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围墙的学校》有感 记得曾经有一部台湾的电视剧里出现过没有围墙的学校,基于工作的敏感,所以也就很关心。凡是出现学校的画面,我总是特别地关注:一座长满树木的山上,草木茂盛,有几幢竹房子,几缕阳光透过树木的缝隙投射下来,显得幽静而神秘。当时,我就在想,真的有这样的学校吗?只是电视的剧情需要吧? 谁知,李崇建和甘耀明的《没有围墙的学校》却让我深信这样的学校真实存在着,这是体制外的学校,异于主流的教育理念,在这里,学生充满自由,教师与学生是朋友关系,教师是真正从学生的内心出发,聆听,谘商,让学生得到心智的成熟,迈向属于自己的人生。 整本书吸引着我,所以没多少时间就看完了,看完书后,百感交集。为李崇建和甘耀明及其他老师对学生的包容而感动;为这些学生能在体制外学校自由学习而欣喜;为自己平时教育中不太聆听学生的内心而惭愧;为学生如今的学习状态而无奈……书中作者用许多例子来呈现学校的日常生活,让我们一次又一次感受教育的力量,尊重的力量。比如李崇建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阿询写字,错误连篇。有一天,崇建在他的作业上画出30个错别字,规定阿询每个字罚写一行。阿询告诉崇建他写不完,崇建说这是功课,必须完成。阿询再次重申,崇建依然坚持。 阿询无奈,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开始书写。过了一会说:“我下周不来上课了,我要去户外学习。”崇建问:“不对吧,户外学习还要一个月。”阿询赌气地说:“我不管了!就是不来了!”然后哭了起来,泪水弄湿了作业本。 崇建问他为什么哭,阿询说:“告诉你有用吗?”“你不说怎么知道没有用?”“我刚刚说了,我写不完,你根本不听!” 要是我碰到这样的学生,肯定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批评了再说,但是,在这里,老师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懂得尊重他,而不是硬要坚持某种规则,一尘不变地去教育,这样,学生发展的空间就更大,且更有意义。 另外,不管是“狗脸岁月”还是“天呀,谁把房子拆了?”中,教师所表现出的宽容与理解更是令我折服。我想,这样的学习生活怎么可能容忍,但是体制外学校的老师从这些事中看到了学生另一面,那就是爱心和好奇心。他们知道这都是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如果只知道一味地训斥,单方面地去看问题,肯定会抹杀学生的创造力和潜在发展。这也让我想起这几天我在处理学生卫生十分钟时的情景。每当中午,学校都安排学生做卫生工作,那天我一走进教室,就发现好些同学根本没在打扫,而是在座位上做作业,这时,怒气一下子上来了:“你们在干什么?没看见有同学已经在打扫卫生了吗,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吗?再不打扫就留下来打扫!”这时,这些学生都“乖乖”地去打扫了。如今想想,他们也不尽然全错,毕竟他们也不是在玩闹,而是在完成我们老师自己布置的任务,完成自己的学习作业啊! 教育是什么?传授知识并不是教育的全部。著名教育学者陶继新老师曾说过:天空收容每一朵云朵,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行为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故大海浩瀚无比。愿自己今后面对每一个孩子尤其是犯错的孩子时能以天空的广阔、高山的壮观、大海的浩瀚包容他们,为他们生命的天空涂抹一丝丝美丽,愿能时刻以全人教师为榜样,将包容牢刻心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