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章,肯定有不俗的收尾。在近两年的高考现代文学作品阅读中,各省市的试卷都十分重视对结尾的考查,2005年、2006年高考分别有8份、9份试卷直接考了文章的结尾,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因此,我们在进行现代文阅读的复习时,也必须通过对高考试卷的设题方式及答案的归纳,理清此类问题的答题思路。 好结尾曰“凤尾”,意思就是要漂亮,要有味。 归结起来,好结尾的特点一般是:①含蓄,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②直抒胸臆,升华主题;好结尾的写法往往有:①呼应全文;②篇末点题;③总括全文;④使用修辞(比喻、反复等);结尾一般采用的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如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我们对这两年的高考试卷有关结尾的试题进行一个全面整理,归纳出以下八个类型,并对应对的答题思路加以分析,供大家参考。 1、总括全文,直抒胸臆 2005全国一卷——冰心《一日的春光》17题:(1)作者长时间地盼春寻春,为什么最后却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2)作者在“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这里的“遗憾”指什么? 答案:(1)① 又如2006江西卷——周涛《秋光里的黄金树》19题: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题的? 答案:由秋天的表情,写到落叶及孩子和老人对落叶的态度,接着写树的成熟完美和作者对树的赞美,然后写树木被人类摧残的命运及作者的忧虑、谴责,最后写到作者的呼吁,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思路点拨:要站在全文的角度来思考,来全面理解作者的主旨和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总括全文,辨证思考 如2005重庆卷——韩少功《阳台上的遗憾》21题:根据全文,分析作者对旧式宅院和高楼大厦的态度,并就文末“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所蕴含的作者观点作出简要评价。 答案:⑴无论是传统旧式宅院,还是现代的高楼大厦,都有它们的长处和短处。⑵历史是发展进步的,但在进步的同时也会留下不少遗憾。 又如2006年重庆卷——阎连科《说村落》19题:文章中说:“在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答案:作者的情感态度:①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迷惑与无奈。②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思路点拨:要有辨证的态度、时代的眼光、深刻的反思。结尾含义深刻的语句,必然是对全文的观点的总结或升华,因此要结合全文的观点,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3、比拟作结,理解内涵 2005天津卷——高树瑜《看树》20题:你怎样理解“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人无论境遇如何,都要从容面对,努力实现自我的价值。 思路点拨:①明确位置(结尾句)及作用, 表述要求:根据题干要求(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全文(尤其是关键段),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4、对比作结,突出主旨 如2005广东卷——肖铁《壶口的黄河》20题: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案:⑴“该有人为黄河作传”,是因为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⑵ 又如2006辽宁卷——丰子恺《杨柳》19题:“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解释。 答案:“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蕴含着生机勃勃、和谐、亲切的精神。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 思路点拨:①这两个例子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对比手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构成反衬,突出主要对象;②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尤其是对作者强调的关键词、重点词的理解。③尽量写丰富些,分点作答,但必须是不同角度的。 5、间接抒情,耐人寻味 如2005北京卷——史铁生《合欢树》21题: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答案:⑴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是独特的。⑵写法的特点是: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⑶效果是: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又如2006四川卷——冯杰《乡村的瓦》17题:文章最后写了“我”与“瓦”对话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思路点拨:要把握全文,具体分析。间接抒情的结尾方式深受作家青睐,它使得情感的表达既含蓄有余味,又能强化主旨的表达,更有绵绵的情意。我们还要注意,间接抒情包括了许多类型,像拟人化、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寄情于事等。这些间接抒情的方式虽然有所不同,但在增强情味、含蓄、强化思想感情上的作用却是基本一致的。 6、收束全文,评析优劣 2005辽宁卷——李健吾《切梦刀》22题:如果将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⑴不删好。深化主题,更好地表达感情。将“烧饼”与“切梦刀”的价值对照,消解了其意义。⑵删掉好。这样可以避免将主观感情直接呈现出来,更含蓄,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贵来”一段已经表达了中心意思,结构已经完整。 思路点拨:这样的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题也还是要根据结尾段的在表达主题、情感、结构等方面的一般作用来考虑,并根据文章举例分析说明。 7、前呼后应,线索分明,结构完整 如2005江西卷——严文井《给匆忙走路的人》20题: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匆忙赶路的人的“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相呼应?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忧愁、焦灼、忧虑。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既使文章结构紧凑,又呼应文题。 又如2006上海卷12题: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答案: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思路点拨:呼应的写法,重要从结构作用上考虑。结尾,一般是前呼后应,在结构上的作用是“线索分明,结构完整”;在思想感情上的作用深化和升华。答题时可以据此迅速思考。 8、根据原文,续写结尾 2005上海卷——《回望昨日的感伤》12题:假如让你来回答文末“又该说些什么呢”,你会这样说(100字左右,6分)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开放题。答开放性的题目,往往容易出现“放得太开收不回来”的毛病。因此,答这类题,要注意三点:①紧扣原文②感悟引申③言之成理。 总之,高考在结尾这一点上设题的角度,大致有主题表达、抒情方式、辨证效果、修辞效果、结构作用等方面。开放性的设题是“可否删去”或“续写”等。对这些题目,我们要明确其总体的表达作用,可以从结构、主题、生动性、深刻性、含蓄性、强调性等方面考虑。结合具体的文章和问题,综合思考,一定可以得出正确的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