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科股权之争,市场对险资不断举牌的关注度空前提高。股价被低估、股权分散且拥有核心资产的伊利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资本市场眼中下一个最有可能成为被举牌标的。但伊利在2006年的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中就已备好“毒丸”,万科的尴尬将无法在伊利重演。 连涨停被资本市场看好 今日,伊利股份(18.25, 0.52, 2.93%)开盘报16.43元,截止10:25分,该股涨9.99%报17.73元,再一次封上涨停板。 财报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伊利收入同比增长8.96%;净利润同比增长2.23%,业绩稳健,市场份额继续提升。其主营业务液态奶上半年收入224.23亿元,增速8.28%,相比于竞争对手蒙牛0.81%的增速,伊利优势明显。 这一业绩也被资本市场看在眼里。安信证券分析,伊利股份为质优白马,当前估值较低。乳业行业格局稳定,虽然需求不振,但作为龙头,伊利股份份额还在提升,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公司财务健康,现金流优秀。 “未来的资本市场上,股价被低估、股权分散且拥有品牌、渠道或技术等核心资产的公司,将成为最易面临万科式收购的公司。”中信证券(19.91, 0.28, 1.43%)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称,连续涨停的概念股伊利最有可能成为被举牌的标的。 公开资料显示,伊利股份市值978亿元,市占率第一,股息率达4.71%。但公司股权分散,第一大股东呼和浩特投资持股仅为8.7%;公司管理层合计持股7.87%,其中董事长持股3.85%。伊利以较强的竞争优势、分散的股权结构和较高的股息率进入资本市场视野。 质优白马伊利早已备好毒丸 与万科不同的是,伊利早已准备好“毒丸”。伊利2006年5月的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草案)中提到,“授予总裁潘刚等33人合计5000万份股票期权。当市场中出现收购本公司的行动时,激励对象首次行权比例最高可达到获授期权总数的90%,且剩余期权可在首次行权后3日内行权。” 经过上述安排,在伊利大股东持股低至10.85%的情况下,可以使管理层迅速稀释股权抵御敌意收购。伊利股份的这项措施堪称“金色降落伞”与“毒丸”计划的结合体,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万科式尴尬。
东吴证券(16.67, 0.18, 1.09%)在研报中预测,全球乳制品市场需求正在回升,国际乳制品贸易正常、国内政府采购回升、全面二胎增大市场消费和信心。乳制品国际原奶供给下降,国际原奶价格将在2016年2季度明显回升。伊利作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乳制品平台型企业,在整个行业即将复苏的大背景下将受益明显。(新浪财经张蕾发自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