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我为什么打你么?

 我执室 2015-12-21


你知道我为什么打你么?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最后的倾诉 韩磊 - 珍藏韩磊·壹

咏史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中唐诗人戎昱的这首讽喻诗流传千年不衰,他把汉与匈奴和亲的故事当做一种极端的懦弱,来讽刺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的对外妥协和亲政策。诗的结尾又不断的呼唤尊王攘夷,一匡天下的良将贤相的出现。

对于汉匈关系,我们是否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呢?

太史公说匈奴的祖先是“夏侯氏之苗裔”,这种牵强附会大有点把它也当做了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宣传一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匈奴的相对统一和崛起是在冒顿单于御宇时,恰好是“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混乱时代。大汉王朝建立伊始,刘邦就要面对这样一个乘势而起的强大北方民族,也是难为了这名楚地混混。

《史记》的《匈奴列传》详细记载了汉匈之间大大小小的武装冲突,第一次大规模交手则是在汉高祖七年,刘邦北征匈奴,几十万大军被围于平城,通过贿赂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脱险。随后与匈奴和亲。这是有史以来记载的第一次汉匈和亲,这次妥协建立在刘邦差点全军覆没的基础上。

之后,汉匈矛盾日益频繁,平城之围后“侵盗代、云中”,“击代”,“冒顿常往来侵盗代地”。

高祖崩后,吕后时代也执行和亲政策,汉匈关系相对稳定。汉文帝继位后,依然延续和亲政策,但汉匈关系已经颇为松懈了。

文帝三年五月,“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侵盗上郡葆塞蛮夷,杀略人民。文帝立刻做出反击,同时继续保持和亲政策。

“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

“军臣单于立四岁,匈奴复绝和亲,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略甚众而去。”

至此,自高祖建汉,到汉武帝即为,前后五十年间,《史记》共记载了7次汉匈冲突。这其中当然不包括景帝在位时期的“小入盗边,无大寇。”

武帝继位之后,前后保持了将近二十年的边境和平,和亲政策被良好的执行,“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可是元光二年,在王恢的建议下,汉朝设计了著名的马邑之谋,这次诱敌深入计策的失败,开启了汉匈几十年的大混战。

“马邑军后五年其秋”,“其明年”

“伊稚斜单于既立(武帝元朔三年)其夏”,“其秋”

元朔四年,元朔五年其秋;元狩元年,元狩二年,元狩三年,太初三年……

自武帝马邑之谋,至太初三年,前后共计22年时间里,有史记载的匈奴大举入侵凡10次之多,频率远超高祖至文景时代。几乎所有的汉匈边界上的郡县都被杀戮过,代、云中、雁门、上郡、辽东、渔阳、右北平、朔方等地成为了匈奴入侵的主要目标和主战场。

为什么马邑之谋以后,匈奴会如此大举入侵呢?我想原因至少有三。

其一,原有的外交格局解体。马邑之谋标志着汉主动断绝了和亲政策,过去汉天子与匈奴单于建立在和亲政策下的那种“匈奴无入塞,汉无出塞”的外交协议最终破产。

其二,出于报复的心理。对于匈奴这样一个睚眦必报的草原民族来说,大举入侵或许可以算是对马邑之谋的一种报复。

其三,出于物资匮乏而对边境贸易的渴求。汉景帝“通关市,给遗匈奴”;马邑之谋之前,汉武帝也“通关市,饶给之”,哪怕马邑之谋之后的几年中,仍有记载“然匈奴贪,尚乐关市,嗜汉财物,汉亦当关市不绝以中之”。可见,匈奴对汉的物资需求是很大的,而且依赖性比较强,和亲之外必然附带通关市这样的边贸政策。甚至武帝绝了和亲,设包围圈伏击单于这样的事儿都没让匈奴翻脸,而“汉使四将军各万骑击胡关市下”最终挑起了匈奴入侵。可见,啥都能忍,唯独不让做买卖这事儿忍不了。

我们过去讲,汉武帝雄才大略,北击匈奴,维护国家统一如何如何。而司马迁对此并不感冒,甚至直接在《匈奴传》尾的“太史公曰”中明目张胆的评论那些主张挑起汉匈战争的人是“患徼一时之权,而务谄纳其说”,就剩指斥他们为小人了。末尾还以古讽“今”的说,尧帝“得禹而九州宁”,他还碎碎念“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

司马迁经常对汉武帝“穷兵黩武”流露不满,《平准书》是一篇专论国家财政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对武帝时期财政情况的记载,足以让我们在“敦煌”的“武威”之外,看看内政的惨不忍睹。

“及王恢设谋马邑,匈奴绝和亲(赖人家干嘛!),侵扰北边,兵连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行者赍,居者送,中外骚扰而相奉,百姓抏坏以巧法,财赂衰耗而不赡。入物者补官,出货者除罪,选举陵迟,廉耻相冒,武力进用,法严令具。兴利之臣自此始。”

他不仅发现了财政的亏空,人民的生活困苦,还发现了国家吏治愈发腐败,治国理念也发生了转变,最重要的是国家用人不以宽俭仁厚的儒生为主,而专门任用那些能敛财的能吏。

反思汉匈关系及其对内政的影响,是否可以考虑,武力征服之外那种别的外交可能呢?

参考资料:

《匈奴传》《平准书》《中国历史纪年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