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沽盐工消费合作社 冯 伟 作为我国重要产盐区之一的汉沽,在其1948年12月解放的前后时间里,人民生活来源基本以盐业为主,大部分消费品从外面运进来。当时的汉沽镇总人口仅3万余人,但盐业工人、包括各种长短工,则达到了6000多人。 由于盐业工人的工资是按季节发放的,每逢发工资时,市场物价随即猛涨,往往贵于平日的10%-50%。当时,滩户们从东北低价运来小米,工人工资是折合成小米发放的。但工人们不单是吃小米,还需要别的日用消费品。因此就需要把自己的工资米卖掉,用以采购其他生活必需品。因此每到发工资时,市场米价竟比平时低10%-30%。这一进一出,工资米的价值越来越缩水,盐工苦不堪言。 汉沽解放后,汉沽镇设工会筹备委员会,并成立了盐业工会。工人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组织,大家的诉求可以随时向工会倾吐。
1949年8月,汉沽盐业工会采纳了工人的提议,组织起盐工消费合作社。在操作上,工会召开了工人大会,动员盐工入股,初步筹集了600多股,由社员大会组成社务委员会,同时聘请了5名职员,进行合作社的经费管理和日常工作。 当时每股等值于10斤小米,600股的资金仅为6000斤小米。由于资金太少,周转不开。于是便请求上级工会从专项福利金中借拨了3万斤小米,并在寨上租借了几间房屋。这样,盐工消费合作社就开张了。
起初,由于内部职员经验不足,社委们对合作经济的观点认识也不到位,缺乏监督管理的意识。为了扩大合作社的资金,过于看重盈利,采取了私商式的管理方式,所以工人们没有得到显著的利益,入股情绪普遍不高,合作社运营一时陷入了僵局。 1949年底,汉沽物价出现较大波动。合作社瞅准这个时机,调整了工作方法,坚持平抑物价,社内100斤面粉比市价低5.7万元(旧币值),盐工们感到确实便宜,由此提升了入股的积极性。 1950年春节前,社员股金增加到2600股,无形中对外部市场形成了钳制,汉沽整体物价没有出现大幅增长。虽然在旧历年前的这一个月,社里亏了3000多斤小米,但合作社的威信在盐工心目中显著增强,盐工们都说社里东西实惠,纷纷要求在滩区建立分社,以方便大家消费。 1950年5月,双桥子和大堡子两个分社相继建起来。截至7月底,股金激增到3166股。盐工们反映,以前买东西,无论大小多少,都要跑到十里地之外的寨上,搭进去很多宝贵的时间,自从有了分社,省钱又省工,过去的工资,名义是6石米,七折八扣,里外吃亏,实际上得不到4石米,现在还能比实数便宜,而且无论买多买少,合作社的职员同志们态度都很和蔼,真使我们欢喜。 这一年的端午节,合作社按照盐工们的消费需求,提前进行了摸底,作了登记,照数采购货物。结果销售非常火爆,回本快,没有占用多余资金,壮大了周转力。盐工消费合作社统计了当年6-9月的销售额,4个月累计给盐工省钱972万余元,消费品总体价格比市价低15.7%。 如此一来,汉沽的商人们吃不消了,向政府提出意见:人民政府允许私人经济发展,我们于五月节为工人们准备了充足的货品,不料合作社里啥都有,都没人买我们的东西了。 汉沽老潘存 2015,12,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