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百练: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元好问)

 一中大语文 2023-04-05 发布于福建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①

[金]元好问

书来聊得慰怀思,清镜平明见白髭。

明月高楼燕市②酒,梅花人日草堂诗。

风光流转何多态,儿女青红又一时。

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

[注]①诗写于1247年。1243年元好问应元邀请,出使燕京,与张纬文相聚,是冬,离京回忻州。元好问,金末至元朝时期诗人,金亡后不仕。张纬,字纬文,号愚斋,诗人好友。②燕市,燕京。

【译文】

       我很怀念你,收到你的来信得到不少安慰,清早照照镜子,胡子白了,人已老了。

       你住在燕京,明月当空的时候,常上高楼饮酒吧,我却没有那种豪气了,只能当人日梅花开时,读读杜甫的诗篇。

       现在正当初春时节,万象更新,春光何等秀丽,年轻的儿女们穿红戴绿,兴致勃勃,一片欢乐景象。

       沟涧下边一株孤松,长得十分茂盛,足有两千尺高,充分显示着它不畏严寒的精神。

【赏析】

       这首诗劝勉张纬文坚守节操,要像松竹一样,挺立在岁寒之际,其实也是诗人自勉之词,表达了诗人风霜高洁的品质和对蒙古统治者不满之情。全诗采用比兴手法,格调沉郁苍凉,含蕴不尽。

  首联起笔扣题,写分别后对张纬文的怀念思恋。用一“聊”字表明诗人平时怀思张纬文之情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滚滚涛涛,无止无息。“书来”恰似在“怀思”这条情感的河流中投入一石,只能是激起更深更广的情感的波澜,引起更深长的怀念,全诗正是对“书来”之后,激起的这种情感波澜的抒写。“清镜平明见白髭”,便是诗人情怀激荡剧烈的外形刻画。收到故人的书信后,诗人心潮澎湃,彻夜难眠,待第二天清早对镜一看,白髭又多添了几根。该句感叹着时光流逝,身心的渐衰,感叹着“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继而深究,该句也依然是在写“怀”,写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人进老境,寂寞孤单,心情抑郁,会更加怀念旧日的生活,远方的友人的。首联并起,紧扣诗题,一以“书来”引“怀思”,一以叹老萦“怀思”。

  颔联是诗人对友人诗酒逍遥生活的描述,该情景,或是由诗人想像而来,抑或是友人来“书”自述,意象空灵,含蕴不尽。既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生活无比关切的殷殷深情,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高尚节操的由衷称颂。明月高楼的景,映现了张纬文气概的豪迈,情志的高昂;高渐离燕市豪饮典事,又暗衬出了张纬文豪爽慷慨的性格。该联以高适的诗意入诗,既表现了诗人遥想中的朋友,在梅花盛开的人日,赋诗抒情的情景,更以高适寄杜甫的诗来比张纬文寄自己的“书”,以高适与杜甫的深厚情谊来比张纬文与自己的诚挚友情,以杜甫闲居浣花草堂自喻,展示出自己闲居故乡的宁静温馨之情,并以之告慰故友。且梅花,切景;人日,切时;草堂,诗人时居忻州野史亭,编辑《中州集》,收集亡金史料,切地;而高适致杜甫,张纬文致诗人,切人。以前人诗意入诗,却又能达到如此妙境,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了。

  颈联即承即转,进一步展示人到暮年,儿孙绕膝的安宁心境。如果首联和颔联,诗人抒“怀思”,想故人,基调是抑郁的,情感是凄婉的话,颈联,就显得洒脱昂扬了。现在已是初春时节,万象更新,春光秀丽;年轻的儿女们穿红戴绿,兴致勃勃,一片欢乐景象。春天,是美好的,给人们以希望与追求;儿女们是天真的,给人以慰藉和幸福。在此,诗人告诉他的老朋友,自己这里,春光明媚,如画似锦,儿女长成,天真浪漫,其景融融,其乐陶陶。该联,既是诗人对自己生活情景的描述,更是诗人自己的自宽自慰,写出了诗人豁达洒脱,开朗进取的性格与心情。而其中,也包含着对友人的一份体贴关怀的情愫。他是不希望朋友为他的处境牵心担忧的,是在用诗向朋友“报平安”了。

  尾联“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诗意由怀念友人,而升华成为对友人的勉励,升华成为对一种人格操守的礼赞。诗人化用左思诗意,“涧底松”已经成为一种人格操守的象征了。“孤”字,写出了这松的孤标独傲;“二千尺”写出了这松的高大伟岸。即使冬寒严酷,狂雪残压,他仍然傲然屹立,葱绿一片。“孤”“二千尺”“岁寒枝”构成的松的意象,正是高洁的人品,不屈的节操的象征。尽管它身处“涧底”,也永远不改初衷。所以,诗人要情真意切地勉励朋友“殷勤留看”了。

  该诗,既有对友人生活的关切,更有对友人保持高风亮节的期盼和勉励,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该诗以诗人主观视角的转换描述和抒怀。首联写自己的心境,颔联转写友人情景,颈联又转写自己的境况与心情,尾联写对朋友的勉励和希望,全诗在视角的转换中,收到了流动跌宕、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直抒胸臆,既表达出收到老友书信后暂且可以缓解愁怀的且惊且喜心态,又感慨自己华年已逝,深沉而抑郁地倾诉作者满怀的离情别思。

B.颔联写昔日与好友在燕京的短暂欢聚,如今在梅花绽放的人日里诗人独自吟诵杜甫的诗篇,通过今昔的对比,具体地写出了二人之间山川难隔的高情厚谊。

C.颈联写随着时间推移,世态流变,青年男女穿红戴绿一片欢乐景象。既是诗人对自己生活情景的描述,更是诗人自宽自慰豁达洒脱心静的流露。

D.全诗虚实结合以诗人主观视角的转换来描述和抒怀,首联起笔扣题写对友人的怀思,中间两联追忆当年景象,尾联抒写发自肺腑的真情。

2.本诗尾联“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抒情用了什么手法?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深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D

2.①尾联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②不畏“岁寒”的“涧底孤松”既是自况,也象征着身处卑位却傲然孤高的品格,表达自己作为金朝遗老隐居不仕的坚贞节操。

③以岁寒而不凋的“涧底孤松”表达与友人共勉的情怀,要学习“孤松”品格,在逆境中保持高风亮节。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中间两联追忆当年景象”说法错误,颈联是诗人对自己生活情景的描述,写的是当今世态,不是追忆。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思想情感的能力。

托物言志的手法: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绘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尾联中作者表面上是赞美孤松不畏严寒的精神,实际上“涧底松”是一种人格操守的象征。

“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的意思是:沟涧下边一株孤松,长得十分茂盛,足有两千尺高,充分显示着它不畏严寒的精神。诗人化用左思诗意,“涧底松”已经成为一种人格操守的象征;“孤”字,写出了松树的孤标独傲;“二千尺”写出了松树的高大伟岸。即使冬寒严酷,狂雪残压,他仍然傲然屹立,葱绿一片。诗人以此来自比,象征着身处卑位却傲然孤高的品格,表达了他作为金朝遗老隐居不仕的坚贞节操。

“涧底孤松”喻指宁愿处身卑微也要保持气节;“岁寒枝”,古人以岁寒喻世乱,以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喻坚持气节的人们。尾联的诗意由怀念友人,而升华成为对友人的勉励,诗人以岁寒而不凋的“涧底孤松”表达与友人共勉的情怀,劝勉张纬文坚守节操,要像松竹一样,挺立在岁寒之际,学习“孤松”品格,在逆境中保持高风亮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