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辰豕卤(鹵)里足()邑(阝右)身釆

 微湖渔夫 2015-12-18
辰 豕 卤(鹵) 里 足() 邑(阝右) 身釆
时间:2014-10-15 00:32:00  作者:吴永亮  来源:青年记者

  (文中有图片性文字缺失)

 

 

  ● 吴永亮

  154 辰

  155 豕

  156 卤(鹵)

  157 里

  158 足()

  159 邑(阝右)

  160 身

  161 釆

  

  154辰

  辰,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很多,其中像用手挖出藏在地下、躯体蜷曲的某些害虫。也有人说甲骨文像人扶着犁铧。篆文整齐化。本义惊蛰到来,害虫蠢蠢欲动,人们开始一年春耕。故引申用作日、月、星的总称,如星辰;再引申指时刻,如时辰。后借以表示地支的第五位,与天干相配用于纪年、月、日、时。

  凡从辰取义的字皆与农事(农的繁体字農、耨、薅)、时日、震动等义有关。

  辱,会意字。篆文从辰从寸(手),本义为除去农田害虫。古代重视农耕,如地荒虫长,那是一件羞耻的事情。自然就引申出羞辱的意思来。由于辱被引申义所专用,除虫、锄草之义便另造蓐或耨来表示。

  唇,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辰,即“振”,兼表声)从(月,肉),本义震惊。此义后由震来表示。东汉起借用作脣,指嘴唇。

  蜃,即蚌。海市蜃楼,指因光线折射产生的虚幻景象,多见于海上。古人认为是一种蜃吐气所致。其实,海市蜃楼也常见于沙漠。

  

  155豕

  豕,象形字。甲骨文像猪。金文、篆文。当豕成为单纯字件后,再加(肉)另造豚代替。也有地方另加声符者写作豬。如今都简化作猪。由于猪的粪便较多,加之古时矢、屎相通,于是豕读作屎(shǐ)。古时,豕和彘指大猪,猪和豚指小猪。请注意:豕和亥最初是一个字,甲骨文两者形体都像猪,后来才分化成两个字。难怪“亥豕鲁鱼”定型为成语。

  豕部首内汉字大都与猪类动物有关。

  豢,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从(豕)从(双手),会养猪之意。篆文加米(谷物),表示用谷物养猪。楷书豢从豕从(双手与米合成变形,兼表声)。本义为设围栏以养猪。后朝向贬义方向发展,如豢养。

  豨,读xī(稀)。古书上指猪。豨莶(xiān),一年生草本植物。

  豕宗:读zòng(粽)。方言用字,义为公猪。

  豮,读fén(焚)。豮猪,方言用字,指未发情的或阉割过的猪。

  豭,读jiā(家),指公猪。

  

  156卤[鹵]

  卤,象形字,繁体字鹵。甲骨文(金文大致相同)、篆文、楷书写作。本义为盐。

  卤部首内汉字大都与盐或咸味有关。

  卤亢:读gǎng(港),义为含盐分多的沼泽地。

  鹾,读cuó(矬)。义为:1.盐。2.味咸。

  卤与鹵是繁简关系,不再赘述。

  

  157里

  里,会意字。金文上从田下从土,表示赖以生存的住宅与田地,本义指乡里。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由乡里引申指家乡,如故里。再引申指街坊,如邻里、里弄。古代里居有一定规制,由此引申指长度单位,如上古以三百步为一里。

  裏,金文从(衣)从(里,内部,兼表声)。裹(异体字裡),指内衣,贴近身体里面的衣服。如今简化为里。

  里部首内汉字,皆与乡里等义有关。

  野,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从(山林)从(土),指长满草木的土地(自然就是郊野)。金文。古文在金文基础上另加予声,但此字与壄(上部中间为矛)相近,篆文只好另造野。周制特定地区: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

  

  158足[]

  足,象形字。从(膝盖)从(止,脚),本义指小腿。后专指脚,引申指植物的茎根、器物下部形状像脚的支撑,如三足鼎立。因足立于大地,必须踏实才能稳定,因而引申出充裕、完备,如丰衣足食。自然也引申出满足或者不足。

  注意:足与脚的异同。足在上古指包括膝盖在内的下肢,现在指脚;脚上古指小腿,中古后才渐指脚。

  足部首内以足为义的汉字皆与腿脚、行动等义有关,以足为声的汉字如促、捉、龊等。

  趸,读dǔn(盹)。义为:1.整批,如趸批。拥趸,指演员、运动员等的支持者。2.整批买进(准备出卖),如趸货。趸船,指无动力装置的矩形平底船,固定在岸边、码头,以供船舶停靠,旅客上下,货物装卸。

  跫,读qióng(穷)。跫然,形容脚步声。范仲淹曾在安徽广德太极洞题写:跫然岩。

  踅,读xué(学),义为:来回走;中途折回。

  蹙,读cù(醋)。篆文从戚(义靠近,兼表声)从足(进军),本义为紧迫、急促。引申指困窘,窘迫。再引申指皱缩,如蹙眉。

  蹩,读bié(别),方言用字。指脚腕子或手腕子扭伤。蹩脚,指质量不好;本领不强。

  躄,读bì(璧),义为:1.仆倒。2.腿瘸。

  足在汉字左侧时常以出现。由于足是人们须臾离不得的,因而部首内汉字比比皆是,现选取几只有代表性的足加以说明。

  趵,一读bào(豹),指跳跃。趵突泉,在济南。二读bō(播)。义为踢。趵趵,形容脚踏地的声音。

  趿,读tā(他)。趿拉,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请注意靸与趿的区别。靸,读sǎ(洒),方言用字,义同趿。

  趼,会意兼形声字,读jiǎn(茧)。篆文从足从幵(翘起,兼表声),本义为兽踮起蹄子。引申指久行脚受伤。再引申指茧子。趼子,同茧子。

  趾,会意兼形声字。止是趾的本字。止,甲骨文字形像脚掌形状。当止被引申为停止,古人只好另造趾。

  跋,是犮的加旁分化字 °,指事字,篆文在(犬)的脚上加一撇,表示狗腿被绳子所绑,狗自然跑起来艰难不便。由于犮作了汉字部件,于是古人另造跋。由本义引申出跋涉再自然不过了。由于跋行则拉后,故又引申指一种文体,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后面,评价其内容,或考释、说明写作经过。因扈有随行人员的意思,古时此类人员通常专横,于是与跋组成跋扈,不说你也懂的。

  跌,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足从失(失足,兼表声),本义为放荡不羁。由本义引申指跌倒。

  跬,读kuǐ(傀)。古代称半步,一只脚迈出去的距离。相当于今天的一步。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跩,读zhuǎi。方言用字,义为由于身体肥胖不灵活,走路摇晃的样子。

  路,会意兼形声字。金文从(足)从(各,上为脚趾,下为驻地,各还兼表声),本义道路。

  蹴,一读cù(促),义为:1.踢,如蹴鞠(踢球)。2.踏,如一蹴而就。二读jiù(就)。方言用字,义为蹲。

  

  159邑[阝右]

  邑,会意字。甲骨文从(囗,聚居地区)从(跪着之人),表示众人聚居的区域。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跪坐之人变形为巴。后来称县为邑,如山东省平邑、临邑县。

  邑部首内,一般在字的右边,如。不知那位先人嫌太麻烦,改为阝(右),于是皆大欢喜。

  不过《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真正属于邑部首的只有自己,而邕、扈则分别从属于巛、户部首。

  [阝右]详见本刊2012年6月下。

  

  160身

  身,甲骨文像一个人隆起的腹部内怀着一个胎儿。金文、篆文(头、腹部、双腿高度概括)。身本义就是怀孕。现在农村还有人把怀孕说成身子重了。身的怀孕本义消失后,另造会意字孕代替。身引申指全身、身体等,再引申指自己(作自身代词),如明哲保身。身部首内汉字大都与身体有关。

  射,详见本刊2012年9月下“寸”。

  躬,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身从吕(脊柱形),会人身之意。异体字从身从弓,会屈身之意,弓兼表声。后引申指亲自,亲身,如事必躬亲。

  躯,形声字。篆文从身从區(表声)。本义为身体,如躯体。

  躲,形声字。本义为隐藏起来,引申指避开,如躲避。

  躺,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身从尚(向上,指脸朝上,兼表声)。本义不言而喻。

  

  161釆

  釆,读biàn(辨)。甲骨文像兽足的爪。金文、篆文与甲骨文大致相同。楷书写作釆(注意釆与采的区别,釆为七画,采为八画)。古人打猎时,常要辨认兽足,然后再采取行动。因而,釆是辨的古文。

  釆部首内汉字大都与兽足或辨别有关。

  悉,会意字。篆文从釆(辨识)从心,会内心辨识清晰之意。引申指详细知道,了解,如熟悉。也指详尽叙说,全部拿出,如悉心研究。又引申指全,如悉数归还。

  釉,形声字。篆文从釆从由(表声)。原本作油。盖因陶瓷表面所涂之物似上了彩一样光亮可鉴,后遂将义符改为彩(省去彡)。后又将采讹变为釆,从而写作釉。

  番,象形兼会意字。番是釆的加旁字。由于釆作了部首,于是金文另加义符田,更清楚地表明是踩在田间的兽足印。番本义就是兽蹄印,也指兽蹄。兽足迈一次留下一个足印,由此引申指轮换,更替,如轮番。由兽足引申指蔑称外域或外族的,如番茄、番邦等。由轮换引申用作量词,表示阵,回,如考察一番。用于心思,表示种,遍,如一番苦心。用于景象,气象,表示样,片,如别有一番天地。用在翻之后,表示原基数的倍数,如翻一番(数量加了一倍)。以上读音为fān。由于番引申义较多,于是古人另造蹯表示本义。

  番,读音二为pān(潘),义为:1.番禺,地名,在广东。2.姓。

  释,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釆(辨)从睪(察视,兼表声),会目视以分辨之意。本义为分辨,解说。楷书写作釋,简化为释。由本义引申指消融,如冰释。再引申指消除,解除,如释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