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先要给孩子这三块基石

 hds8888 2015-12-14


家庭是孩子全面发展的起点,父爱在孩子生命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很多爸爸往往以工作繁忙、挣钱养家为由,把抚养和教育孩子的事情推给妈妈甚至祖辈。殊不知,父亲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性情、习惯以及做人做事的方式和准则。更重要的是,父亲的影响并不一定体现为时间和空间的常伴左右,而是时刻用心,给孩子提供心灵的陪伴、精神的滋养和人格的引领。

我的儿子出生在山西太原,他上小学之前,我先后在北京理工大学和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跟他聚少离多。等他来北京上学后,我又忙于工作,每天早出晚归。但我和妻子始终坚持自己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在他面前竭力保持言行一致,坚持与他平等交流,与孩子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儿子小学毕业时荣获“北京市三好学生”称号,高中时随队夺得北京市高中足球联赛业余组冠军。目前在华盛顿大学攻读应用数学,并服务于该校“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他的习惯、性格和品行良好,总是给人一种踏实、负责和值得信赖的感觉。

作为一名理工男,我自知缺乏教育孩子的专业知识,只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身教,坚持做到: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我先做到;凡是自己做不到的,也不奢求孩子做到。特别在孩子的价值观、团队感和责任心方面,坚持了长期的引导、强化和塑造,须臾不敢放松。

价值观:从小引导孩子“心中有别人”

父母的价值取向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最早范式,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影响时间最长和示范效果最强的外界因素,直接影响着孩子的理想、信念、对世界的认知和对未来的判断。

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我和妻子就有意识地引导他“心中要有别人”,吃饭、玩耍时总教他跟人互相礼让。当然,我们家人之间更是互敬互爱,比如我们和老人总是互相盛饭夹菜,孩子和弟弟妹妹玩耍时总是学着照顾他们。当孩子做出礼让他人的行动时,我们总是用满脸的笑容、真挚的感谢及温馨的拥抱和亲吻给予即时鼓励。

我们从来不在孩子面前发表消极言论,总是从积极的角度向孩子解释有关家庭、社会和世界的一切疑问,抓住一切机会引导孩子爱家爱国,鼓励孩子一定要相信“明天会更好”。儿子小时候玩拼图的时候,我跟他一起拼接中国地图,一边拼一边讲解各地风土人情,还跟他一起唱起《大中国》。日常购物过程中,我们总是引导他首选国货。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带着他参与公益捐赠,除了把我自己资助清华大学和贵州毕节地区贫困学生的事情讲给他听,还让他自己购买学具捐给汶川地震受灾的小伙伴们。

记得儿子上小学时担任班干部,曾经因为同学的冷言冷语感到困惑。我告诉他:“做好事不一定一开始就让人理解,坚持付出才能变得杰出,因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后来,临近中考他还帮助同学练体育,我得知后并不担心影响他复习功课,反而告诉他和他的班主任:“如果孩子因为帮助同学而考不上理想的高中,我也一样高兴。”

十几年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让儿子跟同龄的孩子比起来更加成熟稳重,也明显多出一些关爱天下、相信未来和悲天悯人的胸襟和情怀。他总是随时随地注重环保,节约用水用电,也长期回收用过的塑料瓶和废弃电池,以便妥善处理。他16岁的时候,在征得孩子同意后,我们全家签署了捐赠角膜的同意书,让他的价值观再一次得到升华。

有一次我不在场,上高中的儿子被问到他最敬重的人是谁,他很肯定地表示,最敬重的是自己的父母,因为十多年一直能切身感受到父母身上的正能量——努力工作,爱国爱家,践行公益,相信未来。这也让他浑身充满了正能量,这种正能量是他闯荡世界的法宝。

团队感:有意识避免孩子“唯我独尊”

团队感的建立,对于独生子女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儿子小学毕业时获得“北京市三好学生”荣誉,我给他的奖励是带他参观我供职的方正科技集团,当他惊讶于一个现代高科技企业的系统运作时,我送给他的一句话是“Nobody is perfect, but a team can be(个人无法做到完美,但一个团队可以)。”

从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有意识地避免让他出现“唯我独尊”的机会,也跟家里的老人提前沟通好,不能什么事都由着他……每餐饮食,我们总是先给老人盛饭;每次出行,我们总是让他坐在大人后边;每逢参加集体活动,我们总是让他礼让三先。上幼儿园他被选为小班长,我从清华大学给他写了一封长长的信,祝贺他“在家里是个好孩子,在幼儿园是个好学生”,同时叮嘱他“不光要学习好,还要跟同学们相处好,不光要跟同学相处好,还要帮老师做事情”。每天放学回家,我和妻子总要问问班里和学校里的好人好事,鼓励他用善意的眼光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每逢周末,我们总是鼓励孩子带同学和朋友到家玩耍,并给他们准备饭菜,有时我们还跟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在他取得任何成绩时,我们总是不忘告诉孩子这是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

儿子曾一度中考失利,心理不平衡,高一第一学期对学校不满意,我们一直从正面激励他珍视集体。当他不顾学习紧张,在高二高三连续两年义务为学弟学妹们担任“生命导航”项目的助教时,我们真心实意地鼓励他为集体付出。当他要负责学校首届“校园开放日”活动而跟美国大学预修课程考试冲突时,我们毅然决然地帮他下决心放弃考试,支持他全身心投入搞好集体活动。

随时随地地强化团队感,让儿子把对团队的珍爱融入自己的性格。赴美求学后他开通了微信,个性签名就是四个字——人在队在。在今年的华盛顿大学足球联赛里,他作为主力队员,跟队友打出了华人球队的历史最好成绩。

强化团队感,给孩子有尊重的爱,需要长时间坚持,在每件小事上坚持。坚持下来,效果却是惊人的,既可以让孩子懂得不能“唯我独尊”,又可以让他明白“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之和”。

责任心:事无巨细体会“责任天下”的分量

责任心是健全人格的基础。塑造孩子的责任心,是我十分看重、长期实践的家教课题。

我们做父母的首先自己要言出必行、言行合一,要对孩子负责任。不管跟孩子说过什么,我都强迫自己说到做到,同时不管面临什么样的困难,我都竭力兑现我对家庭和单位的每一个承诺。多年来,儿子经常看到父母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而加班到深夜,总能感受到父母为了兑现对他的承诺而付诸行动,于是他也总是力所能及地保持自己的底线,并逐渐形成“责任天下”的品格,比如每次玩过玩具后整理归位,每顿饭前后摆放和整理餐具,每次待客时为客人布菜,每次回老家为弟弟妹妹选购礼品。

我弟弟结婚时,三岁多的儿子去“压轿”迎亲,奶奶把“不让叔叔多喝酒”的任务交给他,儿子在喜宴上认真地完成了任务,得到大家的好评,让他体会到“负责任的成就”;一次妻子答应给孩子买笔,后因工作忙没能实现诺言,我半夜三更顶着隆冬的寒风给他买了回来,让他感受到“负责任的行动”;高中时参加主题为“责任者的成长之旅”“生命导航”活动,他体验了“负责任的意义”。我们经常带他去敬老院当义工,为老人们献歌、陪老人们聊天,他感受到了心灵的冲击。在提交给华盛顿大学的申请里,他以“责任”为题,从一个小小的铅笔头谈起,以《奉献树》的故事作为参照,用朴实无华但又饱含真情的言语,生动地阐述了父母对自己的责任,表达了自己对家庭、社会所应当肩负的责任。

现在,我们跟孩子天各一方,每次沟通时,我总是不忘用责任心去激励他拼搏向前。正像他第一次在异国他乡过除夕时,我给他的长信中所说——我们相信他已经长大成人,有能力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处理好,懂得为了国家、为了社会而努力奋斗。

在我看来,有了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团队感和高度的责任心,才具备了成人的良好素质,也是一个人独立行世的“法宝”。“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要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就需要父母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下这颗种子,并用一点一滴的示范、时刻用心的坚持和行胜于言的实践去精心培养。

著名少儿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老师说过,让孩子“记得住,用得上”的才是好的家庭教育。我很欣慰十几年坚持的价值观、团队感和责任心培养,在孩子身上得到了印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