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到宋代已经很成熟了 那些细腻的笔法,规范的构图,纷繁的色彩...... 好像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再增加 也好像没有什么可以超越 梁楷在这样的艺术氛围里,转了个身 他是南宋时最高级的宫廷画师,担任画院待诏 作为画院里的“精妙之笔”,院人“无不敬伏” 但当皇帝的职业画家,就要奉命作画 不能有任何大胆自由的表现 对于一个创作欲望无穷的画家而言 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所以他一点都不稀罕 宁宗曾赐他金带,这是画院最高的荣誉 但梁楷却把金带挂在院中,飘然而去 众人哗然!不仅如此,他还很爱喝酒 酒后放浪形骸,洒脱自如 世人都称他为“梁疯子” 八高僧故事图之第八幅 梁楷 南宋 上海博物馆藏 (梁楷早期的院体细笔之作,用了“折芦描”的独特笔法) 从画院离开后,他去了牧溪当主持的六通寺 禅宗思想包容了他的叛逆、豪放 和一直压抑在他心里的创作欲望 他下定决心和精工细腻的画院画风决绝 要画出自己对这世界的感受和想法 在禅宗“大道至简”的影响下,他做减法 减到只用寥寥几笔,就逸韵神出 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减笔大写意画风 释迦出山图(局部) 117.6×51.8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他的《李白行吟图》,舍弃一切背景 占据画面大半部分的长袍,只两痕轻墨一拉到底 宽阔的额头,劲直的发丝和微翘的胡须 没有多余笔墨,却由形似到传神 留下了诗人运思佳句、诗情满怀的瞬间 《李白行吟图》仅左下有一“梁楷”款 然而千百年,凡是看过此画的人,都认定是诗仙 中国绘画不重形意,重的是传神写意 所以,这幅画要画的是李白,也不是李白 更多的是以诗仙为代表的中国文人,也是梁楷所坚守的 那自由潇洒、不忘初心的精神 李白行吟图 梁楷 南宋 80.9×30.5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从化简开始,他彻底去精致细腻的画院画风诀别 “无法而法”,才能创一代新风 《泼墨仙人图》是他最杰出的作品 通体都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如入无人之境 这位特立独行,眯着眼笑的仙人,不也正是他自己吗? 这种粗笔横扫,笔简而意到,淋漓酣畅的画法 用笔取泼墨之意,却无泼墨之举 这种绘画技术极其震撼又极具难度 在梁楷之前绝无,在工细趋向简略的潮流中也是仅有 徐渭、八大、金农等大画家奉若圣明,趋之若鹜 泼墨仙人图 梁楷 南宋 48.7×27.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无物于物,故能齐于物;无智于智,故能运于智。” 梁楷中年画《六祖伐竹》,笔墨更加粗率 但点染之间,欲树即树,欲石即石 画中好像有一种深远的意念,平复了笔墨的运动 参禅入画,更多是心境和禅意的体验了 六祖斫竹图 梁楷 南宋 72×31.5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这也大概是为什么梁楷在日本大加推崇的原因吧 因为重视用笔的文人画风的兴起 梁楷的简笔画被元代文人批评为“粗恶无骨法” 但崇尚禅意的日本人大为赞赏 对日本室町时代之后的画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今,他的《雪景山水图》获得了“日本国宝”的桂冠 雪景山水图 梁楷 南宋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这个开创了中国写意简笔人物画的先河的人 今天却很少能找到的关于他的资料 但无论如何,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 我们情不自禁地在他的作品前驻足 在他已经最简的笔墨里 感受到“万法唯心”的顿悟和震撼 正如明人汪何玉所评论的 画法始从梁楷变, 观图犹喜墨如新。 古来人物为高品, 满眼烟云笔底春。 梁楷(生卒年不详) 南宋画家,官至画院待诏,有出蓝之誉。工画人物、佛道、鬼神,兼擅山水、花鸟。其画分两体:一曰“细笔”,衣褶用尖笔作细长撇捺、转折劲利,称“折芦描”;一曰“减笔”,继承五代石恪,寥寥数笔,概括飘逸,开一代绘画之风,对日本和明清的许多画家有很大影响。 梁楷其他作品赏 以上是他前期细笔画院风格的作品 以下是减笔画风的作品 来源:古今书画 |
|
来自: 东方竹马 > 《人生感悟处世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