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鼻炎

 品味无痕人生 2015-12-20
张晓阳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中医科

变应性鼻炎的中医诊疗思路

发表时间:2014-02-20 17:26:02

变应性鼻炎(alllergic rhinitis)(AR)是一种由IgE介导的,针对环境过敏原的鼻粘膜炎症反应,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流涕、鼻塞、鼻痒、喷嚏等。变应性鼻炎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在世界各地均很常见,其全球发病率达10%~25%,并且患病人数仍在逐渐增加[1]。

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如下

1.临床症状:喷嚏、清水样涕、鼻塞、鼻痒等症状出现2项以上(含2项),每天症状持续或累计在1小时以上,可伴有眼痒、结膜充血等眼部症状。

2.体征:常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水样分泌物,酌情行鼻内镜和鼻窦CT等检查。

3.皮肤点刺试验:使用标准化变应原试剂,在前臂掌侧皮肤点刺,20分钟后观察结果。每次试验均应进行阳性和阴性对照,阳性对照采用组胺,阴性对照采用变应原溶媒。按相应的标准化变应原试剂说明书判定结果。皮肤点刺试验应在停用抗组胺药物至少7天后进行。

4.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可作为变应性鼻炎诊断的实验室指标之一。

确诊变应性鼻炎需临床表现与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结果相符。

变应性鼻炎的分型

1.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分为间歇性变应性鼻炎和持续性变应性鼻炎: = 1 * GB2 ⑴ 间歇性:症状<4天/周,或<连续4周; = 2 * GB2 ⑵ 持续性:症状≥4天/周,且≥连续4周。

2.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影响生活质量(包括睡眠、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将变应性鼻炎分为轻度和中-重度: = 1 * GB2 ⑴ 轻度:症状较轻,对生活质量尚未产生影响; = 2 * GB2 ⑵ 中-重度:症状明显或严重,对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目前西医对该病的治疗主要是:①避免吸入已致敏的过敏原;②药物治疗(抗组胺药、减充血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激素等);③免疫疗法。最常用的是药物治疗,优点是近期疗效尚可,缺点是有一定副作用,疗程难料、远期疗效不定。

1.传统中医对鼻鼽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虽无“变应性鼻炎”之病名,但从《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中 “鼽者,鼻出清涕也;嚏者,鼻中因痒而气嚏作于声也”的论述可以看出,鼻鼽的症状包括了变应性鼻炎流涕、鼻塞、鼻痒、喷嚏四大主症中的3个症状(流涕、鼻痒、喷嚏)。《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国标1995)对“鼻鼽”的定义为:因禀质特异,脏腑虚损,兼感外邪,或感受花粉、粉尘及不洁之气所致。以突然或反复的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鼻塞等为主要表现的鼻病。现代中医[2]认为鼻鼽包括现代的变应性鼻炎及血管舒缩性鼻炎等。

鼻鼽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脉解》云:“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此外在古代文献中尚有鼽嚏、鼽鼻、鼽水、鼻流清水等别称。中医认为鼻鼽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寒邪为患

肺为娇脏,风寒束表或寒邪袭肺,均可到致肺失宣降,其窍——鼻息不利,津液不能自收,或喷嚏、或鼻塞、或流涕等。如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云:“夫津液涕唾,得热则干燥,得冷则流溢,不能自收。肺气通于鼻,其藏有冷。冷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宋《圣济总录》谓:“鼻流清涕,至于不止,以肺脏感寒,寒气上达,故其液不能收制如此。”明·戴思恭《秘传证治要诀》:“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清·张璐《张氏医通》:“鼻鼽,鼻出清涕也,风寒伤皮毛,则腠理郁闭,宜疏风清肺;不应,非风也,乃寒也。”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谓:“又有鼻鼽者,鼻流清涕不止,由肺经受寒而成也”。

1.2.热邪为患

中医认为肺经伏热,宣肃失职,或邪热上犯鼻窍,均可发为鼻鼽,出现鼻痒、喷嚏、鼻塞、流涕等症状。其中《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复,懊热内作,烦躁鼽嚏。”凯热邪为患之先河。刘完素为从热立论的先驱,《素问玄机原病式》中云:“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鼻为肺窍,痒为火化,必火邪热干于阳明,发于鼻,而痒则嚏也。”“或言鼽为肺寒者误也,彼但见鼽涕鼻塞,遇寒则甚,遂以为然,岂知寒伤皮毛则腠理致密,热气怫郁,而病愈甚也”。张景岳《景岳全书》:“鼻涕多者,多由于火。故曰肺热甚则鼻涕出。”明·徐春甫《古今医统》:“鼽涕者,热客太阴肺之经也。”明·皇甫中《明医指掌》曰:“肺热鼻塞流清水。”清·何梦瑶《医碥》:“常流清涕名鼻鼽,肺热者,肺热则气盛,化水成清涕,其不为稠浊者,火性急速,随化随流,不及浊也”。

1.3.风邪为患

风为六淫之首,不仅可单独害人,亦常与它邪相合,共同侵犯人体为患。其伤人或从皮毛入里或由口鼻而入,鼻为肺之窍,故鼻部疾病多与风邪有关。唐·王焘《外台秘要》谓:“肺脏为风冷所乘,则鼻气不和,津液壅塞。”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曰:“凡由风寒而鼻塞者,以塞闭腠理,则经络壅塞而多鼽嚏”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鼻痒, 乃热则生风故也”。可见风邪与鼻鼽的发病和临床表现密切相关。

1.4.脏腑虚弱

鼻为肺之窍,为肺行呼吸之通道,主嗅觉、协发音、司清化之功能,并可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发生联系。根据文献记载,鼻鼽的症状与肺、脾、肾三脏功能紧密相关。如《灵枢·本神》:“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清·陈士铎《辨证录·卷三》:“人有鼻流清涕,经年不愈,是肺气虚寒,非脑漏也。” “兹但流清涕而不腥臭,正虚寒之病也。寒证宜用温和之剂,倘槪用散而不用补,则损伤肺气,而肺金益寒,愈流清涕矣。方用温肺止流丹。”可见,肺气虚耗,宣发肃降失司,气郁于肺则鼻窍为之壅塞不利,导致鼻部诸症。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鼻失所养,易为邪气侵袭而致病。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且为气之根,鼻的正常呼吸有赖于肺肾相协调,如《素问·宣明五气论》:“肾为欠,为嚏。”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壅于上,鼻窍为之不利。如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说:“元阳本虚弱,更以冬月助其冷,故病者善嚏……。”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说:“凡鼽渊疮痔,久不愈者,非心血亏,则肾水少” 。

2.现代中医对变应性鼻炎的辨证论治

近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报道很多,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与优势。现代中医认为变应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因此,临床上多根据中医对鼻鼽的传统认识辨证论治。

以脏腑辨证为主的主要分为肺虚感寒、脾气虚弱、肾阳亏虚3型(《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或肺气虚寒、卫表不固,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肾阳不足、温煦失职,肺经伏热、上犯鼻窍4型(《中医耳鼻喉科学》王士贞主编)。

以病因病机结合脏腑辨证为主的[3、4、5、6],则分为风邪袭表、肺脾肾虚、血虚风燥;或风邪犯肺、热饮痹阻型,风邪犯肺、寒饮痹阻型,气阴两虚、风邪犯肺型,脾肺虚损、卫阳不实型,肺肾虚损、水气泛滥;或肺经郁热、肺肾阴虚、脾虚湿困、肾阳虚型;或风热犯肺证、湿困脾虚证、胆腑热盛证、肾阳亏虚证等。

我们近期完成的一项20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临床中医证型调查显示,血瘀证85例(42.5%);湿困证72例(36%);外风证60例(30%);气虚证37例(18.5%);火热证19例(9.5%);阴虚证10例(5%);血虚证2例(1%);阳虚证0例。可见,目前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证候特点与传统理论有所不同,血瘀证、湿困证、外风证是构成当前变应性鼻炎临床证型的基础。

另外,中医风病理论的相关研究[7]显示,风邪致病特点(易伤阳部、肺脏;善行数变;四季均有、春季为主;易合它邪为患)、致病部位(皮肤粘膜、头部、孔窍)、症状特点(急、痒、肿)与根据变应性鼻炎(鼻鼽)具有的病位在头部、鼻窍、粘膜;发作来急去速,变化快;临床表现以痒(上颚、耳内、眼)、肿(鼻粘膜),可伴荨麻疹(皮肤);四季均可发病,以春秋为多等特点基本吻合。加之另一项研究[8]也显示,临床研究的36个处方,涉及中药82味,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依次是黄芪、白术、防风、辛夷花、苍耳子、甘草、细辛、白芷、黄芩、党参、五味子、麻黄、桂枝、蝉衣、大枣、当归、附子、仙灵脾。可见出现数量最多的是风药(防风、辛夷花、苍耳子、细辛、白芷、麻黄、桂枝、蝉衣、附子)。而且这些方剂的共同特点是36张处方中均有风药(即使有13张处方未给出全方)。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常用风药(蝉蜕、辛夷、白芷、防风、金银花、连翘等)确实具有抗过敏、抗炎等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变应性鼻炎属中医风病范畴,外感风邪是主要病邪,寒、热是兼夹之邪或变化所生之邪;风药是治疗变应性鼻炎(鼻鼽)关键药物。具体辨证论治如下:

(1)风寒犯肺

临床证候:喷嚏,鼻痒,鼻塞,流清涕,或遇寒发皮疹、瘙痒,恶风寒,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主要治法:祛风散寒。

推荐方剂:桂枝汤(出自《伤寒论》)合苍耳子散(出自《济生方》)加减。

推荐处方:桂枝、白芍药、辛夷、苍耳子、白芷、防风、生姜、大枣、炙甘草。

(2)风热犯肺

临床证候:喷嚏,鼻痒,鼻塞,流涕,眼痒,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痒痛,口微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主要治法:疏风清肺。

推荐方剂: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合升降散(出自《伤寒瘟疫条辨》)加减。

推荐处方:金银花、连翘、辛夷、蝉蜕、僵蚕、白芷、防风、牛蒡子、芦根、紫草、生甘草。

(3)风湿壅鼻

临床证候:鼻塞,鼻涕量多,鼻甲肿胀,鼻痒,不嗅香臭,头晕、头重,肢体困重,胸闷纳呆,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主要治法: 升清降浊,祛风除湿。

推荐方剂:苍耳子散合消风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推荐处方:辛夷、苍耳子、白芷、蝉蜕、僵蚕、防风、荆芥穗、羌活、川芎、藿香叶、茯苓、厚朴、橘皮、甘草。

(4)湿热蒸鼻

临床证候:喷嚏,鼻痒,鼻塞,流浓涕量多,鼻窍肌肤潮红、糜烂,或鼻甲充血肿大,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主要治法:升降散合王氏连朴饮(出自《霍乱论》)加减。

推荐方剂:疏风清热化湿。

推荐处方:蝉蜕、僵蚕、辛夷、石菖蒲、法半夏、川厚朴、黄连、炒栀子、芦根、生大黄、生甘草。

(5)湿瘀互结

临床证候:鼻塞,鼻涕量多,鼻甲肿胀,不嗅香臭,头晕、头重,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唇舌紫暗,舌有斑点,舌苔白滑,脉沉细涩。

主要治法: 芳香化湿,活血通窍。

推荐方剂:藿香正气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通窍活血汤(出自《医林改错》)加减。

推荐处方:藿香、白芷、辛夷、苍耳子、法半夏、陈皮、炒白术、川芎、赤芍药、桃仁、红花、生甘草。

(6)肺气虚寒

临床证候:喷嚏,鼻痒,鼻塞,流清涕,遇寒尤甚,遇风则发风团、瘙痒,语声低微,咳嗽,气短,乏力,畏寒,舌淡苔薄白,脉弱或脉细弱。

主要治法:益气固表,祛风通窍。

推荐方剂:玉屏风散(出自《丹溪心法》)合苍耳子散加减。

推荐处方:生黄芪、炒白术、茯苓、防风、白芷、辛夷、苍耳子、炙甘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