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条 | 史柏年:“动物社工”话题之我见

 小杰646 2015-12-16


-------------------------------------


史柏年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最近,有关媒体和网络就“动物社工”的话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辩,也有人建议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出面发表意见。我声明,以下看法只代表我个人意见,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一、首先,我对“动物社工”概念提出者坚守社工的态度和行动表示赞赏和钦佩。08年第一批参加社工师考试并取得证书,多年来顶住压力创办机构开展服务,并在训练动物服务人类方面进行探索,精神可贵。

二、训练动物服务人类的活动在国外早已有之,在国内也不是第一家。据我所知,北京农学院社会工作系的师生在几年前就已经与校内动物学方面的院系和专家合作训练金毛犬,然后到精神病院去开展陪伴服务并取得良好效果,所以,浙江温州的做法算不上是“世界第一”。

三、把训练动物服务人类的做法称作“动物社工”倒是在世界上第一回听到,但是我不赞成这样的提法。首先,在词义上说不通。“社工”是“社会工作者”的简称,它是特指从事一种助人专业的职业群体或个人,这样的称谓如同“作者”“记者”一样,只跟人相联系,跟动物扯不上边。其次,“社会工作者”是在利他主义指引下,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用科学方法进行助人活动的职业人群,这样的境界动物永远无法达到。动物在人的训练和引导下,也许可以发挥一些助人的功能,但它只能在人的引导下才能发挥这样的功能,永远无法像社会工作者那样主动地、情景性地、个别化地去从事助人活动,从这个意义可以说,经过训练的动物可以成为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的中介或工具,而不能独立扮演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四、社会上也许有“动物医生”“动物看护”等说法,但那是一种拟人化的比喻,与现在有人在专业学科角度谈论“动物社工”的涵义不是一回事。当我们试图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角度去创造一个新的概念和提法时,一定要将社会工作的本意理解清楚,否者确实会误导公众对于社会工作的认知。已经有人在质疑社会工作的存在价值,认为“你们做的一套,没有经过训练的人也能做,你们强调的专业训练有什么意义?”如果现在又有人借此话题提出:你们做的事情动物都会做,要你们做什么?”情何以堪!

五、我当然不怀疑“动物社工”概念提出者对于社会工作事业的执着和追求,我不认为他的做法是有意败坏社会工作的声誉,而只是对于社会工作者的理解有一些偏差,这是可以通过讨论加以澄清的,所以也不希望业内同行大加挞伐,希望大家心平气和沟通交流。

通过这件事,我发觉,尽管我们以前做了许多培训和宣传,但是社会上甚至业内人士对于社会工作的认知也有这么大的误区,所以,还需大家一起努力加大对于社会工作真实知识的传播和引导。

以上看法供参考。


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