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师的性格,外表冲和温雅,带些外圆内方。平日总是满面春风地微笑,意态那么霭然,对朋友无非是全真挚的情感作用,而不在乎利害关系,从来没有见到他老人家为了金钱的事,而与人做过分毫必较的争执,好像什么都是有话好说。大概是出身望族的他,又兼有一身极深的名士气息,对穷朋友辄不吝作画奉赠,并以此为乐事。」 ——王季迁 《吴湖帆先生与我》 1933年除夕前夜,像往常一样,吴湖帆在灯下记日记。 他写道,自己又以八十四元钱购得两件宝贝,一件,是阮文达为吴荷屋书联,另一件,是沈石田晚年金扇面一张。 这一年,吴湖帆家中收入有些窘迫,一为画价因时局影响而减色,一为田租所收不够理想,口袋里不过一百块年资,买了两样物件后,只剩了十几元钱。但他并不觉得贵,反而如获至宝,自嘲道:“可笑可笑,可怜可怜。忆赌徒嗜樗蒲,登徒好女色,或亦如是而。”可见他对收藏多么痴迷。 吴湖帆一生过眼宝贝无数,收藏有1700多件书画,还不包括大量古籍善本、青铜器、高古玉等。熟悉美术史的会发现,如今许多文物的鉴定结论,源头都可追溯至他。这其中包括大量宫廷旧藏散佚的宝物——很多已是欧美、日本等博物馆中的重要馆藏。 所以,如果你常看高级别的古书画展,一定对他清雅的小楷和“梅景书屋”四字印象深刻——这是吴湖帆的斋号,也是当年江浙一带影响最大的艺术沙龙,其时著名的书画、词曲、博古、棋弈的时贤雅士都曾出入其中。吴湖帆是当时海上画坛一代宗师级的人物,成就涉及绘画、鉴赏、收藏等多方面,而要成就这样一位人物,天时地利人和出身财力学养缺一不可,后世恐怕学不得,也学不来。
杭州有不少老先生见过吴湖帆。治石泰斗黄怀觉先生当年专为吴湖帆刻碑,吴夫人潘静淑的墓志铭就出自他手。其子黄良起先生,前些年忆起儿时常见的海派大师们,说印象最深的就是吴湖帆。吴湖帆当年住在上海嵩山路,冯超然、梅兰芳、盖叫天都住附近,常有往来。吴家最宝贝的是字画,不少都藏在汇丰银行保险箱里,黄良起记得父亲叮嘱过,去吴家千万不能动字画,动了便闯大祸,倾家荡产都赔不起。相较之下,吴家不当回事的则是黄金,一根金条十两重,一捆一捆墨墨黑的,用火漆烫过,家里随处摆放。吴湖帆之儿对黄良起说:这个东西,不值钱。对此,陆抑非说,抗战时,大家都逃难,只有吴湖帆拿着几十根金条去换米芾的《多景楼诗册》。 吴湖帆 1894—1968 江苏苏州人。初名翼燕,字遹骏,后更名万,字东庄,又名倩,别署丑簃,号倩庵,书画署名湖帆。建国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画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 ............................................... 上海博物馆藏有大量吴湖帆曾经鉴藏的古书画,年末,这场以“吴湖帆书画鉴藏”为主题的特展惊喜地出现在上博的展讯里,共展出相关古书画文物97组(113件),都是上世纪30、40年代吴湖帆鉴藏过的精品,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达24件。这也是吴湖帆生前所藏第一次大规模展示。 展览现场 对了,杭州人一定还要晓得一件事情,那就是现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之《剩山图》卷,原本是“梅景书屋第一名迹”(潘静淑跋语),后来是经浙江省文管会多次托人商洽请吴湖帆割爱的,当然,银子也是花了不少的。 展览分两期 第一期:2015年12月10日起至2016年1月24日 第二期:2016年1月28日起至2016年3月13日(更换近30组展品) [ 两期展品清单 ] 第一期 第二期 尽管今时今日喜说平等,但吴湖帆之所以是吴湖帆,其显赫出身不可回避。记得曾有一位艺术家说,好出身的人才有好眼光,此话虽然绝对,但自有其道理。 拿吴潘两家的联姻来说,那可是惊动苏州全城百姓的一桩喜事。当时的苏州,吴潘两家皆是赫赫有名的世家,新郎吴湖帆,是清末收藏大家吴大澂之孙,新娘潘静淑,伯父潘祖荫是咸丰二年探花,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 吴湖帆与夫人潘静淑 潘家祖上历代都热衷收藏,“攀古楼”所藏富敌东南,潘静淑的陪嫁品中就有不少珍贵的文物,成为此后吴湖帆收藏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宋拓欧阳询的三件代表作:《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和《皇甫诞碑》。这三件极其珍稀的宋拓本,与他后来用商周青铜换得的宋拓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一起,并置为著名的《四欧宝笈》。吴湖帆尤其钟意这四件碑拓,不仅取斋名为“四欧堂”,甚至连他的四个孩子都因此得名为:孟欧、述欧、思欧、惠欧。 潘静淑在收藏上一直很支持吴湖帆,当年一件元代王?所作的《诸家题倪瓒耕云轩咏卷》,还是潘静淑割舍了自己的裘皮大衣换来的。 到了潘静淑三十岁(虚岁)那年,恰好与宋景安刻《梅花喜神谱》干支相合,静淑的父亲又拿出这件家藏赠与夫妇俩,吴湖帆后来便将书斋命名为“梅景书屋”,其中的“景”取自米芾《多景楼诗册》。 南宋 宋伯仁 梅花喜神谱册 景定二年(1261)纸本 雕版印刷 宋伯仁(十三世纪),字器之,广平(今河北广平)人。古称画像为“喜神”,故本谱名称“梅花喜神谱”,即梅花画谱。本谱初刻于南宋嘉熙二年(1238),原刻本未见传世。此为南宋景定二年(1261)金华双桂堂重刊本,宋伯仁编绘。是中国最早的木刻图籍,亦是第一部专门描绘梅花种种情态的画谱,堪称至宝。 此谱为吴湖帆岳家潘祖荫祖传善本古籍,吴湖帆对此极为珍视,专门篆刻鉴藏印“吴湖帆潘静淑夫妇所藏海内孤本宋刊梅花喜神谱之印章”。其斋名“梅景书屋”的“梅”字寓意,即因珍藏《梅花喜神谱》而得名。册中有刘定之装补入吴湖帆《十六字令》及《梅景书屋图》。 吴湖帆画梅景色书屋图 吴湖帆画梅景色书屋图(局部) 还有很大一部分收藏,吴湖帆是上承自家祖荫的。他的家族,集官宦、文艺于一身,因此,吴湖帆一出生,就仿佛掉进金罐子般,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环境。他自幼就得以进入主流文化精英圈,在学堂接受的也是最为正统的文人画学教育。再加之祖父吴大澂痴迷金石书画收藏,熏陶之下,年少的吴湖帆有许多机会直面古人真迹,很快就登堂入室。 吴大澂中风卧床期间,常将吴湖帆唤来,传授其平生收藏的名目。吴湖帆对答如流,举一反三,对鉴赏收藏的悟性,被吴大澂一一看在眼里,这也是为何吴大澂过世后几乎将所有的书画彝鼎都交给了吴湖帆的缘由。 吴湖帆收藏中还有一批重要的董其昌书画,来源于外祖沈韵初。沈韵初还曾请钱权盖刻“宝董阁”斋印一方,后来也一同留给了吴湖帆。董其昌对吴湖帆影响很大,所以在梅景书屋的藏品中,这批董其昌作品一直占据显著分量。 明 董其昌 画禅室小景图册 万历四十六年(1618)纸本 水墨 吴湖帆跋中指为该册为董其昌原装,亦系目前传世董氏作品中仅见。有董其昌自签:“画禅室小景四幅,戊午(1618)三月。”可知作者时年六十四岁。 董其昌在绘画理论上的最大贡献,莫过于画分南北,以禅喻画。吴湖帆钤“画禅室”印于册上,实属双美。此印为其外祖父沈树镛请钱叔盖所治,不幸散佚他处,后终得完璧。今与董氏画作相映成辉。吴湖帆外祖沈氏与其本人皆以“宝董”名室,此为出处之一。 明 董其昌 画禅室小景图册(局部) 万历四十六年(1618)纸本 水墨
这么看来,吴湖帆自然是一个幸运儿,但他一生的收藏,并没有依附于前人留下的遗藏,除了继续以自己的眼光与判断收藏以外,他更近一步地研究了这些文物,留下丰厚无价的遗产,将其发扬。 1924年,吴湖帆定居上海,这一迁移对他的鉴藏生涯来说至关重要,如同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彼时,上海通商开埠,成为江南地区商业文化中心,大批鉴藏家云集沪上,形成了庞大的藏家群体,以张珩、庞莱臣、吴湖帆、蒋祖诒等为核心。可以说,这是当今海内外各大公私收藏机构格局定型前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文物聚散,尤其三十年代,故宫书画南迁,购藏领域的活跃程度更是达到空前。以吴湖帆为代表的这批鉴藏家,恰逢其时地见证并经历了二十世纪上半叶文物流转的历史性洗牌,也正是在这样的风云聚散中,他的鉴藏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不得不说,是天时地利。 十年左右的时间,吴湖帆俨然已成为沪上书画圈最具影响力的核心人物。在上海,吴湖帆与当时中国最好的画家、收藏家交往,在书画的实践学习和频繁的看画、收购、交换中,增加了经验,鉴赏的眼光也愈发犀利。 北宋 米芾 行书多景楼诗册 纸本 米芾(1051-1107),湖北襄阳人。是册为米芾居镇江时,登临北固山甘露寺多景楼,触景生情所作。字大如拳,笔势开张,向被视作米氏传世大字佳构。 抗战胜利前夕,吴湖帆将此重宝收入囊中,其书斋冠名“梅景书屋”次字“景”寓意即在于此,可见欣赏宝爱之真切深厚。
吴湖帆画多景楼图(局部) 南宋 佚名 鹌鹑图页 绢本 设色 本图作者不详,所作鹌鹑神态生动活泼,坡后秋禾一茎,亦摇曳生姿,堪称南宋写生佳作。此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之前,吴湖帆、潘静淑夫妇移居上海之后购藏。从画面内容以及同时前后购藏的南宋佚名《樱桃黄鹂图》页、南宋林椿《梅竹寒禽图纨扇》页中,略可窥见吴氏夫妇当时追求和向往一种恬淡、安宁、祥和的生活情趣。 南宋 佚名 鹌鹑图页(局部) 绢本 设色 1935年吴湖帆还应故宫邀请,在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开展前,为展品一一作鉴定。此后,吴湖帆在鉴定界声名鹊起,确立了极具权威的地位。 当时沪上流转的古书画,几乎无不过吴湖帆之眼。据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研究员凌利中不完全统计,光是传世所见吴湖帆作了题跋的古书画,就有六百余件。“梅景书屋”也成为一块响亮招牌,不仅有着吴湖帆庞大的私人收藏,更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古书画聚散鉴藏的重要场所。 庞莱臣、钱镜堂、孙伯渊、刘定之、张葱玉等著名沪上藏家、书画商、鉴定家都是当时吴家常客,吴湖帆为他们掌眼,与他们交往,同时也根据自己的品味购藏或交换,令整体收藏更为丰满。 北宋 郭熙 幽谷图轴 绢本 水墨 郭熙(十一世纪),字淳夫,河南温县人。此画为北宋秘府旧藏,著录于《宣和画谱》。 《丑簃日记》1933年正月记:“大千携示郭河阳《幽谷图》绢本真迹,笔墨生动,百读不厌,载入安仪周《墨缘汇观》中,今在庐山蔡金台家。”二月二日,叶恭绰过访,吴湖帆出示而与之同观。二月十五日,吴湖帆在日记中写道:“临郭熙《幽谷图》一角。”今吴湖帆《临郭熙幽谷图》仍存世。 北宋 郭熙 幽谷图轴(局部)
至正十三年(1353)纸本 水墨 张中(十四世纪),字子政,松江(今属上海市)人。擅水墨花鸟,传世作品罕见,多为内府收藏。此画亦从清宫流出,且曾为明代沈周伯父与文徵明外曾孙收藏。 据《丑簃日记》载,1935年春,画商曹友卿携此画至梅景书屋,吴湖帆爱不释手,遂以戚继光《王瞻美五十寿诗》和张复《凤笙明月图》书画诗卷两件明代书画,并加800元现金换得,总计“约六千金”。 元 张中 芙蓉鸳鸯图轴(局部)
纸本 设色 钱选(约1235-1299后)字舜举,号玉潭,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末元初著名画家。本图是否出自钱选手笔,尚待研究。 吴湖帆以一“彼此皆至宝”的“周四足宝敦”换得此《蹴鞠图》与本展中元人《山水三段图》卷。据跋可知,吴氏认为钱选是宋元之间绘画风气转变的关键人物,是启发了文人画风的宗匠。收藏家的藏品最能反映他的艺术观点与品味,湖帆不遗余力地购藏钱选与元人作品,是其艺术传承文人画风的有力佐证。 元 钱选 蹴鞠图卷(局部) 《富春山居图》中的《剩山图》就是吴湖帆凭借非凡眼力所收购的名作,这也是吴湖帆一生鉴藏经历中的最为闪耀的里程碑事件之一。 那是1938年11月,吴湖帆卧病在家,古董商人曹友卿来看望他的时候,带来了一张刚买的残卷请吴湖帆帮忙鉴定。吴湖帆反复观摩,最终认定这是《富春山居图》前段,当即提出购买,曹友卿凭着商人的敏感明白这幅画必然价值非凡,据说,后来吴湖帆表示以家中珍藏的青铜重器作为交换,这才将画出让。 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的代表作,曾由沈周收藏,明末被董其昌重金购入,作为镇室之宝。清初流传至吴问卿手中,因太过喜爱临终前差点将画焚毁为之殉葬,所幸被他侄子抢出,才令这件旷世奇作免于化为灰烬。然而,前半部分已被烧去几尺,一幅长卷变为两段,后面一大段,也就是《无用师卷》后被收入乾隆内府,而前面一小段,去向便成了谜语。 吴湖帆在《丑簃日记》中写道:“曹友卿携来黄大痴《富春山居图》卷首节残本,真迹,约长二尺,高一尺半寸,一节中有经火痕迹三处,后半上角有吴之矩白文印半方,与故宫所藏卷影本(余前年见过真迹)校之,吴之矩印无丝毫差失,后半火烧痕亦连接,且故宫藏本前半每距六七寸亦有烧痕与此同,逐步痕迹缩小,约有二三尺光景,可知此卷前半之经火无痕。某记载云:黄大痴《富春山图》当在溪南吴氏,当其主人故后,以此殉之,付之烧毁。然则手卷一时火化綦难,外廓全部烧去矣,幸所毁者皆裱绫前残酷盈尺残本,然是天壤剧迹,弥足珍宝,记此志幸。”他还特意让陈巨来刻一方朱文长方鉴藏印:“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并题引首曰:“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篆书)。画苑墨皇,大痴第一神品富春山图。已卯元月书句曲题辞于上。吴湖帆秘藏。”据说,当时《剩山图》除吴氏雅道挚友外,“圈外”之人皆无缘一见,而且还不著录于他的《吴氏书画记》一书中,可见其珍秘的程度。 清 华喦 婴戏图册 乾隆二年(1737) 纸本 设色 华喦(1682-1756),字秋岳,号新罗山人。此图作于1737年,作者时年五十六岁。吴湖帆鉴藏范围极广,除不厌其多地围绕董巨、赵孟頫、元四家、明四家、董其昌、四王等主流文人画家作品以备创作借鉴研习之外,兼收那些具有历史研究价值或蕴含特殊文化意义的古书画,这也是梅景书屋鉴藏内容的一大特色。此册吴湖帆购藏于1944年,系吴氏为数不多的扬州画派藏品之一。 清 华喦 婴戏图册(局部) 清 郎世宁 聚瑞图轴 雍正三年(1725) 绢本 设色 郎世宁(1688-1766),意大利人,1714年奉教会指派前往中国。之后,供奉内廷作画。此图作于1725年,作者时年三十八岁。此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聚瑞图》轴(1723年作)是一对孪生姊妹,均为传世佳作。此图原为钱镜塘旧藏,为吴湖帆题签鉴赏的不多的清代宫廷画家作品之一。 清 郎世宁 聚瑞图轴(局部) 尽管在收藏领域成就非凡,吴湖帆对鉴藏一事却始终怀抱赤子之心。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收藏不是要对得起真伪,而是要对得起良心。” 吴湖帆的孙子吴元京后来回忆到爷爷的一枚章,上面刻着:“先人真迹湖帆嗣守”,从中能够琢磨出一点他对鉴藏的态度。 不像常见的收藏印,往往带有“拥有”、“永保”等标志意味的字样,“嗣守”两字道尽了老人对这些珍稀古物的热爱与敬意,如同一项庄重的责任一般。“他完全没把收藏品作为自己的一种附属品,完全没有对作品表现出丝毫的轻视,更是丝毫没有将任何责任或者寄望推卸给包括我们后代在内的别人。”吴元京说,这是对文物的大爱。 甚至,我们无法想象吴湖帆对鉴藏的勤奋程度,这个原本承蒙祖荫就能生活无忧的富家少爷,在鉴藏上乐此不疲,心无旁骛。吴湖帆的大量收藏都有他经过详细研究后的题跋;所藏古籍也都装帧清楚,详细注明了来源、作者、内容、年代和数量,为后世留下巨大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经验。 吴湖帆生平关于书画鉴定的公开著作并不多,不过,从他留下的《目击录》、《烛奸录》、《书画析疑》等笔记,以及《丑簃日记》中散见的一些记录,仍能窥吴湖帆在鉴藏上的一些态度、方法与能力。
纸本 此系吴湖帆1935年应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之约,检阅故宫博物院所藏书画之鉴定纪录。手稿内容即为吴氏鉴定过程中所记录的伪作。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乾隆数十题跋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伪本;范宽《溪山行旅图》轴有二幅,大小相仿,有董其昌题者为真(台北故宫藏),有王时敏题者疑为王翚摹本(台北故宫藏)等等。其中不乏大量真知灼见,有些结论至今仍属定论。 吴湖帆在书画真伪的判断上,向来是独立且自信果断的,也从来不盲从古代鉴定家或著录,从故宫那次鉴定所发表的“故宫旧藏真伪杂陈”声明,就可见一斑。 他在古代书画上的判断与赏鉴,真正高人一等。不仅能说明作品年代,还能指出画作中是谁画的山头,谁补的云树小汀,也能分辨某明人画是清人伪作,某元人画室明人所伪作。诀窍何在?吴湖帆说,不仅是笔墨、题款、纸缣、印章这些常规着眼点,“善作伪者,都有混淆之法,一经幻弄,往往碔砆乱玉。我的着眼点,偏在人们不注意的细小处,因为作伪能手,轮廓布局,运笔设色,都能摹仿得一模一样,惟有细小处,如点苔布草,分条缀叶,以及坡斜水曲等,作伪者势必不能面面俱到,笔笔注意,我便从此打开缺口,找出岔子,真伪便不难辨别了。”
绢本 设色 图卷首题署“吴兴赵孟頫”和 “赵氏子昂 ”朱文方印皆系后添。图绘文人园居闲适之景。庭院梧桐枝叶茂盛,古趣盎然。据谢稚柳考察,此图是比赵孟頫《秋郊饮马图》更为早期的作品。傅熹年撰写《元人绘〈百尺梧桐轩图〉研究》,指出此图所绘是张士信园居的情景。 曾经明人吴廷(用卿)、清人梁清标和近人周怀民收藏。吴湖帆于1952年应收藏家周氏之邀为其题跋。 元 佚名 百尺梧桐图卷(局部) 绢本 设色 明 吴伟 铁笛图卷 成化二十年(1484) 纸本 水墨 吴伟(1459-1508),字士英,号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昌)人。此图作于1484年,作者时年二十六岁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随意将宫中藏品赏赐臣工,又大肆窃取宫中书画。其中部分被变卖,为当时京津沪等地画商、藏家购得,吴湖帆及其友人亦有斩获。此图原为梁清标旧藏,旋入乾隆御府,后从宫中流出被颜世清购入,1931年吴湖帆以一千八百金购藏,题为“天下小仙画第一”。 明 吴伟 铁笛图卷(局部)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这场文物流转渐趋平静后,大概连吴湖帆自己都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也开始陷入沉寂。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国画题材受到批判,一时间,传统与创新两派碰撞激烈,在这场中国画的大变革中,吴湖帆仍然坚持着一直以来他所推崇的“金石气、书卷气、静穆之气”,但这种坚持在当时的画坛自然被边缘化,昔日“海上盟主”,在中国画院成立时,成了区区一名画师。 罗聘、方婉仪 吴湖帆、潘静淑 梅花合作图卷 乾隆二十八年(1763) 民国二十五年(1936) 纸本 设色 罗聘(1733-1799),字遯夫,号花之寺僧。安徽歙县人,迁居扬州。“扬州八怪”之一。方婉仪(1732—1784后)一作畹仪,字仪子,号白莲居士等,安徽歙县人。罗聘妻子。 1936年,吴湖帆得罗聘、方婉仪夫妇合作《梅花图》卷,因此亦与妻子合作一卷装裱其后。可见,吴氏古画鉴藏与书画创作间的密切关系。吴湖帆于后跋中指出罗聘画所用为“两峰纸”,是其为金农代笔时所用,由此亦见吴氏赏鉴之精到。 罗聘、方婉仪 吴湖帆、潘静淑 梅花合作图卷(局部) 除了精神上的压抑和无所适从,生理上的力不从心更是雪上加霜,从1960年开始,晚年的吴湖帆多次中风,继而又动了胆结石手术、喉道手术,卧病在床成了日常。 1968年,吴湖帆七十四岁,他从华东医院回家,发现已家徒四壁,昔日几代人视为生命般的收藏被一抄而空,他丧失了最后一丝活下去的信念。 十年浩劫,吴湖帆家作为当时中国画院第一家被抄对象,正楼、副楼被统统抄走,“连一个板凳都没留下”。据说,所抄之物装了整整17卡车,来抄家的人,像接力一样,从楼上运到楼下,忙活了半天。 面对这样的结局,老人悲愤绝望至极,一个多月后,在医院拔去导管。一代鉴藏大家,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如今,我们在博物馆看到吴湖帆先生的这些收藏,文物背后,感念他当年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感,体味何为真正的收藏,或许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 ▼ 纪录片《大师·吴湖帆》 本文部分资料参考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倩庵公琐事杂谈—回忆爷爷吴湖帆的收藏往事》吴元京 《一个文人画家的日常生活——吴湖帆1933年元月的日记》范景中 《近现代书画鉴定学科的奠基者— 吴湖帆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书画鉴藏活动》 凌利中 特此鸣谢 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 展览时间:2015年12月10日—2016年1月24日(前期) 2016年 1 月28日—2016年3月13日(后期) 展览地点:上海博物馆三楼中国历代绘画馆(上海市人民大道201号) 展览内容:吴湖帆鉴藏相关古书画文物97组(113件) 开放情况:9:00—17:00, 16:00后停止入场 __________ 特别鸣谢 上海博物馆 __________ 出品:林梢青 本辑统筹:付玉婷 编辑|制作:付玉婷 郑施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