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剧名家于魁智:人生坎坷,不让重病父母晚年流泪

 细品名人 2023-09-23 发布于北京

(于魁智、李胜素同台演出)
于魁智是著名的京剧老生演员,是当代中国京剧的领军人物,1989年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他主演的《将相和》《弹剑记》《大橹歌》《满江红》《打金砖》等优秀京剧剧目,深受戏迷喜爱。
于魁智成名之路坎坷,有过泪水和艰辛。人到中年后,他的父母双双罹患重病,于魁智以孝心支撑起父母的晚年,让双亲不流泪……

01

(于魁智)
于魁智1961年12月15日出生于北方工业重镇——沈阳的铁西区,下面有一个妹妹。
于魁智的父亲是一名模具制造工人,母亲是小学音乐教师。于魁智走上艺术道路,是受母亲的影响。
父母是双职工,于魁智没人照顾,母亲上音乐课时,便让于魁智坐在教室后面,他跟着母亲学会了多首革命歌曲。上小学后,于魁智进入学校合唱队,还在学校演京剧。
于魁智从小就很懂事,一心想当兵,帮父母减轻经济负担。那时父母每个月工资加起来才30多元,经济拮据。于魁智想:如果自己去了部队,吃穿方面家里就不用花钱了。
1972年,于魁智上小学五年级时,沈阳京剧院来学校招学员。

(早年于魁智与父母和妹妹合影)
负责招生的老师都穿着军装,还有军代表带着,于魁智以为是部队文工团招生。
其实,当时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也在招生,招生老师也穿军装,还戴领章、帽徽。于魁智以为两拨老师都是部队的,便去考沈阳京剧院。
他嗓子好,四肢灵活,唯一的遗憾是脸上有一块黑胎记。于魁智考完后老师有些犹豫,让他回去等通知。
于魁智回家后,给父母说了考沈阳京剧院的事。母亲从厨房里探出头来,问儿子:你脸上怎么有块黑斑?
于魁智对镜一瞧,告诉妈妈:今天在学校上劳动课,我们把工人师傅的油手套拆开,其他同学负责洗和缝。我手上有油,不小心在脸上蹭了一下。

(早年舞台上的于魁智(左))
第二天,于魁智上学时去教研室找老师,说自己脸上没有胎记,是上劳动课蹭的油。
班主任很负责任,立马赶到沈阳京剧院,将于魁智的情况做了汇报。
于魁智的学校共有20多人参加考试,仅录取了他一个人。
1972年4月3日,于魁智正式进入沈阳京剧院学员班。他一共学了6年,直到1978年才毕业。
求学期间,于魁智天天压腿、撕腿、扳腰、拿顶、翻跟头,上声训课。他每天早晨5点就起来练功,压腿时老师往于魁智腿上一坐,100多斤压下去,疼得他眼泪汪汪。


撕腿时,于魁智听见关节“卡吧”作响,疼得他走不了路,去食堂吃饭时要靠同学搀扶。
有时动作不到位,于魁智还要挨老师的打。老师专门为于魁智准备了一个板子,上面写着“于魁智的朋友”。
有时练朝天蹬,腿要半个小时纹丝不动,于魁智想偷点懒,老师对着他的大腿就是一板子。

02

1974年,沈阳京剧院为学员班创作儿童剧《大橹歌》,于魁智演主角。并非他的个人条件最好,而是他在班里年纪最小,戏里需要一个童声。于魁智的嗓子没有倒仓,高音上得去。

(于魁智《大橹歌》剧照)

(于魁智(后左)《大橹歌》剧照)
《大橹歌》在辽宁地区演了上百场,于魁智一开场就唱:一把大橹肩上扛,海风送我回渔港,从小跟爷爷学捕鱼,日夜漂流在海上。台下观众掌声雷动。
1978年6月,于魁智从学员班毕业,被留在沈阳京剧院当演员。
当时特殊年代刚结束不久,沈阳京剧院恢复排演传统京剧《十五贯》,于魁智被安排在台上跑龙套,一句唱词也没有。这让于魁智格外失落。
恰巧这时,他从报纸上得知中国戏曲学院招生,便将报纸带回家,说要去北京考中国戏曲学院。
父母表示支持,但觉得难度太大了:于魁智是唱老生的,而中国戏曲学院这届只在全国招两名老生。

(于魁智(左)与恩师李世霖合影)
即便没希望,于魁智也想去试一试,好为来年报考积累经验。于魁智是团里培养的,单位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肯轻易放他走。
到北京参加考试需要单位开介绍信,盖上剧院政工组的公章。政工组不愿意给于魁智办手续。
于魁智给对方说好话:我在单位没戏演,心里很难受。我现在能拿工资了,每月能帮衬父母了,但我去北京参加考试,意味着要放弃工作和工资,我付出这么大代价,就是想好好学戏。
政工组干部还是不松口,于魁智便天天去对方办公室磨,给对方打开水、抹桌子、说好话。最终对方给他开了介绍信。

(于魁智)
中午于魁智去食堂打饭,大家都在议论这件事,说军代表批评了政工组干部,要求他追回介绍信。除了于魁智,另外3名同事也拿到了政工组开的介绍信,有两人的介绍信已经被收回去了。
于魁智担心对方来收他的介绍信,连饭也不敢吃,就从食堂跑了。
他本来想晚上去北京,可又担心政工组干部来家里追介绍信,便于当天下午往北京赶。
由于火车票难买,于魁智的父亲托沈阳军区司令部的一位好朋友,给于魁智买了一张站票。于魁智上了T12次列车,一路站到北京。

03

到达北京已是次日晚上10点多,于魁智两眼一抹黑,与他一起来的还有沈阳京剧院另一位同事。

(《红鬃烈马》于魁智饰演“薛平贵”)
两人在西直门外一户人家的平房里凑合了一夜,给了对方10斤全国粮票作为住宿费。
第二天,于魁智去中国戏曲学院参加考试,发现4天后才到考试时间,他便与同事滞留在北京一家小旅馆里,心里非常焦虑。
4天后考试时间到了,于魁智一心想表现自己,便介绍自己在沈阳京剧院的老师。幸运的是,于魁智的老师都是从北京富连成京剧科班出去的“世”字辈艺术家。
招生老师与他们都很熟悉,无形中他们对于魁智有了好感。
于魁智先唱一段现代戏《箭杆河边》,随后唱传统戏《逼上梁山》,接着又唱新编历史剧《空城计》,还练武功。别人考试只有三五分钟,于魁智却用了20分钟。

(在《李逵与宋江》于魁智饰演“宋江”)
几天后学校通知复试,却没有于魁智的名字,他待在小旅馆里非常难过。想到自己付出这么大代价,却没能进入复试,于魁智落泪了。
半个月后,于魁智去中国戏曲学院打听消息,老师这才告诉他:你的专业很优秀,不需要复试了。
于魁智不知道怎样用语言来形容那种心情,愣在原地好久没吱声。
一个星期后,于魁智回到沈阳,中国戏曲学院的录取通知也到了。
1978年9月5日,于魁智来到中国戏曲学院上学,住在309号宿舍的上铺。在铺床时,于魁智又流泪了。

(于魁智与恩师杨元咏合影)
在中国戏曲学院求学期间,于魁智就有了明确目标:毕业后要进中国京剧院!他知道自己没有背景和人脉,只有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4年里,于魁智每天凌晨5点起床练功,晚上10点半前没有回过宿舍。
他经常带着暖壶、杯子、剧本去琴房练嗓子,在教室上课时,他随身带着一个褶子(戏服中的一种便服,也称为穿蟒袍的衬衣)、一个髯口、一双厚底靴。
宿舍、琴房、教室,构成了于魁智的生活拼图。
1982年,于魁智大学毕业了,3个志愿填的都是中国京剧院。校长史若虚觉得他有抱负,特意找于魁智谈了一次话。
(中国国家京剧院)
于魁智班上共有6部毕业作品,他一人主演了5部。毕业分配时,于魁智幸运地被中国京剧院挑走了,除了他,班上还有另外一名同学进了中国京剧院。

04

中国京剧院人才济济,于魁智在李世霖、王世续等名家的亲传下,学了杨派及其他文武老生的传统戏。
于魁智嗓子好,扮相儒雅帅气,是单位最具魅力的青年文武老生,主演了《乌盆记》《打金砖》《野猪林》《满江红》等众多经典剧目。

(于魁智与李胜素剧照)
于魁智的黄金搭档是京剧梅派名家李胜素,两人在舞台上珠联璧合,还多次在一起举行《于魁智老生唱腔专辑》《李胜素梅派唱腔专辑》的光盘签售仪式。
很多戏迷以为两人是一对夫妻,其实于魁智的妻子是中国香港人梁以薇,两人1992年就结婚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京剧越来越不景气,于魁智那一届大学同学有的出国,有的经商,只有9个人还留在京剧舞台上。有同学拉于魁智出国,于魁智很茫然:自己出国能干什么?
也有同学拉他一起经商,于魁智为人耿直,根本不适合做生意,他便继续坚守在京剧舞台上。
由于戏约少,于魁智就努力学戏,先后学会了《击鼓骂曹》《珠帘寨》《奇冤报》等京剧剧目。

(于魁智《奇冤报》剧照)

(于魁智与恩师叶蓬)
每天从家里吃过早饭,于魁智就骑单车先去魏公村的李世霖老师家学戏,接着又去右安门的叶蓬老师家学戏。中午于魁智就在外面吃几块钱一碗的面条。
梁以薇来北京后一直没有出去工作,1997年他们的儿子于泳良降生了,一家三口住在10多平米的筒子楼里。于魁智收入有限,梁以薇学会了精打细算,经常买一块钱一大堆的西红柿。
进入2000年之后,灾难接连袭击于魁智。2002年,梁以薇的母亲患上眼病,双目几乎失明,为给岳母治病,于魁智几乎花光了家中积蓄。
2004年,于魁智的父亲突发脑溢血在家晕倒。于母赶紧打急救电话,幸亏救护车及时赶来,将于父送进医院。

(于魁智夫妇与儿子)
经急救,于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他嘴歪口斜,语言功能受到障碍,且左半边身子偏瘫。
当时于魁智在上海演出,母亲和妹妹一直向他隐瞒病情。直到他演出完回北京,母亲才轻描淡写地在电话里说:你爸最近身体不好,你有空就回来看看吧。
两天后于魁智回到沈阳,这才发现父亲瘫痪在床,说话不利落。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母亲和妹妹竟然瞒着自己,于魁智心里很不好受。
自己是儿子,在父亲的生死关头却没能陪伴在身边,于魁智落下了愧疚的泪水。
为弥补内心的愧疚,于魁智承担了父亲所有的医疗费用,并守护了父亲一个星期。

05

(于魁智《赤壁》剧照)
父亲才60多岁,下半生不能永远躺在床上,于魁智经常在电话里鼓励父亲坚强。
他叮嘱母亲和妹妹督促父亲练习走路,经过两年多的康复,2006年于父恢复了行走功能。
由于照顾老伴太劳累,2007年于母患上心脏病,在医院住了半个多月。出院后,于母每天都要服用药物,不能做剧烈运动。
于魁智演出忙,无法守在父母身边尽孝,便承担父母的一切医疗费用。2010年,于魁智已经在北京买了房子,将父母接到北京养老。
父母来京后,见识了儿子的不易:他每天早早出门,要晚上才回家。双休日于魁智也要去单位排演。

(于魁智夫妇与父母和儿子合影)
为了多一些时间陪伴父母,于魁智放弃了很多去外地演出的机会。父母觉得给儿子添了负担,执意要回老家生活。2011年,于魁智只得将双亲送回沈阳。
但于魁智觉得自己是儿子,将父母接到身边天经地义,为此他有了心结。
妹妹开导他:哥,你是公认的大孝子,尽孝没有固定模式,父母在哪里生活舒心才是最重要的。
父母也劝于魁智:你虽然陪伴少一些,但在经济上付出了很多,还给我们带来了精神赡养。有你这样的儿子,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是呀,只要父母晚年快乐,只要自己的孝心不缺席,父母住在北京还是沈阳并不重要,于魁智的心结解开了。
于魁智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春节期间回沈阳陪父母过年,要是参加央视春晚,就大年初一赶回沈阳。
2023年,于魁智已经62岁了,早已到了退休的年龄。因为工作需要,于魁智仍没有办理退休手续。
早在2022年1月3日,于魁智萌生了退休的念头,但中国京剧院领导反复研究,决定让于魁智继续延迟退休。60多岁的于魁智依然活跃在京剧舞台上。

(于魁智)

(于魁智夫妇与儿子)
2023年8月30日,于魁智受聘担任河南大学河南戏剧艺术学院院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过花甲的于魁智继续为京剧事业做贡献!到了这个年纪,于魁智依然要给父母尽孝,一有空他就回到沈阳看望双亲。
虽然父亲患过脑溢血,母亲患过心脏病,现在他们又患有老年病,但双亲的晚年舒心,生活稳定,没有泪水。于魁智的孝心被传为佳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