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家语》

 感通天下 2015-12-22
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这部著作再现了孔子与弟子、孔子与时人谈论问题的许多场景,此外,还有经过整理的孔子的家世、生平、事迹以及孔子弟子的材料。与包括《论语》在内的众多文献相比,《家语》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被称为“孔子研究第一书”。其次,由于王肃收集在书中的内容大都具有较强的叙事情,也就是说大多是有关孔子的逸闻趣事,所以,此书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第三,书中的许多故事和孔子的许多充满哲理的语言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其内容是自汉朝以前到汉朝早期不断编纂而成,后来王肃对其进行整理,凡二十七卷,现存十卷四十四篇,以清陈士珂辑《孔子家语疏证》十卷本为底本。

  《孔子家语》的争议很多。颜师古注《汉书》时,曾指出《孔子家语》二十七卷本“非今所有家语”。王柏《家语考》首先提出《孔子家语》是伪书,清代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范家相《家语证伪》、孙志祖《家语疏证》,还有崔述、皮锡瑞、王聘珍、丁晏也都认为是伪书。孙志祖说:“至于《家语》,肃以前学者绝不及引……,其伪安国后序云以意增损,其言则已自供皇状然……夫叙孔子之书,而先言夺郑氏之学,则是传会古说攻驳前儒可知矣”。
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则认为不是伪书:“予观周末汉初诸子,其称述孔子之言类多彼此互见,损益成文……然其书并行,至于今不废,何独于是编而疑之也”。

  钱馥《家语疏证跋》则认为不是伪书,但有经过加工,王肃所注《孔子家语》是在二十七篇的基础上增加了十七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书流传已久,且遗文轶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也。”

  顾颉刚撰写《孔子研究讲义》一书明确指出《孔子家语》为王肃伪作,“无任何取信之价值”。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出土文献的出现,给《孔子家语》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1973年河北定州八角廊出土了汉墓竹简中有《儒家者言》,内容与《家语》相近。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出土了汉墓木牍,内容同《家语》有关,另有英藏敦煌写本《孔子家语》。李学勤认为,《孔子家语》可能成于孔安国、孔僖、孔季彦、孔猛等人之手。有学者甚至指出《孔子家语》的价值并不在《论语》之下。

内容简介

孔氏家语
孔氏家语
  孔子家语·是一部重要的儒家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孔门弟子的思想言行。今本《孔子家语》作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附有王肃序和《后续》。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引三国魏王肃注《孔子家语》所附汉孔安国后序说:“《孔子家语》者,皆当时公卿士大夫及七十二弟子之所咨访交相对问言语也。既而诸弟子各自记其所问焉,与《论语》、《孝经》并时,弟子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之,名之曰《孔子家语》。”后来“《孔子家语》乃散在人间,好事者或各以意增损其言”,安国“于是因诸公卿大夫私以人事募求其副,悉得之,乃以事类相次,撰集为四十四篇”。《通考》还引孔安国之孙孔衍奏言:武帝时,“鲁共王坏孔子故宅,得古文科斗《尚书》、《孝经》、《论语》,世人莫有能言者。安国为改今文,读而训传其义。又撰次《孔子家语》。既毕讫,会值巫蛊事起,遂各废不行于时”。
 
  可喜的是,对《孔子家语》的这种“成见”被“竹”的事实打破。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墓出土的竹简《儒家者言》,内容与今本《孔子家语》相近。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墓亦出土了篇题与《儒家者言》相近的简牍,内容亦与《孔子家语》有关。力倡“走出疑古时代”的李学勤先生名其为竹简本《孔子家语》,并指出:“此为今本《孔子家语》的原型,王肃所称得自孔猛,当为可信。”(李学勤,竹简《孔子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上海博物馆馆藏战国楚竹书中,有一篇被定名为《民之父母》的文献,与《孔子家语》中的《论礼》相同。这些终于还了《孔子家语》的清白,使学术界重新审视并充分肯定《孔子家语》在孔子及其思想和孔子弟子研究中的文献价值。 

  学术界在研究孔子及其思想学说和孔子弟子时,以往可资利用的主要资料不过《论语》、《左传》、大小戴《礼记》、《史记》等而已,尤以《论语》为主,但因其篇幅短小,语言简略,难以尽展孔子等人思想言行的全貌,而《孔子家语》足以弥补上述文献的缺憾。 

  首先是,《孔子家语》保存了最原始和可靠的材料。《孔子家语》保存了一大批比较原始的文献资料,有许多地方明显地胜于其他相关古籍,具有重要的版本、校勘价值。(王承略,论《孔子家语》的真伪及其文献价值,《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孔子家语》是“孟子以前遗物,绝非后人伪造所成”(庞朴,话说“五至三无”,《文史哲》,2004年第1期。),并且学术界已有学者考证《孔子家语》是由孔子的孙子子思领编而成,(杨朝明,孔门师徒与原始儒家学派的构成,杨朝明著《出土文献与儒家学术研究》,台北:台湾古籍出版社,2007。)根据今本《孔子家语》所附汉孔安国后序,可知《孔子家语》的材料是由孔子弟子“各自记其所问”而成,所以《孔子家语》保存的材料应是最原始的,这一点通过传统文献的比较也可看出。如:在《孔子家语》中的《哀公问政》又见于《礼记·中庸》,将二者对勘,会发现《礼记·中庸》语言更为简练,似曾进行过修改、润色,这种改动明显带有西汉时期的政治风貌。本篇“为政在于得人”,在《礼记·中庸》中作“为政在人”,前者强调贤者的重要性,后者却是强调统治者的重要性。本篇“爵其能”,《礼记·中庸》改为“尊其位”;“笃亲亲”、“敬大臣”、“子百姓”、“来百工”几句,分别变成“劝亲亲”、“劝大臣”、“劝百姓”、“劝百工”,都反映了西汉政权高度统一,封建专制主义正在逐渐加强的特征。至于本篇中的“举废邦”在《礼记·中庸》中改为“举废国”,显然是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由此可断定,《礼记·中庸》晚于《孔子家语·哀公问政》显而易见。又如《贤君》部分可见于《说苑·政理》,在《家语·贤君》中作“孔子见宋君”,而在《说苑·政理》作“孔子见梁君”。清俞樾曰:“仲尼时无梁君,当从《孔子家语》作宋君为是。”(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这也说明《孔子家语》早于《说苑》。尤其是战国竹简的出土进一步印证了《孔子家语》材料的渊源有自。正是因为《孔子家语》材料的原始性,所以其所记载的材料比其他传世材料更为可靠。例如关于颜回的生卒年寿,可以根据《孔子家语》纠正《史记》传本之讹。(王承略,论《孔子家语》的真伪及其文献价值,《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其次是,《孔子家语》记载的内容比其他研究孔子的资料更为完整。在有关孔子的研究上,《论语》是传统的第一手材料,但是《论语》篇幅短小,语言简略,难以尽展孔子等人思想言行的全貌。有一说,“论语”的“论”,有“选择”、“别择”的意思。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屯部》曰:“论,叚借为抡。”《国语·齐语》“权节其用,论比其材”韦昭注:“论,择也。”《荀子·王霸》“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以兼覆之,兼照之,以观其成者也”杨倞注:“论,选择也。”如果《论语》书名的“论”为选择之意,则《论语》应该是选自“孔子家”之“语”中的材料,这样《论语》就是“孔子语录”,《孔子家语》则相当于“孔子文集”(杨朝明,新出竹书与《论语》成书问题再认识,《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3期。),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内容上,《孔子家语》都要高出《论语》很多。仅从规模上讲,《论语》仅有一万六千多字,而《孔子家语》却比《论语》多出近四倍。朱熹在谈到读《论语》的方法时,引程子的话说,如果不通读全书,“终是不浃洽”,说的应该是准确理解、融会贯通的问题。《孔子家语》详于《论语》,所记全面,又有孔子言行的生动情节,与《论语》相比,显然更能展现孔子的人品和思想。已有学者通过比较研究,证明《孔子家语》从某种意义上讲,其价值甚至要超出《论语》。(杨朝明:《孔子家语·执辔》篇与孔子的治国思想,杨朝明著《儒家文献与早期儒学研究》,齐鲁书社,2002。)  

  第三是,利用《孔子家语》有利于解决早期儒学中的一些学术问题。《孔子家语》保存了某些独一无二的文献资料,是研究孔子、孔子弟子及先秦两汉文化典籍的重要依据。(王承略,论《孔子家语》的真伪及其文献价值,《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这些独有的文献资料,有利于拓展对于孔子及其思想和有关学术问题的研究。例如:《孔子家语》一书中有《弟子行》和《七十二弟子解》等孔子弟子的材料专篇,所列孔子弟子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人物有不同,经学者考证《孔子家语》中所记弟子在许多方面显示出更为准确、可靠。(同上)这一研究有助于反思孔子弟子研究在资料运用及方法上的一些不足,进而开拓孔子弟子研究的新局面。同样,利用《孔子家语》中的材料,可以推动因材料短缺而一直困扰学术界的“孔老关系”和早期“儒道”关系的研究、孔子的“五帝”“三王”观的研究等许多早期儒学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识到《孔子家语》因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价值,在孔子研究方面超过传统公认的孔子研究的任何资料,因此,《孔子家语》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孔子研究第一书”。在今后的孔子及早期儒学的研究中重视并发挥《孔子家语》应有的学术价值,理应成为学术研究的自觉。在这一方面,山东省儒学研究基地的首席专家、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杨朝明先生走在了前面;杨先生近些年一直致力于《孔子家语》的研究,撰写了一系列《孔子家语》的研究文章,收集在《儒家文献与早期儒学研究》(齐鲁书社2002年版)和《儒家文献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中。当今,在坚持学术第一的原则下,杨先生又将向学界奉献一部精良的《孔子家语通解》,即将由齐鲁书社出版;相信该著作的出版发行,不仅满足当今学界孔子思想研究新门径的需要,还将使更多的人们熟悉《孔子家语》,更真实的走近孔子、了解孔子。

阅读目录

 

  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卷第二
  孔子家语·致思第八
  孔子家语·三恕第九
  孔子家语·好生第十

鉴赏

 
      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夙夜强学以待问,
       怀忠信以待举,
       力行以待取。
       ——摘自《孔子家语
 
       注释:夙;早晨。儒者如席上的珍品以等待别人的聘用,不分昼夜努力学习以等待别人的请教,心怀忠诚信义以等待别人的举荐,勤劳做事以等待别人的重用
 
       鉴赏: 儒士应以积极人世的姿态面对社会。他们为自己兼济天下作了充分的准备:加强学识,躬行仁义,竭心尽力为天下苍生谋。在孔子的时代就给他们规定了基本的规范,一直影响到后代的知识分子。儒士把兼济天下作为毕生的理想加以追求。正因为此,当理想不能实现之时,他们便痛感岁月蹉跎,功业无成。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辛弃疾……大抵是如此。
 
       君子有三患:
       未之闻,患不得闻。
       既得闻之,患弗得学;
       既得学之,患弗能行。
       ——摘自《孔子家语》
 
       注释:君子有三种担忧:没有听说某种东西的时候,担忧没有听说、听说了以后,担忧没有机会学习,有了机会学习,又担忧不能付诸行动,
 
       鉴赏:君子博学并讲求学以致用,所以君子的忧患意识特别重。漫长的封建社会恰恰使许多的知识分子白首无成,空余满腹牢骚日夜行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像一座横亘于眼前的大山,无法超越。理想人格在他们的意识里应该是高洁的,是充满自信的,但现实的悲凉,君主的朝阴暮雨,世事的纷繁复杂,又使他们苦闷彷徨。屈原的品行可与日月争光,却温于群小,终归为泪洒清泉;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渴望建功立业的奈情是振奋人心的,最终也只是供奉翰林,与倡优无异。
 
       夫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所以载舟,
       亦所以覆舟。
       ——摘自《孔子家语》
 
       鉴赏: 君与民的关系是水与舟的关系,水可以用来载舟,亦可以使舟覆没于水中。这是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逐渐证明了的真理。任何君主若一意孤行,不考虑民生疾苦,不考虑民生意愿,那么人民把他推翻也是理所应当的。秦始皇幻想自己的王朝可以千万世地继续下去,所以他倾尽民力大兴土木,以至民不聊生,仅二世之后便宣告亡国。隋炀帝奢侈腐化,率领群臣长途旅游,所过之地,耗尽民力,因而隋王朝短命而亡。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后人当记取。(本段来源:永川日报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