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魁智趣事

 wunianyi 2015-12-18




同窗谈于魁智少年趣事(原载于魁智吧)

很多人都知道于魁智是沈阳京剧院少艺班出去的,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少艺班中的表现;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一位特别用功的学生,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也自己“误诊”了一次“小肠疝气”。

于魁智这次回沈阳到南湖剧场演出、到《戏苑景观》演京剧、做嘉宾,通过他和沈阳京剧院有过六年同窗生活的师姐张晓梅、师兄宋关林(辽宁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沈阳京剧院的老院长李麟童老师之间的交谈,记者得知很多他不为人知的事——

第一次跑龙套却受了刺激

于魁智9岁考入沈阳京剧院,同学宋关林对他的评价是:于魁智在全班50几位同学中,年龄最小,结婚最晚(35岁结婚),成就最高(中国京剧第一老生、现任中国京剧院二团团长),智商最高。对于他的“智商”,师兄、师姐举了两个小例子:小时侯于魁智就是一位小主演,不是有一句名言吗?“不想当将军的战士,不是一位好战士”,于魁智就是一位从小就想当主演的演员。他第一次当群众演员的时候,他是四个群众演员之一,谁也没想到,第二天演出时,他的名字却不见了,四位群众演员变成了三位,后来一问才知道,他扮演一个衙役,在大堂之上,堂板一拄就是40分钟,年少的于魁智便受到了强烈刺激——他当时就有一念:“我要是当几年这拄堂板的衙役角色,这一生的前程不就交代了吗?”于是他在当天夜里就悄悄低把自己的名字从黑板上擦掉了,心中发一念:“不演戏则已,要演就要当主演才行。”打这不久,聪明用功的小于魁智便在团里当上了小主演。

在师姐张小梅眼里小于魁智非常聪明

于魁智16岁那年,也就是1978年,中国戏曲学院开始面向全国招生了,招两名老生演员,当时全国有1600多个小演员参加角逐,于魁智却是唯一一位没通过复试,初考就过关的出色人才。当年沈阳京剧院少艺班上的几十名学员中,就有四名尖子学员想报考中国戏曲学院的,当团领导发现那几位好苗子都开了介绍信后,就有些后悔,往回收介绍信的说法就有了,于魁智得知这个信儿后,当天晚上就没回家睡觉,而去奶奶家过了夜,本来买的是第二天晚上的火车票,但小于魁智担心有变故,便改乘早晨开车的12次列车。后来发现于魁智的担心非常有道理,第二天白天就有两名学员的介绍信被学校收回了,包括现在沈阳京剧院的著名武旦演员李静文。

能在天安门前放风筝一直是于魁智的梦想

1978年,16岁的于魁智带着200元钱和一些全国粮票,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北京方向的12次列车,到了北京,天色已晚,找不着东南西北的于魁智,心情也变得非常暗淡。因家里经济条件的限制,根本住不起旅店,临行前,几经周折,爷爷无奈与几十年前在北京认识的一个老朋友联系上了,说好了让于魁智考试前住在朋友家里。可爷爷哪里知道,这位老朋友的家住得离中国戏曲学院非常远,相当于从城东到城西。考试前,于魁智总想到天安门去看看,六月的北京非常炎热,口渴时,也不敢吃冰棍,生怕伤了嗓子。可怜他一连六天都没有找到天安门,就在他有一天坐反了车,才意外地发现天安门车站到了,大热的天儿,他买了一个小枣花西瓜,坐在天安门广场,用拳头把西瓜砸开了,看着天安门前低飞的燕子,和放飞的风筝,眼泪止不住地淌了下来,少年于魁智又一次对自己发誓了:“我一定要考上(戏曲)最高学府,我一定要做一个北京人,有一天我也要在这儿放风筝┄┄”于魁智的外甥女今年就要上小学了,可她却从不去天安门,她的理由非常朴素:“因为我舅舅当年在那儿哭过。”于魁智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和做一位北京人,这两个誓言都实现了,唯一没能实现的就是到天安门前放一次风筝,理由非常简单——抽不出时间。

戒了炒鸡蛋

得了一次“小肠疝气” 说起小时侯在沈阳京剧院六年的学员生活,于魁智说,请他吃饭,你就别提鸡蛋炒韭菜,因在少艺班吃的最多的就是那道菜,现在想起来还想吐呢。张国荣演的《霸王别姬》,让人们认识了当“戏子”的不易于魁智的师姐张晓梅说,他们比电影中的生活可苦多了。几十个同学,一到上武功课的时候,没有不叫苦的,一个倒立45分钟,5秒5秒地挨,有的尿湿了裤子,也不敢拿下来;有的实在挨不下去了,就把裤子套在胳膊上,以蒙骗老师。有的女孩子到了发育的年龄,来月经的时候便可向老师请假,不练功的理由是有“有特殊情况”。当时十一二岁的小男孩也不明白是咋回事,有的男生非得和“有特殊情况”的女生攀比。有一天太阳很高了,有位小男生也不起床,老师过来问他为啥不练武功这位小男生脱口就说:“我有特殊情况。”老师一听,一下子把棉被掀起来,照着屁股就是狠狠地几巴掌。后来男生们知道了,男生有“特殊情况”不好使,只有说“小肠疝气”才可以不练功。有一天,累得实在受不了的小于魁智,也为自己想好偷懒的理由:“小肠疝气”。不过,于魁智好不容易找一回理由,却算错了课程,他“得病”的那一堂课是文课而不是武功课,打那以后,于魁智的“小肠疝气”再也没有“犯过”。

———————————————————————————————————————————————————

“老师说于魁智不长个儿,就长心眼了”(来源:华商晨报)

于魁智40年前的同学、沈阳京剧院的主任王大伟近日接受记者采访,讲起同学时的趣事,“于魁智特别聪明,老师曾经说他‘都长个了,你不长,就长心眼了’。”

  “不甘心当龙套,执意到北京考学”

  1972年4月3日,王大伟和于魁智一起入学学习京剧,王大伟向记者讲述,“现在我们说这个班级叫沈阳京剧院少艺班,但当时叫的名有意思,叫沈阳革命样板戏学习班,那时候我和魁智都才十岁,我们是最小的。”王大伟与于魁智关系一直很好,“6年间,宿舍换来换去的,但我和他一直一个宿舍,也一直是对铺。”

  十多岁的孩子都有淘气的时候,但学京剧的他们都很老实,“我们是全日制管理,宿舍的门有一小块玻璃,老师是大个子,会突然出现往里面看,你还敢说话?而且说实话,那个时候我们班的同学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家里也都不是一个孩子,所以哪有像现在的学生这样,吃零食打游戏的,都没有,就老老实实学戏。”王大伟说于魁智很干净,“他那个小床整得可立整了。”

  王大伟说于魁智嗓子好,也很聪明,“心眼比较多,用老师的话说是:都长个,就你不长,你就长心眼了。他后来也个子不高,1.72~1.73米左右,穿上老生的那种朝靴,1.8米正好,不然就太高了,所以说他就是为京剧而生的。”王大伟说在少艺班学6年是没有学历的,1978年他们毕业后就在沈阳京剧院做演员,“一开始都是跑龙套的,一站不是几个月,而是要等个十年八年,魁智就出去了,那是毕业后第二年,1979年北京有招生机会。”

  王大伟跟记者提起于魁智考入北京的经历还是很感叹,“其实大家都不甘心当龙套,好几个人都要出去考,院里一看不好了,这走了都不会回来,就吓唬说,‘考走了我们欢送,考不上我们也欢送’,后来就直接到宿舍拿走考学的介绍信,说开错了重新给开,结果大家就拿出介绍信,就都被没收了。”于魁智的心眼在这时就显现出来了,“他就聪明,非要考,不让考他就走了,而且没在家里住去亲戚家住,单位的人去他家找他要介绍信,他爸说我儿子不是在单位宿舍嘛!结果他拿着介绍信就去北京了。”

  “听魁智跟我讲,当时他和另一个同学坐火车到北京,站了一夜,到地方一看,人很多,但是年龄都很大,都是知识青年,听说戏校招生都来了,但他也有底气,我们都是有基础的,他当时唱了三段,一段传统老唱腔,一段样板戏,一段新编历史戏。招生老师很满意,一问老师是谁啊,他说黄云鹏,我们的老师黄云鹏很著名的,是老文艺三级,人家一听黄先生啊,就成了。他还翻了几个跟头,是专业课第一,招生的学校就说文化课不用考了。”

  ■老友怀旧

  “京剧太苦,他不想让孩子学京剧”

  王大伟说于魁智的工作很忙,“他那个日程表,前几年都排到了两年之后,现在还好,他有一个经纪人,会提醒他。”不过虽然操劳,但他嗓子保养得很好,“他很会保养,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

  2012年4月3日,是于魁智这届少艺班40周年的同学会,王大伟说:“本来魁智是要来的,但临时被调去演出,他名气太大,重要的活动都要找他。”于魁智极少回沈阳,“他的父母和妹妹、妹夫都在北京,沈阳这边也没什么亲戚,但是他每年辽台春晚都会来的,大家会见一下面。我和他经常的状态是,我去北京办事,他出去演出,我走了,他回去了。前几年我们还老是在火车上错开,我去北京,他来沈阳了,看着他坐的火车呼啸而过。”

  王大伟还对记者说起今年的聚会,“大家一起拍合影,有人提议说现在还干京剧这行的拍一张照,结果只剩下十几个人,我们一共50多个同学。不过像于魁智、朱强、李静文都是相当知名的,是我们的骄傲。”

  京剧面临的困境是无法回避的,王大伟说:“现在也要面临转企,我们也要出去拉赞助,不好发展,魁智的单位也一样,但是他名气大会容易一些。京剧不是那种时代性强的艺术,有一天如果京剧真的倒掉了,再去扶持可就不容易了,不要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不仅很多京剧演员转行,现在也很少有人学京剧,王大伟说他们这些京剧演员的孩子都没有学京剧,“京剧这个行业太苦了,不是身苦是心苦,不想让孩子承受这些了。魁智也没有让孩子学,他结婚晚,孩子现在还在上初中吧,但他也早就说了不想让孩子学京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