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南夷传奇——探讨云南呈贡天子庙古滇国墓地

 天宇楼33 2015-12-20


1、鸟头形铜钺,高18厘米。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2、上图的线描图。



3、房屋模型铜扣饰。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高8厘米,宽12厘米。干栏式单体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出墙风板上悬有鼓形饰物,后墙开一小窗;房屋为长脊短檐式,用交叉的木条覆盖;上下层间有木梯连接,木梯较长,直伸至房檐,其上刻几何形花纹,木梯顶端蹲坐一猴,双手各持一物;下层正中横列四柱,柱头有小猴两只。



4、五牛铜桶。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高49.5厘米,盖径29厘米。圆形盖,盖面微鼓,其上有几何形花纹,盖中央铸一牛较大,周围四牛略小(其中一牛脱落),牛身均有花纹;器盖两侧有对称的长方形器耳,器身近口沿处亦有两个虎形耳,与盖侧器耳对应;桶身遍布花纹,有弦纹、齿纹、圆圈纹及斜线纹等。另有竟渡纹、鸟纹等图象纹饰,与“石寨山型”铜鼓花纹相似;桶底有三个楔形足,出土时桶内装有海贝。



5、上图桶身的线描图、展开图。



6、上图器盖线描图。



7、八人缚牛铜扣饰。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高6.5厘米,宽10.8厘米。右侧立一柱,柱上有一平台,其上卧一犬;一牛被牵住前,八人同时捆缚,其中一人持绳数周立于柱前,手扶柱之下段,一人伏于牛下作系绳状,二人挽牛尾,四人按牛背。



8、汉式铜镜。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6号墓出土。



9、蛙形铜扣饰。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10、上图的线描图。



11、鹰头形铜扣饰。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本博以为:滇文化此类以鸟首为题材的铜扣饰甚多,观此图案,此鸟可能就是太阳的化身。



12、铜卷刃器。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13、铜戈。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14、上图的线描图。



15、铜啄。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16、上图的线描图。



17、铜斧。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18、上图的线描图。



19、铜斧。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20、上图的线描图。



21、铜斧。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22、上图的线描图。


23、铜斧。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24、上图的线描图。


25、铜削。呈贡石碑村2号墓出土。


26、上图的线描图。


27、铜叉。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28、铜勺。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29、五牛贮贝器。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33号墓出土。


30、上图贮贝器线描图及器身展开图。


31、铜啄。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32、呈贡天子庙滇墓位置示意图。


33、呈贡天子庙41号墓出土的各类铜戈。


34、呈贡天子庙41号墓出土的各类铜戈。


35、呈贡天子庙41号墓出土的各类铜矛。


36、呈贡天子庙41号墓出土的各类铜短剑、匕首。


37、呈贡天子庙41号墓出土的各类铜啄、铜镞、铜钺、铜凿。


38、 呈贡天子庙41号墓出土的各类铜斧。


39、 呈贡天子庙41号墓出土铜盔、铜甲残片。



40、呈贡天子庙41号墓出土的铜釜和铜鼎。


41、呈贡天子庙41号墓出土的铜桶。


42、呈贡天子庙41号墓出土的铜鼓鼓面拓片。有四只鸟环绕太阳飞行。这类题材从中国西北部的齐家文化时代,至商、周时代成都平原的古蜀国,直至云南中部地区的滇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它们显示了从上古时代的氐羌族人,演变为春秋战国时代至汉代的滇人的过程。


43、呈贡天子庙滇人墓地出土的各类铜扣饰。


44、玉玦。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45、突缘玉镯。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46、突缘玉镯。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47、玉管中饰。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48、绿松石、玉珠串饰。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49、绿松石珠串饰。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50、玛瑙玦。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51、玛瑙耳珰。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52、玛瑙扣。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53、玛瑙耳珰形珠串饰。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54、玛瑙珠串饰。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55、玛瑙珠串饰。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56、玛瑙管串饰。云南呈贡天子庙滇墓群第41号墓出土。


57、料珠。呈贡天子庙火葬墓出土。

关注“益运居”微信公众号: yyj13420723888 快速关注。更多精彩内容与您共分享!


呈贡天子庙与古滇墓

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均载:“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庄蹻者,楚庄王苗裔也。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庄蹻带兵入滇加强了内陆和边疆的交往与联系,传播了先进的民族文化、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对此,呈贡县在康熙、雍正、光绪年间编纂的《呈贡县志》都将此作为呈贡纳入西汉王朝所置“益州郡”的版图,与中原之地有“交往”的开始。据载,西汉以前,滇池及其附近地区均在古代“滇国”的范围之内,地处滇池之滨的呈贡理应为“滇国”的属地,其中埋葬有滇墓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那么,县境内天子庙中的“天子”为何人,与古时的“滇王”、“庄王”有无联系呢?本文拟就近年来呈贡县古滇墓的发掘情况,结合本人所见的相关史料、神话、传说分述如下:

  一、天子庙:并非为“天子”而建,其中所供奉的“景帝神”一说为“汉马伏波将军神像”,一说为“金马碧鸡”,孰是孰非,古今未有定论。

天子庙,又名景帝宫、土主庙,在呈贡县城北4公里、昆勐公路东侧。据载,该庙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战火,光绪元年(1875年)重建。原建有前殿、正殿、东厢房、西厢房各三间。其中,前殿居中一间为山门,东西两间各塑泥马一匹;正殿中央塑景帝神像,东侧塑汉马伏波将军像,西侧塑土主像。庙中泥塑已毁,现存前殿、正殿、西厢房各三间。

  对于该庙最后一次被毁的时间和原因及其重修时的相关情况,现存的史籍中都有记载。据光绪年间编纂的《呈贡县志》第4卷第29页、第35页、第38页所载:

  天子庙,县北五里,相传敕封为景帝。九月十五日,土人割牲祀之。

  天子庙,即旧书志天子庙,在县北五里。同治七年(1868年)被西匪烧毁。光绪年小王家营、小古城、大西波村、麻我村等村公捐重修,供汉马伏波将军神像,相传敕封景帝。每岁九月十五日土人以纸扎狮像、割牲祀之。

  土主寺,在县北殷家村,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兵,村人现已重修。

  以上所载说明,天子庙、景帝宫、土主寺实际上是同一所“庙”,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其被毁的时间和原因是“同治七年(1868年)被西匪烧毁”,重建的时间为光绪元年(1875年),所供奉的是“汉马伏波将军神像,相传敕封为景帝”。但是,是何时的那一位“天子”来“敕封”“马伏波将军”,他又因何被敕封为“景帝”等相关的情况则未见史载,其中的原因也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被敕封为“景帝”的除了“马伏波将军”之外,另有一种说法是“金马碧鸡”。不过,这仅是一个神话而已,不足为据。如晋人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长老传言,(滇)池中有神马,或交焉,即生骏驹,俗称之‘滇池驹’,日行五百里”。又说章帝时,“神马两匹出滇池中”。汉宣帝时,“山有碧鸡、金马,光影倏忽,民多见之。有山神,汉宣帝遣谏大夫蜀郡王褒祭之,欲致鸡马”。另外,在《新纂云南通志》第2卷第6页、第7页中也载有:“周宣王时,天竺摩那提国阿育王,生三子,追骥至滇,留屯不回。阿育王遣舅氏神明以兵迎之,为哀帝所阻,遂归滇。死而为神,阿育王三子并神明为四……”

  关于“金马碧鸡”出没于滇池的神话古已有之,而呈贡民间盛传天子庙中的“景帝神”实为“金马碧鸡”的神话故事,古今都有记载。早在宋末元初时,由云南人张道宗《纪古滇说集》就有记载,及至现在由呈贡县人民政府编辑、1986年1月出版的《云南省呈贡县地名志》第71页中载有:

  天子庙,相传周时天竺国阿育王有三子。王有一神骏,三子争之。王命将其放出,三子追之。三弟追至(昆明)东山得马,后名金马山;长兄追到(昆明)西山闻之即停,回头一看,时有碧凤在山,土人称之为碧鸡,后名碧鸡山。南诏时,蒙氏追封“金马”、“碧鸡”为“景帝神”。此庙原为景帝宫,帝者,天子也。故名。

  在上述文字中,将呈贡天子庙得名的缘由与“金马碧鸡”的神话连在一起,作为神话故事或者是民间传说来记载也未尝不可,却不能将它作为史实来阅读和认同。这好比是同为“火烧赤壁”这一史实,在陈寿《三国志》、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写到的是“历史”,而在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则是“历史小说”中的故事,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却是影视文学作品中的“场景”而已,彼此间虽然有一定的联系,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历史是事实,有则有,无则无,是对生活的客观实录;神话、传说、故事是文学作品,它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金马碧鸡”是“神”而不是人,但是,作为“神”来供奉并不等于生活中就确有其事。可见,“景帝”究竟是何人,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二、“金马碧鸡”:神话和传说,并非仅见于云南史籍,中原之地的史书、词赋中也有记载,所反映出来的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

  有关“金马碧鸡”的神话,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其流传的范围如何,古今之人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古代的史书及词赋中,我们看到它不仅流传于滇池附近区域,也流传于云南省内的其他地方,而且还流传至中原地区,早在1700多年以前的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文献中就有相关的记载:

  魏晋之际的词赋家左思《蜀都赋》:“金马骋光之绝影,碧鸡倏忽而耀仪”。

  《汉书·地理志》及《水经注》都以为“金马碧鸡”出于禺同,有“山光景倏,民多见之”的记录。如淳注:金形,似马;碧形,似鸡。金碧及主词马鸡,形容词犹言石鼓宝鸡也。

  郦道元《水经注》与《李贤注后汉书》(李善注)、《文选》引之名‘碧鸡颂’。《别传》云:“先为‘金马电发于高岗,碧鸡振翼而云披’”。

  《梁书·简文帝》:“神山寺铭‘云碧鸡金马,越渎梁地’”。

  《魏书·常景传》:“空枉碧鸡命,徒献金马文”。

  《南诏碑》:“山对碧鸡,波环碣石,今则昆明之山,以‘金马’、‘碧鸡’为名。”

  樊绰《蛮书》、杨升庵《云南山川考》:“金马山,云南府城东二十五里;碧鸡山,西南三十里,不复深考汉志矣”。

  司马彪《郡国志》、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均载:“青蛉有禺同山,俗谓有‘金马碧鸡’。褒祭之以文则曰‘金精神马,缥碧之鸡’”的记载。另外,在其“地理志·越郡·青蛉县”目下注为:禺同山有“金马碧鸡”。

  《汉书·郊祀志》:“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而醮祭而致,于是遣谏大夫王褒使持节而求之”。

  《新纂云南通志》第2卷第15页、第16页载:“宣帝五凤三年,遣谏大夫王褒求金马碧鸡之神”。

  《汉书·王褒传》:“方士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宝,可祭致也,宣帝使褒往焉,褒于道病死,士闵惜之”。

  相传,王褒虽未完成求“金马碧鸡”的使命,却留下了一篇《移金马碧鸡颂》,说“金马碧鸡,处之南荒。深溪回谷,非土非乡”,而中原却是“汉德无疆,广乎唐虞,泽配三皇,黄龙见兮,白虎仁广”,因而应“归来”,回到国都。

  上述记载虽言之确凿,但对于“金马碧鸡”究竟隐匿在益州郡的什么地方,王褒何时来求,走到那里去世等均未载明。文中所述的“金马碧鸡”的性质是“神”,地点大致有二:一是在滇池附近的金马山、碧鸡山;二是在云南省大姚县会理禺同山一带。因为大姚县古时称为‘青蛉’,这个传说似乎与大姚县有关。故此,班固、郦道元、常璩等人才将其写入作品之中,但是,事实绝非如此。大家知道,作为文学作品的神话、或是作为民间口头文学的传说和故事来讲,它们固然是与历史有一定关系的,却绝对不能将它们等同起来。其中有一个不应忽视的原因是:由于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地势高低不平,山高坡陡,江河交错,交通不便,马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滇马”驰名全国。同时,古滇池之滨有山有水,气候温润,森林茂密,牧草丰足,宜于畜牧,飞禽走兽种类繁多。因为凤凰是神话中的神鸟,是吉祥的象征,所以有人将生活中的“碧鸡”即孔雀与神话中的凤凰来相提并论,将“滇池驹”即“滇马”当作是阿育王的“神骥”来加以讴歌也是情理中的事情,它灌注的是古代人们的理想和愿望,表达的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之情。

  三、古滇墓:呈贡天子庙古滇墓出土的青铜器向世人昭示了滇文化的辉煌,但墓主人是谁,与晋宁石寨山滇墓有无联系,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一提到古滇墓,人们必然会想到晋宁石寨山古滇墓,因为它曾经出土过“滇王之印”。在1955年至1960年间,考古工作者先后四次对其进行发掘,清理墓葬50余座,出土各种文物4000多件,其中绝大多数为青铜器,特别是那枚蛇纽篆书金质“滇王之印”更是堪称为国宝,其历史及社会价值在于它向世人昭示:早在西汉初年,滇池附近地区曾经有一个“滇国”,并接受汉王朝的册封。由此印证了《史记·西南夷传》中“元封二年……滇王离难西南夷,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的记载。那么,作为与晋宁石寨山相距不远,且山水相连的呈贡天子庙古墓、小松山汉墓等,它们之间有无何种联系,是否就是史籍中所载的“庄王墓”,其墓主人是谁,对此至今尚无定论。有关的材料载作:

  庄王墓,据《新纂云南通志》第2卷第22页“备览”为:《后汉书·邹国志》注“会无故濮人邑也。今有濮人冢,冢不闭户,其中多珠,人不可取,取之不祥”。又《华阳国志·南中志》:“晋王迩时,盗发庄王墓,此滇中冢墓之始,故记之。庄王不知何名,当为至尝羌之一王。墓不曰‘滇王’而曰‘庄王’,犹爨王蒙诏,以姓显也,不能定为何王,姑附尝羌之后”。上述文字表明:“庄王墓”为“滇中冢墓之始”;“庄王不知何名,当为至尝羌之一王”;好像是蒙诏后的“爨王”,所以称“庄王”。

  小松山汉墓,据1987年出版的《呈贡县志》第1页记载:1973年,小王家营小松山汉墓出土了铜提梁壶,上镌刻有“二千石大徐氏”,表明墓主身份相当于益州郡太守。

  天子庙古墓群,据1986年1月出版,呈贡县人民政府编纂的《云南省呈贡县地名志》第71页“天子庙古墓”,1987年出版的《呈贡县志》第418页“天子庙滇墓”所载,并综合近年来由省、市、县文物管理部门撰写的《云南呈贡天子庙古墓群的清理》、《呈贡天子庙滇墓》、《呈贡天子庙第三次发掘简报》等考古报告得知:天子庙古墓群因在天子庙而得名。在县城北4公里,昆勐公路东侧。省、市、县文物管理部门在1974年至1997年间先后五次清理发掘了东汉时期古滇墓80座,清朝古墓30多座。其中M41、M33号墓规模最大,其余为中小奴隶主和平民小墓。特别是于1980年发掘的M41号墓,墓坑长6米、宽4米、深4米,据考证为战国时期墓葬,距今约2300年。出土文物有:杀牛祭柱铜扣、铜房子、铜虎头、五牛贮贝器、铜鼓、铜牛、铜鱼、三足铜盆、铜矛、铜啄、铜斧、圆足陶尊、直口陶罐、玉石玛瑙饰品及人牙、人骨等。依照墓葬型制及出土文物看,该墓应早于石寨山西汉末滇王墓。其墓中有早于古生式晋宁鼓的素胴、素格的铜鼓,有具殷戈风格的铜戈、“珠襦玉匣”等随葬品,却未发现铁器、铜铁合铸器以及金器,而在石寨山六号墓中,已有滇王金印、铜镜等明显的“汉式器物”。据此,初步判定这是一个既有墓主(大约40-50岁),又有杀殉(少年)的棺椁葬。墓主人的社会地位是绝对不会低于“滇王”的,也许是前几世“滇王”中的一个,只是未授印、史籍未载而已。

  除此之外,在呈贡县境内已发掘的属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早期的古滇墓还有位于天子庙附近的小古城尖角地滇墓,位于县城南1.5公里的石碑村滇墓等,只是其规模、规格要比天子庙古墓群小得多、低得多,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但是,却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在西汉前,呈贡为古代‘滇国’的疆域,至西汉时,则属于‘益州郡’的区域”的史实。从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呈贡天子庙等古滇中墓出土的近万件青铜器、金器、玉器等文物中,让人体会到了当时“滇国”贵族的豪华生活,看到了闪耀着“滇人”智慧的青铜文化,感受到古滇文化的灿烂和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