的角度着墨描写。诗先写友人要来借宿,让自己等他,然后并未明言其不至,而是想象他在月下放声长啸,引得松门前的风也凝神谛听,停止了呼啸。以秋月、松风侧面烘托啸客的超逸形象,纯用虚笔传神,如羚羊挂角,不着痕迹。
  除了在室内,诗人有时还在风景秀丽的青山绿水间待友,不少待友不至诗都反映了诗人的山水情怀。诗人独自欣赏风景,待友不至的枨触融入山水之美中,化作诗意的淡淡忧愁。如宋之问《见南山夕阳召监师不至》:“夕阳黯晴碧,山翠互明灭。此中意无限,要与开士说。徒郁仲举思,讵回道林辙。孤兴欲待谁,待此湖上月。”诗人想与友人分享南山夕阳,从傍晚等到月出,他沉醉于山色湖月中,不愿离开。“夕阳黯晴碧,山翠互明灭”,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夕阳山景图,令人叫绝。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樵人与鸟儿都已归来,还是不见友人踪影,诗人忍不住携琴到长满绿萝的小径上去等候他。清幽的山景,淡淡的牵挂,像一幅山水画卷。此外,李颀《龙门西峰晓望刘十八不至》也是写在山中待友人:“春台临永路,跂足望行子。片片云触峰,离离鸟渡水。丛林远山上,霁景杂花里。不见携手人,下山采绿芷。”颔联与颈联运笔空灵,写景如在目前,首尾点明待友不至的心情,情景相生。除了在风景清幽的山中,还有在水边等候的,如王昌龄《宿京江口期刘昚虚不至》:“霜天起长望,残月生海门。风静夜潮满,城高寒气昏。故人何寂寞,久已乖清言。明发不能寐,徒盈江上尊。”诗人在镇江夜宿,更深月残,潮声盈耳,牵挂的故人迟迟不来,只好自斟自饮。首联和颔联写景对仗精工,气象阔大,颇具盛唐气象。“残月生海门”与王湾的名句“海日生残夜”造语相侔而意境不同。有时诗人约好友一起游玩,但友人未至,诗人只好独自游玩,如杜牧《秋晚与沈十七舍人期游樊川不至》:“邀侣以官解,泛然成独游。川光初媚日,山色正矜秋。野竹疏还密,岩泉咽复流。杜村连潏水,晚步见垂钩。”诗人独游樊川,川光山色,明媚多姿。中间两联描写樊川秋景,对仗工稳,清新俊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总之,这类诗从某种程度上看就是山水诗,而待友不至的经历,使得诗的意蕴更丰富,情味更隽永。
  唐人诗意地对待生活,即使在待友时略感烦闷、不快,他们也以诗的形式加以消解。诗人有时将写好的待友不至诗寄赠给友人,委婉地向对方表明失落的心情,并与他分享等待过程中所见的美景,不但释放了心情,而且增进了理解。韦应物的三首待友不至诗都是写好后寄给友人的。其中《西郊期涤武不至书示》云:“山高鸣过雨,涧树落残花。非关春不待,当由期自赊。”诗中写道,山雨过后,花儿一阵阵地飘落,不是春天不等你,而是你来得太晚了。言外之意是,你何不及时来到西郊,与我共赏明媚而短暂的春光?末二句不写自己等得着急,而写春天不相待,宕开一笔,非常巧妙。有时诗人不仅将诗篇寄给友人,还再三寄语友人早日来访,体现了唐人对友情的执着。比如皎然的《妙喜寺高房期灵澈上人不至重招之一首》:“晨起峰顶心,怀人望空碧。扫雪开寺门,洒水净僧席。言笑形外阻,风仪想中觌。驰心惊叶动,倾耳闻泉滴。岂虑咆虎逢,乍疑崩湍隔。前期或不顾,知尔隳常格。如今谁山下,秋霖步淅沥。吾亦聊自得,行禅荷轻策。松声畅幽情,山意导遐迹。举目无世人,题诗足奇石。贫山何所有,特此邀来客。”诗人期灵澈上人不至,特地又写了一首诗诚邀他前来。诗中写道,山中寺庙虽然简陋,但我扫雪洒水,十分洁净,松声山色,悠然自得。“驰心惊叶动,倾耳闻泉滴”,叶动泉滴的细微响动都能察觉,将期友的心情写得如此逼真、如此诚恳,令人不忍辜负他的一番苦心。
  诗歌是唐人最好的交往方式,有些待友不至诗是聚会之时的相互唱和。一次马戴、贾岛等人在姚合家中聚会,只有无可上人没有赴约,姚合、马戴、贾岛三人都有诗歌记录此事。还有一次皮日休、陆龟蒙、郑璧三人夜集,好友润卿未至,他们各赋诗一首,表达期友不至的遗憾心情。
  综上所述,唐人的待友不至诗特色鲜明,佳作迭出,为后来此类诗歌的写作提供了不少经验与借鉴。在通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不会再有待友不至的经历,然而,我们的生活是否也因少了一份执着的等候而遗落了一份诗意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