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什么起跑线,先养个不让人讨厌的孩子再说

 静子913 2015-12-16




糕妈说

前几天在后台看到一个妈妈的留言求助,诉说了这样一个烦恼:宝宝11个月左右,最近特别爱哭,尤其是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一刻都没法等。想喝奶了,一两分钟泡奶的时间完全等不及,瞬间哭成泪人,甚至索性赖地上,等泡好了再给他直接发脾气不吃。这样的现象持续一段时间了,她表示很烦恼。

公众场合,哪种人最让人讨厌?仗着有个孩子就不排队不等待的……任由自己孩子总是挤到别家孩子前面,抢着玩公用设施的……

带着孩子,就可以不守秩序?孩子还小,就不用懂道理、讲规则?小孩子,等不了?让人讨厌的熊孩子就是这么带出来的。



别让溺爱破坏了孩子的耐心


现在很多家长都说自家孩子是急性子,一部分孩子确实天生比较心急,但很多都和后天的家庭养育有关。一些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苦过的这辈人无条件地满足家中宝贝,可能宝宝还没有想吃奶,家长们已经准备好了,当孩子有要吃奶的信号时,奶就立即送到孩子的嘴里了。

家长们觉得这样的安排没啥问题,可对宝宝而言,大人们做到了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他们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我要什么马上就能有什么”的一个思维定势。所以,“冲奶慢一点就哭”、“要什么没有马上给就耍赖皮”等都是因为宝宝觉得想要的东西没有立刻拿到手、吃到嘴,然后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等待造成的。如果没有处理好,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贪心,甚至任性无理。


宝宝需要接受“延迟满足”的训练了


一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发,脾气开始变得越来越急,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一旦无法满足需求的时候大哭大闹,一小会儿也等不了,就可以考虑给宝宝引入“延迟满足”的训练了。

家长看到孩子有需求或者寻求帮忙的时候立马满足,生怕让孩子受委屈,这是“即时满足”;相反,不立刻满足孩子的需求,而是用安慰、鼓励与支持的语言/方法让孩子学会耐心等待一小会,就是所谓的“延迟满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忍耐”,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



这样“等一等”,才会“不着急”


让宝宝学会“等一等”真的没想象的那么难,几个小tips帮助家长训练有方。

1、不要被宝宝的哭声控制

有妈妈说,宝宝哭的时候我最受不了啦,一听到孩子哭,心里就发慌,然后方寸大乱。其实,孩子哭的过程,正是和父母的心理较量过程。如果父母习惯于将孩子的哭声当成命令,那么孩子也会习惯把哭来做成解决问题的首要方法。下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请在心里默念:哭是正常的!哭是正常的!哭是正常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哦,宝贝急了是吗?妈妈知道啦!妈妈已经在准备啦,洗好手就来了哦!”只有你先平静先淡定,孩子才会慢慢学得平和起来。


2、具体量化“等一会儿”

有妈妈说,我也会和跟孩子说“等一会儿”,可是孩子好像听不进去。为什么?因为宝宝还太小,对时间的认识很有限,他不会明白“等一会”的含义。


1岁以内的孩子,可以通过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延长等待时间。比如背奶的妈妈下班回到家,宝宝急着想吃奶,如果妈妈没有给予及时的反馈,孩子就会哭。此时妈妈要用语言安抚并帮助宝宝建立条件反射:“宝贝,等一等,妈妈先去洗个手。”你的行为孩子都看在眼里,这个过程就是孩子等待的时间。时间长了,妈妈一进家门,宝宝便会条件反射“妈妈先去洗手再来喂奶”,慢慢学会等待。

1-2岁的宝宝,他们已经能大概明白一些大人说的话了,所以一边告诉他们等待,一边可以用简短的语言解释为什么 。比如宝宝肚子饿了想吃饭,伸出小手咿咿呀呀等不及了,可是饭刚刚做好还很烫,这个时候可以让宝宝摸一摸,“宝宝,你摸摸,面条还很烫,会烫疼宝宝哦,我们等一等,凉一点再吃。”缓解一下宝宝的情绪,告诉他先去洗个小手吧,回来就可以吃了。除了等待,也能让他体验“等一会儿”的时间里可以干些什么。

2-3岁的孩子呢,家长可以借机给宝宝渗透时间的观念,这段时间里,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数数。比如,一起从1数到30或者看着闹钟转到某个点,或者拿一个小沙漏“你看沙子都漏下来了就可以咯”,这样孩子能理解“等待”只是一小段时间而已。而如果宝宝做到了,妈妈也应该表扬他:“宝宝真有耐心,能和妈妈一起等”。



3、巧借绘本建立耐心

一些好的绘本也能培养孩子学会耐心等待,理解做事情的顺序性。比如《小熊宝宝绘本:排好队一个接一个》 ,这个绘本就是就讲培养排队等候的好习惯。书中每个小动物都乖乖排队,站在那里安静地等,玩滑梯、荡秋千、骑木马、开小汽车、坐小火车……甚至连上厕所都排队。你可以告诉孩子,小朋友们也一样,玩滑滑梯或者荡秋千都不能推不能抢,一个玩好接一个,慢慢就会听进去。



4、说话算话,让孩子能“等到”

能满足的事情,教育孩子学会等待,等待完了,理应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作为鼓励。不能满足的事情,温和坚定地告诉他“这个不可以”,不要用“过会儿我们就去”来哄骗孩子,久而久之你的谎言就会被孩子识破,家长的“公信力”下降,孩子会用更强烈的不配合来反抗。


宝贝,人生需要忍耐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幼儿园的儿童,孩子们可以选择马上吃到1颗棉花糖,或者等到研究员回来(15分钟之后)吃两颗棉花糖,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吃到了两颗糖。

十几年后,米歇尔又对当年的孩子们(已经长成高中生啦)进行了调查,发现那些无法等待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成绩分数也较低,他们通常难以面对压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友谊。而那些可以等上15分钟再吃糖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比那些马上吃糖孩子平均高出210分。


任何好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这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我们之所在要让孩子学会“等一等”,是要让他们把有期限的等待看成是很自然的事情,知道耐心等待一段时间,最终将会得到自己所期盼的东西。这能帮助孩子提前适应这个社会的规则,成为一个不让人讨厌的人。孩子的养育就像一面镜子,能映射出家长的坚持。

有时候,因为心中有了一份小小的期盼,迟到的收获反而更能让孩子欣喜若狂。亲爱的宝贝,成长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但需要等待,需要忍耐。未来的路还很长,妈妈陪你一起慢慢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