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知识】瓷器鉴赏——常用术语(下)

 天宇楼33 2015-12-19



(接上篇)

鉴定瓷器的常用术语,本为历代行家口语,说白了,就是一些行话。由于这些行话袭用很久,遂约定俗成。同时也作为衡量是否是鉴定瓷器行家的标准之一。因此,作为一个瓷器收藏爱好和鉴定者,必须熟悉鉴定瓷器的常用术语。现介绍一下这些术语知识:




51、夹肩:器体或口部不圆。

52、翘棱:由于器物变形,致使器口不圆、底足不平的称为翘棱。

53、凸心:器里心向上凸起。

54、凹底:质软的胎体经火烧制,器底心向下塌陷的,就称为凹底。

55、串烟:釉面受窑火的烟熏,或是氧化致使釉色局部或全部发生变异而出现灰、黑、黄色。



56、荞麦地:釉面局部或全部,因窑内不净有飞尘,或因釉内含有杂质而出现微小的黑星点。

57、黄溢子:胎体内含有杂质,透过稀薄釉层而显露的现象就称为黄溢子。

58、火石红:胎体内含有矿物质,在不施釉的部位受火自然泛出;或是有意涂的浆泥。现今景德镇复制的元明青花瓷器,以新砂垫烧,或是入窑前新瓷胎的砂底受了潮,也会出现火石红现象。

59、糊米底:器物的砂底,因所垫砂粒含铁质较多,受火时出现铁锈点,似糊米状,明代成化时期的砂底,常有此现象。

60、火烧:器物因后世被火烧过而出现的釉面变化,如青花变黑,黄釉变绿青白釉出现皱纹,彩色也老化或变色,还有的釉面有火烧时留下的融流痕和当时粘上的灰、黑、粉、白诸色杂物。



61、污水浸泡:器物釉面与彩绘受污水泡而变黑,无论如何刷洗黑点皆不退。

62、涂蜡:釉面被磨伤而失亮,后用轮玉工具磨擦,并涂蜡以增加光感,但仍不能恢复原状。

63、涂油:釉面枯失光,为补救则涂以胡桃油和甘油等。

64、打蜡:釉面光泽欠润,涂以四川白蜡、亮光蜡等,以增加光度。

65、补釉: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敷以釉汁,入火烧之,往往可以看出后施釉面衔接边际的接痕。



66、补缺:器物破碎后缺少的部分,用石膏锡、铁、木、金漆、水泥乃至油漆和沥青等补上。

67、刷油漆:历史上使用瓷器作供器,常因成组器中有缺的,而用不同釉色的同型器涂刷漆面临时代之,有红色、黄色、兰色和画彩等。

68、涂漆:用瓷胎仿作雕漆器,或作黑漆嵌软螺甸。

69、鸳鸯:同一品种、造型和纹饰的器物,由于错置或拚配,使器身与器盖不完全一致。

70、配盖:器物上冠以别的器盖,或用朝代不同的与之相配,也可叫它张冠李戴。



71、套口:有几种情况:器物口破损后,漩削切去肩部以上部分,与另件的器口与之严密地进行插套镶接。以肩部的墨线弦纹遮盖接痕,或在折沿口的下边内外套,住往不容易被人看出。若探手指于器口内拭摸,即有触感。旧器套新器的口颈。

72、按把:把柄断失,用其它的柄补按。

73、镶嘴流:壶流已断失,用其他残品的流镶补。

74、镶耳:器耳的装饰损坏一部或全部,采用其他瓶耳粘补,或把双耳磨掉再修补。

75、贴花:器身的雕贴花饰伤缺,再用旧花片或新花片粘贴。



76、补洞:壶身柄流均失,将缺洞补贴后作饰。

77、镶底:a器物底部损坏后,在器底近釉处精密旋切,用同类品或其他台度的底足与之镶接,一般不露痕迹。b将新器底取下,特意改装,换镶台度的带官窑款的旧器底足,以混充真品。住住有误将碗足作为瓶足的。其实琢器与圆器上的款识,是有明显区别的。琢器款识紧凑,圆器款识疏散,双圈环开扩。

78、插头:佛像、仕女等人物的头部伤缺后,取用其他残器的头进行插配,颈部接口明显。

79、配手:佛像、观音、人俑的手部已断或伤,取用其他残器的手来补修,或新做的手进行插配。

80、配腿:香炉、雕塑、马、兽等的腿或足已残伤不全,而进行补配或改变足的样式。



81、配底板:雕塑的底板损伤,而配以新底板。

82、后刻花:素器后刻花纹,或刻花后施釉入火烧结。

83、后刻阳文款:在器物上用钻石工具刻款,不施袖;或刻后施釉入窑烘烧。后刻的字口,釉的切面有芒不齐。原刻的字口,釉边有坡度并且光滑。

84、后刻诗句:旧瓷器上,常有清代乾隆的御题诗。后来有人在一般器物上,基仿乾隆御题诗而随意加刻,藉以抬高身价。

85、后作阳文款:在器物底部,后刻阳文款字而填以袖,或用釉堆写款识,其二者的款识大多不够清晰。



86、后提彩:器面的彩绘局部伤缺,按照原样填补描绘,入明窑(低温窑)烘烧,以提红彩为多。

87、漆彩绘:器物破碎或有窑缝、炸纹,以彩绘纹饰将纹路遮盖。也有的在器上以彩漆绘画纹饰。

88、毛囊金属口:器口以金、银、铜、锡镶口遮芒,或口磕后为掩盖伤痕而加镶。

89、新胎后挂:新胎剥去釉面后,作加彩釉地五彩的装饰。

90、复窑:二次入窑烧制。



91、修复:器物残破后为之复原。

92、拈:将残品用各种粘剂粘结。

93、锔:器物残伤后,用钻石工具在釉面打眼,并不钻透,以金属锔钉连接。明代所用的铁漏子,体形粗大宽厚,锈蚀重。清代用锔质锔钉,体形较小。民国以后有的将锔钉起掉,以漆填补锔孔。

94、假出土:仿古制成各类器物后,把它们长期理入地下,以期整新如旧。但低温的铅釉五彩、粉彩、三彩器等,尤其易于氧化或腐蚀。有的虽涂以红、黄土疤,但一触即掉。

95、茶水煮:仿古作旧,常以土茶水煮,使器面上有红褐色的茶锈痕。



96、浆蛇:以匏器破块后的切面蘸水溶的细浆泥,缓慢磨擦釉面,釉面失亮而出现网纹。

97、油光:器物的彩釉经过磨擦,显得油腻光亮。

98、药浸:用灰锰氧(高锰酸钾)水浸泡,呈紫褐色;用中药孩儿茶调匀涂补,粘性大,附着力强,呈黑褐色。

99、烟熏:故意用香火烟熏器物作旧,但嗅之有烟味。

100、后挂彩:将唐、宋、元、明、清各代中的素白胎或青花器后挂各种彩色,以混充旧彩器。




(文章选自网站 本刊作了插图 版权属原作者)

(同类公众号如转发,请自改标题,以免读者混淆)


分享好文章,传递正能量。尊重作者原创。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作者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时,欢迎广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创好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