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里切入呢?讲高效课堂实操的两个事,不从技术切入就没法干,过于关注技术就是异化,你只要在道上行,都是在高速公路上,李炳亭主任说,道法术器。器,是器物,古人说,君子不器。很多术,看表面看不出来,时间长了就又分别了。术的意义是法,这个术的背后意义是什么。所有的法,统一起来归到一就是道。用导学案可以,不用也可以,术背后是法,法归一就是道。崔校长就悟道了,课堂是做人。 今天讲两个技术,第一是导学案,导学案要从根上去理解。 为什么要使用导学案?让所有孩子成为自己的管理者、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切的学习都是自学,一切的管理都是自我管理。但光有想法不行,必须有知行。导学案帮助孩子真正站起来,帮助他具备和他人对话的资格。传统的课堂是没有的,大教学论出来之前,东西方课堂一样,都是言传心授。言传还简单些,心授就靠悟了。第一次工作工业革命,催生了班级授课制产生。一个人教很多人,教材就出现了。所有学生使用一样的教材。提前给孩子的教材是最早的导学案,但是粗糙的,很宽泛,不会单独适合每个人。课标的要求是统一的,对号的适应性不好。在座的父母都知道,偶尔让孩子吃快餐,根本上还是自己做饭给孩子吃。导学案,最好的还是老师为学生编,这也是国家提倡的校本化过程课程。 导学案如何编?回到导学案的源头,是课堂上让孩子站起来,让学生对话。编制导学案把握三个原则:第一,主体性原则。这个很简单,说白了就是为谁编,为学生编。这就区别了教案和学案。这个差距就在一念之间。转念的过程,很容易,也很难。这是本质的区别。女老师,早上做饭,给谁做的?做自己喜欢吃的就是教案,做老公孩子吃的就是导学案。你只要会编教案就会编导学案,打破恐惧感。 第二,知识问题化原则。所有的知识都是人创造的,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生活,是对现象的追问,最后提出一个概念化、大家都认可的东西就是知识。知识的文化就是走到知识的源头上去看看,再回来。不是真的去,而是学习作家、编剧的做法,几十年、几代人的事用一部小说来表达。知识问题化,是教师对教材的二次编辑和创作,埋好伏笔,指示路标,带领孩子走向生活,走一次知识的发现之旅。好老师总是善于让孩子跌跌撞撞地在知识中走上一遍。我们学校的物理老师上课讲的很好,生活中却把简单的线路接错,不能实现知识问题化、生活化。应试教育受害者,我们一直在教材中、黑板中转,却转不到生活中。知识问题化只在新授课上实现。只在概念和规律学习上用到,这是对教师专业功底的考验,能不能把知识用在生活中。这一点上,提醒大家回去让老师好好研究。 不要用知识的问答化代替知识问题化。什么是什么来考学生,是知识问答化,是最低级的内容。 第三,问题的层次化原则。问题设计蕴含着逻辑的台阶,这个台阶设置多大要靠学情。所有导学案设置不超过以下四个:A、记忆级。把概念、知识等准确复述。只要是我们学校的孩子,这是具备基本的能力。文科内容更多一点。B、理解级。这个就稍微难一点。把内在的规律搞透。崔校长表达的是有限的,但是你要能复原背后表达的,实现思维的一种完型。任何知识都来自生活,在内心对其意义进行建构,一步步往下走。在生活中,只要理解,你就善于联系,善于比喻,将具备生活中的智慧。那么在课堂上,理解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述。用别人的语言准确表述叫做记忆。C、应用级。解题、归纳、演绎。D、拓展级。拓展自己的生命体验、拓展到社会生活、拓展到自己本学科最前沿学科的成果。这四级并不神秘。 记忆,是基础,互联网只是减少了记忆的内容。记忆不等于理解。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这句话读懂了你就明白法治是靠不住的。有多少犯罪是看着今日说法发生的,有多少造价的是看着3·15晚会成长的。所以,读书,关键是读什么书。开卷有益,立德、立功、立言,三立具备。挑好书,读经典。应用,不会用就是书呆子。拓展,丰富知识宝库,为人类做贡献。四级,是所有学习人必须经历的。这意味着导学案,必须是最差的孩子能起步,最好的孩子能满足。 编写导学案:1、标题(学校、编写人等)。2、学习目标:先是知识目标,不超过3条,全面、准确、简洁。研究课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师生关系相处中隐含的。预设。第一次学情调查后发现的犯错多的才是重难点,老师心中的重难点。传统课堂的学情是在老师心中的,高效课堂的学情是学生纸上的。差距很细微,但是本质不同。3、学法指导。只有新授课的时候提醒。4、知识链接。给孩子一个思维的背景。知识链接,理科简单,文科复杂。5、学习内容。不用分自主、合作、探究,是暗分的,学生不会显性看出来。这节课需要记得是什么?问答是可以的,而不是问答化。第一级内容扎的非常实。记忆级上升到理解级,然后应用一下,不超过作业难度和例题难度。拓展,老师自己掌握。大概编2到4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设置成本课小节。可以运用知识树、思维导图、鱼骨头方法。6、其他。a.当堂测验,建议大家印到导学案上。(考试分为诊断和选拔)。b.作业。放在导学案后边。 导学案大小:8开纸,正反面。初中高中的老师,导学案成为进入初三、高三第一阶段个性化的复习资料。所有红笔的地方,都曾经在这里犯过错、流过血,这是带有情感的复习材料。反复给孩子讲,导学案如何编写,让孩子学会,课堂达到一定境界,只要给孩子一个目标、时间,所有孩子都会形成个性化的导学案,他们会自我解析教材,最后,有形的导学案就不需要了。 第二个技术,课堂流程。 很多老师会反对,课堂流程是模式。没有模式,就是绝对创新。任何事都有模式,任何人都不要反对模式。大家记住这一点。很多老师反对的是模式化。模式化是僵化、机械化。先打破他所谓的教无定法。各种各样的表述都是高效课堂。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前置。为什么要前置?给孩子一定的情感能量他们才能站起来,只有前置才能做到。一方面控制孩子,一方面高呼放手,这是教育的虚伪。高效课堂解放孩子就是从流程上解放。前置,提前接触目标的过程,有一个概念是第二“学习态”,我们以学生学习为本,有组织、有目标、有监管的叫做第一态,与之相反的是第二态。第二态强大的人才是学习型人才。但是我们的学校教育没有第二态。高效课堂的最大贡献,在学习上将一二态统一起来。有输入、有输出才是学习。 改革之后不担心升学率,是用第二态推高第一态,用第一态产生第二态。高效课堂的孩子见老师之前就是半成品,表现在情感状态和任何状态,传统课堂是不愿进课堂,认知上一张白纸。第二态如何产生?比喻:剧本性的导学案给了孩子,破解了孩子突破的难点,导学案让孩子从头到尾走一遍,即使有跌倒,也是成长。导学案的完成不等于作业的完成。人类对外界的“知”,有三层:知道自己知,知道自己不知,知道自己还有不知的不知,这三层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知。三个知的价值,第一个提高自信,第二个是“我的发展区”,第三个有了敬畏,对孩子的敬畏。导学案只要达到前两“知”即可,完成一份复杂的导学案需要多长时间,10分钟算完成,一个小时算完成。孩子的心态:“?”“!”不一样,情感状态也不一样。所谓的学霸学渣区别,就是知的不同。传统课堂,如同健康孩子进去体检,高效课堂,是孩子知道病症去就医。高效课堂舞台感、团队感、价值观,会让孩子离开教室依旧处在学习中。堂前、堂中、堂后。现在基本都是堂中模式,只是部分实现了高效课堂的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