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们的饮食器!(上)

 RK588 2015-12-22

近日,根据秦宣太后芈八子生平改编的电视《芈月传》一经开播,就饱受众议。各类吐槽源源不断,故事是否属实暂且不论,就单单是剧中各类穿越的饮食起居,就让众多网友和吃货抓狂不已。逢“吃”必错,似乎成了这些根据历史剧的硬伤,宋朝炒菜的铁锅,北宋的绿豆糕,唐朝的茶叶,还有后世才出现的塑料碗、胡萝卜、葱、圣女果等等,都出现在了战国的餐桌上,更有网友调侃:“娘娘,这些都是你是从清朝带过来的吧!”


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古人们到底是什用什么来烹煮盛放食物呢?据悉,此时的食物主要以烧烤涮烫烹煮为主,青铜器、陶器、漆器及原始瓷器等在人们的饮食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尤以青铜制的饮食器,还兼有礼器之名。据已出土的春秋战国饮食器皿来看,在沿用至今的炒菜的铁锅尚未出世之前,先秦的人们对青铜器的依赖可见一斑。那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器究竟长什么样子?作为楚国公主的芈月又该如何作出和盛放食物呢?小编便带大家小窥一二。


举国重器熬煮油烹之器——鼎


陈侯鼎,春秋,藏于故宫博物院


鼎,最初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即是由釜、陶支脚和灶的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而后又以示王权。鼎,初现于夏,盛行于唐,成熟于西周,春秋之战国时,实用意义渐弱更偏重于以示权势。秦之后,鼎的王权意义渐失,伴随佛教文化延续成装饰焚香之器。


楚王酓胐鼎,战国,藏于故宫博物院


古烧煮烹炒之炊具——鬲


君子之弄鬲,战国,藏于故宫博物院


鬲,作为一种汉族古代煮饭用的炊器,烧煮或烹炒的锅,有陶制鬲和青铜鬲之分。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三足中空,便于炊煮加热。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西周时还有方鬲。


古之蒸食之器——甗


环带纹甗,春秋,藏于故宫博物院


甗,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流行于商至汉代。商早期花纹简单,晚期多用兽面纹装饰。西周还出现了附耳、长方形甗。此期间,形态基本上都是甗鬲合体的。春秋战国时,器身变薄,袋足消失,甗的甑部多为大口斜腹的式样,甑底径小于口径,许多器物不再用花纹装饰,形态也多为多为甑鬲式。


古之盛放煮熟饭食之器——簠簋


楚王酓朏簠,战国,藏于故宫博物院


簠簋,为盛黍稷稻粱之礼器,有“簠簋对举”的说法。簋,古代汉族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形似大碗,人们从甗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流行于商朝至春秋战国时期,簋的形制很多,变化较大。西周除原有式样外,又出现了四耳簋、四足簋、圆身方座簋、三足簋等各种形式,部分簋上加盖。簠,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用途与簋相同,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当然,此时陶器、漆器及原始瓷器等也存在于人们的饮食起居之中,冶铁技术也在此时蓬勃的发展,古人们使用的饮食器具也还有很多。但是像《芈月传》此类以历史真人为原型的电视剧,在还原历史衣食住行之时,还是应当再三斟酌斟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