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我对证券公司一些部门的理解[清洁版]

 淡泊名称的狼 2015-12-15
 本帖最后由 cnfake 于 2013-6-14 17:26 编辑

  4)证券自营
  自营很容易理解,就是拿着证券公司自有资金进行证券买卖。有人说很爽,嗯。是很爽,但是风险也很大。
  刚才提到的公募基金也好,券商资产管理业务也好,都是拿着投资者的钱买卖股票和证券。这也是经常被投资者骂的地方,说把我们的钱弄去做老鼠仓了,投资水平很烂等等;当然也有不明真相的了解说这是呼风唤雨的庄家,神仙一般。既然这三者都是买方,我就一并说一下。
  其实做买方,不是你想的那么轻松,不管是公司自有资金也好,投资者资金也好。首先,第一个资金量大,比起你散户几十万几百万的资金来说,买方一只产品一般就几个亿了,大点的十几亿到几十亿,具体可以看看基金的信息披露。这种资金进场不可能引起别人的警惕,不可能给市场不造成影响(也就是说冲击成本)。船大不好调头,散户见了不好可以直接溜,这资金可要分批建仓分批撤。第二,诸多限制。明面上有很多,比如“双十”,买一只股票不能超过总资产的10%,不能超过这个股票发行总量的10%。散户资金量大,不会触及这个线,而机构很容易,尤其是那些小股票;又比如说反向、同向交易,另外一只产品卖了股票,你这个产品今天就不能买这个股票,因为这是反向交易,违反了公平交易原则。还有金额限制,比如说1000万投资范围在你权限内,5000万就要审批了,1亿就要过内部会议讨论了。还有股票池,禁止池,不在股票池里面的股票不能买卖,在禁止池绝对不能投等等。你要买股票?行,那你先提交报告,在投委会上通过才可以入池,才可以买卖。证监会不查你股票买卖的好不好,就查你有没有这些股票池、公平交易机制,有没有执行等等。在暗面上,交易所有监察系统天天盯着,你试试一个大单涨停板跟进去了,当天或者第二天交易所电话就过来了,请你解释原因。
  就我了解,这些投资经理还是比较累的,每天看各类研究报告(散户苦于没研究报告,投资经理苦于海量的研究报告。饿饿死的日子不好受,撑死的也不爽啊。一家公司研究所一天给你发十封报告,十家研究所呢?每天几十封到上百份报告,你觉得能全部看的完么?有时候还要去上市公司调研,听路演等等。所以经常可以看到某基金经理病床上还在看报告的新闻。这行业,不付出苦功是不行的。
  所以,对比一下,散户以及私募机构那是想买啥买啥,想啥时候买就啥时候买,想买多少买多少。我想买ST就买ST,我想涨停买就涨停买。但是针对机构买方的要求限制可多了。而且一般作为一个投资经理(投资主办、基金经理),是没有资格下单的,一般在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里面都有专门的交易室。投资经理给交易室下一个大概的指令单,比如今天在5.2元以下给某个产品买入200万股。交易室主管通过系统分配给交易员,然后交易员根据指令单,再到系统里面,择机下单。也就是说,大面上的判断是由投资经理作出的,但是具体细微的操作和当天市场把握是由交易员进行的。很多公司都把对指令单执行情况作为评价交易员的标准。从这个角度来说,交易员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很多人论坛上面写的仿佛就是一个不动脑子的机器人。交易员是不需要有多高的学历,比如本科以上足以,但是需要对市场足够敏感。而且我这里说的只是股票投资,在债券投资方面交易员作用尤为突出。因为债券交易多在银行间市场进行,是一对一的报价方式。
  一般的公司都要求开市时间,交易室和基金经理的手机上缴,还有很多公司要求父母亲戚投资情况报备等。所以,从这个意义说,现在老鼠仓不是没有,操纵市场不是没有,但是少很多,不那么公开了。因为大家逐渐知道这风险太大,对职业生涯而言不划算。
  刚才说到风险,主要是公司自有资金放在里面,承担了很大责任。你要是赚了还好说,你要是亏了,而且公司本来其他部门都盈利的,就被你一把搞的巨亏了,公司还不恨死你?你要是做公募,做资产管理,投资者恨死你,大不了用脚投票,你把公司钱搞巨亏了,公司可就一把把你开了。从证券公司本源来说,是资本中介业务。如果说用自有资金和一大堆买方混在一起去做股票,一方面造成公司业绩波动过大,另一方面并不符合证券公司战略。所以很多公司都逐渐缩减了自营规模。有些公司,比如国信,则搞两个部门都做自营,谁做的好,我就给谁的自有资金多,造成互相竞争,有些公司则直接把自营部门给裁了。
  这里要说一句,自营一般分股票自营和债券自营两类。大家一般认为的自营是股票自营,很多公司都有债券自营业务,或称债券业务部门,或称固定收益部。债券自营一般分敞口和撮合两种。撮合就是我找到买家卖家,我就牵个线,券和资金从我手上不过夜。敞口也就是我留券过夜,这就是敞口的风险了。撮合风险小,利润也薄。敞口风险大,利润也大。加上债券和股票不同,固定收益类产品第一往往有杠杆,第二往往存在流动性、信用风险。别看债券业务部日子很红火,但是看看海外投行兴衰史,倒闭的多半是被固定收益搞趴下的,因为危险的时候卖不掉,没人接盘。
  当然,债券业务部可能也做债券承销业务,那就是前面说的投行业务了。
  所以说,同学们,在券商搞股票自营不见得那么好,当然行情好的时候也能赚个一大票奖金,行情不好,或者自己业绩做不上去的就很悲剧了。也别说自己那几万元股票炒的好,就想去投自营部门简历了。别,会被耻笑的。
  债券么,专业性更强一点。不过就债券业务而言,首选还是银行吧,券商和银行一比,那就是标准的屌丝。那银行间市场多少规模,交易所市场多少规模,就20:1的量级吧,银行间市场那才是高富帅的游戏。券商债券业务做的最多,如果没记错,就是中信证券了,可跟银行一比差老远了,中信的交易对手多半是城市商业银行,那工农中建这种才懒得和你券商玩。就好比大学生懒得和初中生一起做游戏一样。这点,从央行口头通知银行间市场乙类户停开就可以看出来。人家压根就没当你是盆菜。
  当然,证监会正在和央行、发改委争夺谋求债券市场的话语权。未来券商做债的日子估计会好过,但是从事这行,职业道德还是很重要的,不要拿你不该拿的钱。说白点,就是你用了一些手段和方法帮公司赚钱,你拿到的是公司发给你的奖金,你最多就是违规,最坏也就是职业生涯毁了。你要在这过程中,帮自己赚了不干净的钱,那可是要进去的。
  5)谈谈研究所
  前面四个都容易理解,经纪业务收佣金、投行收承销保荐费、资产管理挣管理费和业绩提成、自营帮公司赚钱落袋为安。那研究所到底靠什么赚钱呢?
  研究所主要赚两块钱,一个是卖研究报告,不过靠这个赚钱的还真少,第二个是佣金分仓。也就是说,某家基金、保险公司凭什么在你券商的席位上买卖,而不在其他券商席位买卖?那是因为我这家提供了研究报告。很多买方机构就是依据内部打分,研究报告质量高低,决定给哪家的分仓多少。而分仓对券商而言,收取的就是佣金。
  所以,对研究所(卖方)来说,买方机构就是衣食父母啊,想办法伺候好买方机构才素王道。所以才有了券商派美女给基金公司送早餐这种新闻,也有券商开中期策略报告会邀请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看泳装秀这种新闻。
  有同学会问,券商的研究报告不是很不靠谱么,经常有十年牛市的说法,每年的十大金股也没有靠谱的,为啥还有人信?莫非是串通一气?券商研究报告的价值,高善文博士以前曾经写过,大意是这样,如果股票交易量是100亿,本来上涨和下跌概率各是50%,如果我的研究报告深入研究了其中一个变量,增加了某个概率,比如50.5%,那么就概率而言,我产生的价值就是100亿的1%(0.5乘2),也就是1亿,这就是我研究报告的价值。这是实的说法,虚的说法,就是研究报告能给读者提供某种思路或者借鉴。
  券商的研究报告分两个层次(不能说层次高就一定好),一般是宏观和行业。当然现在也有些分支,比如研究金融工具,研究量化的,总之随着市场发展,研究报告广度和深度也在逐渐深化。
  那么券商研究所出路到底在哪里?答:研究员->资深研究员,然后争取获得新财富评选,要不继续跳槽到其他券商研究所,要不跳槽到买方做研究员。因为一般在买方,晋升之路是研究员(或交易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
  研究所可写的不多。一般要进去做研究员(分析师),如果宏观的一般在比较战略机构呆过的博士,如果行业研究的,一般是本科是某个行业(比如化学),研究生读的金融,这种去做化工行业分析师。
  6)融资融券
  融资融券是新兴的业务部门。也就是说,如果客户有券,就给客户提供融资,让他加杠杆继续买做多。如果客户有钱,就可以给客户提供融券,让他加杠杆做空。香港早有了,叫孖展,margin.
  技术含量倒不太多,这东西是为了满足客户做多做空需求的。是几年前消灭以前三方监管配资后,监管部门设定的业务模式。目前还在继续发展壮大中。这两年赚的钱比较多(如同早期经纪赚的盆满钵满一样)。
      业务部门目前就想到这么多,有同学会说,那直投呢?这是以子公司名义开展的,和市场的PE私募没太多区别,不过能较好的利用证券公司的投行资源。不过证监会也关注到其中的关联交易问题,直投如果没了公司的明面支撑,第一个只能看自己的项目选择能力,第二个看运气了。主要是看市场估值水平和允许退出方式,比如三板推出、股权交易中心推出也许是好事。有兴趣可以看一下证监会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规划。
       三、中台部门
  这个每家公司区分都不同,我的理解,风险管理和合规部算中台。
  因为前面说的每个业务部门,开展新业务都会过这两个部门。
  1)风险管理部
    它主要研究开展新业务或者实际业务开展中,是否对公司造成风险。这风险是否可以度量,是否可以接受。用庄心一副主席的话: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
  那些是风险?比如说流动性、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信息系统风险等等。业务部门存在逐利冲动,因为赚了钱是他自己的,亏了钱公司也能背一点的。所以要由中台部门来踩刹车,把握尺度,告诉业务部门这能做,这不能做。
  风险管理部门有系统监控各业务部门运作情况,比如刚才提到的双10限制,如果你达到持仓量的9%了,风险管理部可能就会给你来函了,告诉你预警了。比如你买的股票亏了20%,达到公司设定的平仓线了,风险管理部就会给你来函,请你解释为什么达到平仓线你还不平仓等等。有些公司风险管理部很强势,在某些业务问题有一票否决权(比如在投行内核小组,有一个风控合规人员,他要是投了反对票,这个项目就过不了内核,更无法报到证监会了)。有些公司的风险控制部门是分散在各业务部门驻点的,比如有些公司交易系统设定了,自营买卖必须要过风控岗才能下单。
  有些公司叫风险管理部,有些叫风险控制部,这没啥关系。这个部门由于天天和业务打交道,因此对各类业务比较熟悉,相对而言到业务口转型也较为容易。
  有些公司甚至把对业务部门事故评级和奖惩都放在中台部门,比如平安证券的红黄牌制度。
  2)合规
      这个部门,有些公司叫法律合规部,有些叫法务部,性质都一样。早期有法律或法务部更名或者合并而成。合规风险本来是风险管理的一种,但是证监会专门拎出来,成立专门的部门。这个部门向合规总监负责(公司高管),合规总监直接向董事长负责,不对经营层,有权直接向证监会报告公司合规事项。公司要解聘合规总监的时候必须要经过中国证监会同意才可以。同样的职位,证券公司叫合规总监,基金公司叫督察长,期货公司叫首席风险官,其实含义是一样的。
  合规部的作用主要是合规管理,合规体系建设、合规宣导和防火墙建设。合规管理,主要审查公司各类合同和各类业务事项是否符合合规性要求(证监会的、人民银行的、外管局的、交易所的等等),进行合规检查,进行合规报告,让全员树立合规意识。防火墙俗称China wall,是隔离信息不当流动的。也就是说在公司内部建立很多无形的墙,每个人只能在墙内获得信息,如果他需要跨墙获得信息,必须得到允许,跨墙结束后,要回到墙内。比如说资管人员因为工作需要参与了投行的活动,本来他是不知道投行在做什么项目的,如果他需要参与投行活动,知悉某些信息,就是属于跨墙行为了。在国外,合规管理和防火墙都比较成熟,在国内还在发展阶段,主要侧重于还是对合同和业务活动的合规性把握。这里不要看合规性把握很简单,因为国家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非常多,要准确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比如公司给子公司派了一名董事过去,看起来很简单,董事是否符合任职资格条件,是否需要任职批复,是否符合子公司章程,是否符合母公司章程,是否符合公司法,是否符合母公司人员兼职有关规定,是否要信息披露,这里有一大堆考量。很多公司把反洗钱的职责也放到了合规部。这工作有点麻烦,央行把很多监管权给了银监会,反洗钱是他为数不多的职责之一,在狠抓。监管部门一狠抓,所以金融机构就很头痛了。
  在银行,合规部是属于很牛B的部门之一。证券公司合规目前没那么牛B,但是也发挥了不少作用。
  一般都是学法律的人去合规部比较多,风险管理部则一般则会抽调比较有经验的人员。
  四、后台部门。
  说起后台,有些人就比较泄气,感觉在证券公司搞后台没啥前途。
  未必如此,我先提两个,一个是清算托管部,一个是信息技术。
  清算托管呢,本来证券公司是没有的,都在财务部进行。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期间,证监会提出五项内控的要求,其中就要求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必须有单独的部门进行托管。这才有了清算托管部。简单的说,公司自有的资金由财务部进行管理,而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也就是客户保证金)并不属于公司的财产,虽然还在表内,但是是破产隔离的。既然不属于公司财产,公司就要单独另设一个部门来进行管理和清算。
  清算托管的职责,说白了,就是把客户交易的钱和券算清楚,根据证券交易所和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早期PROP平台、IST平台,加上中债登、上清所)发过来的交易数据,根据交易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的交易数据,把钱券交割好,把产品的估值计算好,和托管行进行核对,完成资金划付。就以集中交易清算为例,先把几个数据往里面一丢,系统自动根据匹配结果,做一级清算,然后做二级清算(现在没有了,二级清算是总部对营业部清算),三级清算(营业部对客户清算)。这样一级一级的,最终把你买的股票和你扣的钱对起来。这还只是集中交易哦,如果场外呢,买开放式基金呢?如果场内场外都有的ETF呢?所以这工作并不简单。
  清算托管一般要求计算机,财务类人员(很多人员是原先营业部的电脑部经理,抽调过来的),看起来是纯后台,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OTC市场的兴起让它逐渐成为中台甚至前台。OTC是场外交易市场,也就是说对不在交易所内挂牌的产品进行转让和流动。比如说,你买了个资产管理计划,本来半年开放申购赎回一次,你中途要用钱?没门。但是有了OTC,你就可以挂牌转让给其他需要的人。
  此外,证监会现在允许私募基金申请公募资格,申请公募资格就必须要有基金托管的部门或者外包。而券商的清算托管部刚好就可以提供这样的职责,也就是说可以给众多的公募基金提供清算托管服务。既然有服务了,那就可以收钱了。收了钱,那肯定算业务部门拉。
  信息技术呢,从意义来说是证券公司核心之一。证券公司开业经营,无非就是人、财、系统齐全就可以了。所有的业务数据和业务流都依赖信息系统,证券公司业务创新、风险控制也依赖于信息系统。比如招行十多年前,通过实现了一卡通,全国网点通存通兑,一下子异军突起,而工商银行,目前还只能实现异地存折的同存不通兑,也就是你可以往异地存折打钱,但是异地存折在本地不一定能取到钱。但是搞系统毕竟是花钱啊,虽然比起银行来说,那钱是九牛一毛。但是大点的证券公司一年花个几亿在系统建设上是很正常的。(跟交易所、登记公司通讯线路,跟营业部通讯线路、网上交易、灾备系统、集中交易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清算系统、风控系统、估值系统、OA系统哪个不是几百万建起来的)
  如招商银行这种有远见的公司并不多啊。所以花了钱见不到明显的回报,公司当然不乐意。但是因为如果信息系统出事故,证监会要给扣分,公司要多交钱,加上证监会经常要求建这系统、那监控的(还好,证监会不会指定厂商,这点比某些无耻的部委好太多了)。所以公司也只有很痛苦地投钱加强系统建设和安全了。
  但是我觉得两个事情可能让信息技术开始赚钱了。第一,还是私募基金申请公募资格。申请公募资格要有符合条件的信息系统或者外包。因此券商信息技术部可以提供外包了,虽然我没测算过比例,但是至少有钱可以拿了吧。第二,大数据。大数据可以说是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的一种业务突破,它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分析了看起来两个没有关联信息的因果关系,给公司提供了业务支持的依据。所以可以比较现实的看到系统对业务的支持。
  信息技术人员要懂业务,才可能实现业务转型,比如做集中交易的,可能去经纪业务了,比如做量化投资的,直接到公司投资部了。如果默默的做一些和公司业务无关的事情,那就比较苦逼了。
  如果说清算托管、信息技术今后几年无法赚钱,那就还是和其他后台部门一样,拿公司的平均奖金。
  其他后台部门,说的是其他公司都有的:办公室、财务、人力资源、内部审计等等。没啥特别的,就不多说了。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证券公司各部门的分析,有些话不一定准,因为每个公司架构不同,业务随时都在变化。但是大的相信不会有太多的偏差。
       如果没进过一个行业,相信一般了解甚少,而且容易误导。比如没在银行从业过的人员对于银行的概念,往往容易因为到网点办事容易与否,打呼叫中心是否能解决问题,而形成定性的思维。但是,以此就业误导甚大,比如你知道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的业务侧重点在哪里么?你是否因为漂亮的招行MM给你几句温馨的问候而觉得这个银行不错?一样的道理。证券公司的营业部也不过是经纪业务众多网点之一,它收费如何、服务态度如何、门面是否干净并不能成为你到其总部从事某项业务的决定性因素。
       我写此文,是为了让大家更全面了解证券公司业务,少被误导,少被忽悠。
       就就业来说,如果你不是高富帅,没有父辈的资源优势,如果进了证券公司,只有默默的切合你自身专业和学历,做好本职工作。公司招聘主管和人力资源主管不会过于走眼,给你安排过高或者过低的位置。至于别人能赚钱发达,自有其道理,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
       [完]
      --写完了,编辑完了,搞了一个清洁版。麻烦版主删了我原来那个版,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