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老刘tdrhg 2015-12-20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良渚文化玉琮

 

    良渚文化玉器距今越4200-5300年。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首次在浙江余杭良渚镇发现这一遗存,所以称作“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良渚文化玉琮

 

    良渚文化包括浙江余杭反山、瑶山,江苏吴县、张陵山、草鞋山,武进寺墩,常熟罗墩和上海青浦县福泉山,安徽阜宁等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这一时期的文化。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期玉文化的两大中心。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良渚文化玉琮

 

    良渚文化的玉器不仅品类众多,而且琢磨精致,纹饰华丽。专家们赞誉良渚文化玉器的工艺水准达到了“鬼斧神工般的超卓高度”,而纹饰则是将新石器时期玉器的创作“推到了顶峰”。良渚文化玉器创造性的器型,为后代玉器的造型奠定了基础。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良渚文化玉琮

 

    继菘泽文化以后的良渚文化,其玉器在数量、质料、造型、纹饰、制作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飞跃。数量自不必说,质料虽颇庞杂,但绝大部分为质坚色美的透闪石、阳起石软玉,另外还有一部分是硬度为4的蛇纹石玉。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石英砂已被广泛运用,考古工作者在寺墩良洛文化墓中已发现可以琢玉的石英砂,管钻法已普遍运用到钻孔技术中,在良渚文化墓中就曾发现有管钻剩下的棕蕊。这时琮、璧等大型玉器的孔璧上留有螺旋纹或垂直的台阶痕迹,这往往主要是因为玉质坚硬对工具不断磨损以及钻孔时对位不准造成的。小件器物一般使用程钻,但由于工具的磨损总会造成进孔处较大,愈深则孔愈小,这是金属钻孔工具出现以前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对良渚玉器的工艺的考察,此时很可能已出现了旋转性的原始砣具。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在江苏吴县草鞋山、张陵山、武进寺墩,浙江嘉兴雀幕桥、杭州水田贩、上海县马桥,青浦县福泉山等良渚文化重要遗址中已出士数目多至上千件的玉器,其玉质之精美,品种之繁多,技术之精湛,令人赞叹不已。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良渚玉琮

 

    良渚文化玉器大多失去了原有的半透明光泽而呈粉白色,这是因长期埋于地下受浸蚀所致。福泉山墓地出土的唯一的一批受浸蚀较小的玉器,其颜色呈黄绿色和黄褐色,一些玉器经鉴定属透问石——阳起石系列软玉,少数为叶蛇纹石、和石英,玉料的来源应是就地取材。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良渚先民在治玉技术上普遍采用砂解法,即用砂和水加解玉工具通过摩擦来切割玉料。从玉器留下的痕迹观察,当时以片状硬性物件作直线运动为特征的领切割和以弦状硬性物件作弧形运动为特征的线切割两种方法结合,运用于玉器的镂孔。玉器上细密的阴线花纹,主要是用手玉直接雕刻的这些细若游丝的阴线往往由若干条划痕拼组而成。玉器雕成后,表面还要打磨光滑达到光可鉴人的效果。良渚文化的琢玉技术代表了新石器时代用玉工艺的最高水平。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按照器形来分有球、璧、冠状器、三叉形器、柱形器、锥形器、锄、半圆形饰、琐、牌饰、串饰、新月形饰、动物形饰、带钩、钺、端饰和柄形器等。从用途来看,璧、琮、冠状器、三叉形器、镇为礼器,是史前时代人类用来崇拜神灵的利器。这标志着中画古代部分玉器已开始脱离现实生活,逐步被蒙上神秘的面纱而走上神坛。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在良渚文化的器型中, 玉镯和 玉环造型丰富,制作精美,艺术性很高。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良渚文化的造型

 

    1、矮筒形似琮。张陵山四号墓所出,器呈黄绿色,带有褐红斑。半透明,有凝脂感。圆筒形,有对钻大圆孔,孔璧有一周台痕,表面有四块对应的长方形凸弧面。每一凸弧面上琢刻一组兽面纹。兽面纹构图为粗眉、倒眼、横鼻、阔嘴、獠牙外露,系用对称象征方法,以管钻和雕刻相结合的技法制成,它是良渚文化兽面纹图案是早的代表。高3.5厘米,直径10厘米,孔径8.2厘米。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2、筒形,饰束丝纹。瑶山墓地出土的一件,器呈白色,宽带环形,内壁略直。外壁有十三道斜向凸棱纹,其装饰效果略如后世之绞丝纹镯。外径6.9厘米,内径5.7厘米,宽2.2厘米。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大英博物馆藏

 

    3、窄条环状。瑶山墓地出土的一件,鸡骨白色,隐现黄绿色杂斑,镯身窄细,宽窄不一,加工不精,截面为长方形,孔为两面对钻而成,内壁中部形成一圈凸棱。高0.5-O.8厘米,直径l0厘米,孔径9.3厘米。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大英博物馆藏,孤品

 

   4、深筒形。张陵山四号墓出土的一件,玉色为碧绿色,有褐斑。孔为两面对钻而成,孔壁磨光,外壁微微束腰,光素无纹。直径8.1厘米,孔径6.1厘米,厚2.5—2.9厘米。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大英博物馆藏

 

    5、矮筒形,外壁内弧。瑶山墓地出土的一件,为鸡骨白色,有红褐色瑕斑,镯身较宽厚,内壁平直,外壁为凹弧面,横断面略呈半圆形,造型规整,抛光精细。高2厘米,直径8.1厘米,孔径5.9厘米。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6、扁平圆形。江苏吴县张陵山出土的一件玉环,玉色呈碧绿色,中有对钻大圆孔,外缘方圆形。磨制不够规整,玉质晶莹滋润。直径7.2—8.2厘米,孔径4.5—4.7厘米,厚0.7—1.3厘米。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玉器雕工特征:

 

    1、良渚文化玉器直线深而直,线沿光整平滑。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良渚文化玉琮

 

    2、良渚文化玉器折角线深而宽,线底略呈弧形。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良渚文化玉琮

 

    3、良渚文化玉器环线有手工磨接和管钻旋磨两种加工方法,前者线痕浅细,线沿多“毛碴”。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良渚文化玉琮

 

    4、良渚文化玉器射线细密紧凑,接续痕明显。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良渚文化玉琮

 

    5、良渚文化玉器多剔地浅浮雕和阴线刻,刻线呈细弧线和楔形,利用减地平凸的手法用坚硬的器具刻划而成,凸出主要纹饰,强化主题表达。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良渚文化玉琮

 

    6、良渚文化玉器常有“拉锯痕”。良渚玉器镂雕时,先在玉片上掏出小孔,再用“锯”锯去多余部分,俗称“锼”,又称“拉丝”,所用弦状拉条犹如无齿锯条,会在镂孔表面留下拽拉痕迹。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良渚文化玉琮

 

    7、良渚文化玉器纹饰华丽,新创纹样琳琅满目,有:神人兽面纹、束丝纹、绞丝纹、蚩尤纹、立人纹、兽眼鸟纹、云雷纹、蒲草纹。良渚文化玉器纹饰华丽,纹样琳瑯满目,纹饰由简到繁、由粗到精,很注重对称美。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良渚文化玉佩

 

    8、良渚文化玉器特别注重眼形的琢磨,“良渚眼睛”较之红山文化玉器的“线刻眼”,在细节的刻画上更为丰富多彩。“良渚眼睛”除了单圈、重圈之外,还出现了卷云形、菱形、耳朵形、短直线形眼眶。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良渚文化玉佩

 

    9、玉料多来源本地,部分为软玉。一般玉器所用玉材为太湖地区所产各种粗玉,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少量蛇纹石,玉石颜色以绿为主,或泛青或透黄,玉质透明度和硬度都不高,有些玉料疏松吸水。上好的良渚古玉重器,则选用质地细密晶润的玉材,触感平滑细腻,器物表面呈现宝石光泽,良渚文化玉器表面打磨光滑,有些玉件有“包浆壳”,俗称“玻璃光”。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良渚文化玉佩

 

    10、大型玉器多为与宗教、祭祀和象征财富有关,装饰玉器多为小件。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良渚文化玉玦


良渚文化玉器雕工特征
良渚文化玉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