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房周有光:说砚

 三姑书斋 2015-12-15

文房周有光:说砚

说砚

周有光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发现石砚和研石各一件,为战国晚期之物,砚台和研石均有使用痕迹。这是今天能见到的最古的砚台。同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中出土石砚和研石,是西汉前期文帝时的陪葬物,从磨光程度可知曾长期使用,并留有墨迹。

西汉中期,制砚成为石雕工艺。洛阳博物馆的一方西汉石砚,边缘刻有鸟兽图案。安徽博物馆的一方东汉石砚,盖上还有镂空的双螭纹。这些汉砚都是圆形,且有三足。唐代以前,只有矮桌子,写字时候,席地跪坐,砚台放在地上,有脚避免贴地,三足最稳。唐末五代出现高脚桌子,人坐在椅子上,伏案写字,砚台放在桌子上,有脚的太高,改用扁平砚台。

文房周有光:说砚

唐人发现端石、歙石、洮河石等制砚材料。唐李贺《青花紫砚歌》:「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宋代砚工利用石上星眼纹色设计巧妙造型,砚雕工艺大为提高。

元代砚台,有一方出土于北京(元大都),称为「石暖砚」。砚台上面有两个墨堂,下面凿成空膛,膛内燃火加热,冬天防止墨水冻结。清代用金属或瓷料制成暖砚,内中可以燃烧炭火。乾隆时内廷设立作坊,精心制造。安徽、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也发展制砚中心。

「端砚、歙砚、洮砚、鲁砚」,称为四大名砚。

文房周有光:说砚

(一)「端砚」

出于广东肇庆(高要),隋唐属于端州。宋无名氏《端溪砚谱》云:「肇庆府东三十三里,有山曰斧柯,在大江之南,盖羚羊峡之对山也;斧柯山峻峙壁立,下际潮水,至江之湄,登山行三四里即为砚岩。」端石是水成岩中的辉绿凝炭岩,地质年代属于泥盆纪,距今有六亿年,柔润细腻,以紫色者为最佳,发墨快、不损毫、不易干、不易冻,石中含有硫磷成分,虫蚁不蛀书写的墨迹。

唐代采石在「龙岩」,晚唐列为贡品,又称「皇岩」。宋代开采上中下三岩,以「下岩」石为最佳。《纸笔墨砚笺》云:「下岩天生子石,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无声,水不耗,发墨而不坏笔者,为世之珍。」明代开采「水岩」,有大西、小西、正、东等四洞,大西最佳。名品有火捺、天青、青花、蕉叶白、鱼脑冻、冰纹等。

文房周有光:说砚

端石有「石眼」,是虫体的化石,像动物的眼睛,四周晕成青、绿、黄三色,映衬在深紫色的砚石上,晶莹可爱,有鸲鹆眼、猫儿眼、丹凤眼、绿豆眼等。存世有一方「端石百一砚」,北宋时造,底部镂雕 101个长短参差的小石柱,柱端都有一个淡黄色的石眼。

开采砚石,极为困难。宋苏轼《砚铭》云:「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锤,以出斯珍。」这是当时开采劳动的写真。

宋末诗人谢枋得意外得一端砚,是岳飞宝物,后来赠送给文天祥;文天祥作砚铭曰:「砚虽非铁磨难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岳飞抗金而死,文天祥抗元而死,谢枋得不肯仕元绝食而死,三位民族英雄同用一砚,千古佳话。这英雄砚不知现在何处?

文房周有光:说砚

(二)「歙砚」

主要产于江西婺源之歙溪,又称「婺源砚」。歙州所辖歙县、祁门、休宁、婺源等地(前三地现属安徽)都有出产,以龙尾山的石质最佳,又称「龙尾砚」。歙石属于水成岩的黏板岩,地质时期为震旦纪,距今十亿年,石质坚润,色泽一般为黝黑,略带青碧。

北宋唐积《歙州砚谱》云:「婺源砚在唐开元中,因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迭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归,琢制成砚,温润大过端溪,由是天下始传。」名品有:龙尾、罗纹、金星、眉子等。

歙砚常见金星,是硫化铁的点滴物,大的似豆,小的似鱼籽。金星硬度大、容易锉墨,损伤毫毛,本来不宜制砚,但是由于美观,仍受赞誉。上品的把金星分布在砚台背面,而砚台的正面和四周避开金星。

宋黄廷坚奉命采砚,作《砚山行》:「不轻不燥禀天然,重实温润如君子;日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遂令天下文章翁,走吏迢迢来涧底。」这可说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下放劳动」。元代坑洞崩塌,停止采石达五百年,直到清乾隆时才再次开采。

文房周有光:说砚

(三)「洮砚」

又称洮石砚、洮河砚,产于甘肃洮州(今临潭县)。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云:「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四)「鲁砚」

山东所产石砚,统称「鲁砚」。名品甚多,例如:红丝石、淄石、金星石等。其中「红丝石砚」最负盛名。「淄石砚」产于博山、虞望山等地,有韫玉、金星、青金、墨玉等品,色泽缤纷,沉透如玉。「金星石砚」产于临沂箕山洞,含有硫化铁细晶,闪光如金星;临沂古属琅琊郡,为东晋王羲之古乡,故又名「羲之石」。

宋代列「端砚、歙砚、洮河砚、红丝石砚」为四大名砚。后来红丝石砚停采,一度以「澄泥砚」为四大名砚之一。澄泥砚是从「砖瓦砚」发展起来的。魏晋用秦汉砖瓦制砚。东汉末年造的铜雀台所用砖瓦,质地紧密,适合制砚。据说铜雀台砖瓦,先将泥土澄滤,加入胡桃油拌和,所以坚实,可以储水数日而不干。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云:「古瓦砚出相州魏铜雀台,里人掘土,往往得之,储水数日不渗。」

文房周有光:说砚

在砖瓦砚的基础上,改进澄滤和烘烧技术,成为澄泥砚。办法是:泥土放在绢袋中,在水盆内摇动,细泥渗出袋外,沉于盆底,去水得泥,加入铅丹,制成砚形,经过「晒、烧、蒸」等十多道工序,最后成形。优点是「含津益墨」,发墨快、不易干。

唐代没有「澄泥砚」的名称,称为「陶砚」。韩愈《瘗砚文》:「土乎成质,陶乎成器。」铜雀台在古代的邺城(河北临漳),这一带成为澄泥砚的最初产地。唐朝的澄泥砚以虢州(河南灵宝)的为佳。宋代澄泥砚生产扩大,除虢州、相州(河北成安、河南汤阴)外,山西绛县、山东柘沟镇、河北滹沱河,均有生产。明朝以后,更加精致,分珠紫、黄绿等目。从天然材料到人工材料,是制砚工艺的进步。后来开采的天然砚石,类似澄泥的也叫「澄泥砚」,有鳝鱼黄、蟹壳青、绿头砂、玫瑰紫、豆瓣砂等。

文房周有光:说砚

「四大名砚」之外,还有名砚多种,例如:

1.「菊花石砚」: 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得奖,产于湖南浏阳,是古代软件动物的化石,有深灰、蟹青、蟹黄等颜色,上面有白色菊花纹。

2.「金星砚」:产于江西星子县驼岭山,刚而不脆,温润莹洁,易发墨、不伤笔,呵气即轻凝雾珠,耐寒、耐温、保潮。宋人米芾、朱熹等盛赞金星砚,宋徽宗称它为「砚中之魁」。

3.「嘉峪石砚」:产于甘肃嘉峪关黑山峡。《郭煌杂抄》载:「嘉峪山,石可做砚,色青紫,与崆峒、栗亭砚相仿。」

4.「松花石砚」:清乾隆弘历《盛京土产杂咏》序称:「混同江(辽宁)产松花玉,可作砚材」,大都为清室帝王御用。

5.「凤周咮砚」:宋代名砚,产于福建建州北苑凤凰山。

6.「嘉陵峡砚」:产于四川合川嘉陵江鼻峡峡口。

7.「贺兰砚」:产于宁夏贺兰山,砚石采自笔架山小石子。

傅元《砚赋》:「木贵其能软,石美其润坚」,可见曾有木砚。石砚、瓦砚、陶砚、木砚之外,还有玉砚、水晶砚、瓷砚、铜砚、银砚、铁砚、竹砚、纸砚、漆砚等。其中,漆砚较为特殊,西晋已有,用生漆调和金刚沙制成,容易发墨,不损笔毛,重量轻,便于携带。

文房周有光:说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