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族谱于国于民都是高尚的事业,有着崇高的目的。其一,尊祖敬宗,凝聚人心和民心。和平时期促进社会和睦,有利于安定和谐,同宗之人同根同源,亲如一家。战时则增强战斗力,自古就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其二,承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国有史,家有谱,人有传,族谱记录宗族的发展史、荣禄盛衰和礼仪廉耻,是华夏文明最为具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财富。其三,惩恶扬善,激励后进。族谱为宗人立规矩、树典范,记录先辈创业之艰难,守成之不易,鼓励宗人在家尽孝,为国尽忠,从善如流。 为达此崇高之目的,就要求编修人员有较高的素质。首先要忠于宗族,忠于史实。既不能好高恶下,冒认显贵作祖宗而编造世系和故事;又不能欺贫爱富,存富贵而舍贫贱。贵贱本无常,今日之贫贱者,安知他日不富贵;今世之富贵者,安知他世不贫贱。追根朔源,所有宗人,不分贫富贵贱均源于祖宗一人之身,应一视同仁。善恶如实记录,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其次要严谨核实,减少失误,避免乱宗。既要核对老谱,理清脉络、流源;又要对现世族人广泛调查,对继嗣、入赘、外迁、收养之宗人如实记录,以免误导后世。其三要公而忘私,勇于奉献。编修族谱事无巨细,千头万绪,繁琐复杂,非一人之力可为,需要宗人共同努力,自发组成编写委员会。编修人员需花费时间、付出精力和财力。要有舍小家顾大家,为宗族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村旧谱记载先辈迁徙于海州东海。寻根问祖,核对各迁徙地的老家谱,我宗郭氏为汾阳郡荣华堂,始迁祖郭兴公为明朝临淮郭氏。 临淮与临淮郭氏 临淮古称濠梁,现位于安徽省凤阳县东北的临淮镇,曾是元朝军事重镇濠州城的所在地。元朝末年,定远富侠郭子兴聚众起义,帅军首取濠州城。不久,走投无路的贫僧朱重八,在此参军入伍。义军首领郭子兴为其取名朱国瑞,嫁养女马氏为其妻。这支义军经十余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推翻元朝,建立了明朝,贫僧也变成了开国皇帝,即明太祖朱元璋。临淮作为大明王朝的龙兴之地,是许多开国功臣的家乡。临淮郭氏随着元灭明兴而崛起,有明一代,世代与同里乡亲皇室朱氏家族,勋臣中山王徐氏家族,东瓯王汤氏家族,黔宁王沐氏家族等功臣后人联姻。与明朝荣衰与共,相伴始终。涌现了大明开国功臣陕国公郭兴,骁骑卫指挥郭德成,营国公郭英,明太祖朱元璋贵妃郭宁莲,驸马督尉郭镇,明仁宗朱高炽贵妃郭端肃,继武定候总兵官郭玹,定襄伯总兵官郭登,翊国公太师郭勋等许多优秀儿女。男子精忠报国,郭氏除助洪武皇帝开国外,武定候郭玹历事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定襄伯郭登历事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五朝,翊国公郭勋历事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女儿贤达兴家,世代有皇妃、王妃,为明鲁王、滕王、梁王、卫王数个藩国的女始祖之家。 临淮郭氏在明朝也被称为濠梁郭氏,临濠郭氏,凤阳郭氏,族大人众,后裔多为军职,重点分布在全国的政治中心,军事斗争的前沿要地,和各个联姻王国的驻地。家谱既有显贵所修的主支族谱,也有平民所修的分支族谱。由于明代政权更迭,家族主导人物的支系变更,利益纠葛,各支多独自修谱,而且军旅人员的后世多以所在地为籍贯,世系难以考证和统系。现存临淮郭氏的各地家谱,互有相同与不同之处,有些内容自相矛盾。本文根据一些公开的正史资料和收集的家族资料,考证临淮郭氏的主体家谱编修过程,力争使再修家谱的祖先名讳更为确切。 资料的收集 2011年4月15日,南京晚报报道,在大报恩寺遗址附近,发现了陕国公郭兴的神道碑额。旋即由北京返回高密老家,查对旧家谱。家谱记载的一世祖名讳,正是明朝洪武初年的郭兴公。适时正赶上老家商议续修家谱,宗人均不清楚郭兴公为谁,近乎数典忘祖,便着手收集与家族相关的资料。三年多的时间,或节假日专程,或外出公差之余,赴各地查找和搜寻资料。走访过的主要地方有: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清部,北京五塔寺石刻艺术博物馆,南京朝天宫,南京1865产业园金陵兵工厂旧址,辽宁北镇庙,浙江宁波天一阁,台湾台北古宫博物院和国家图书馆,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美国国家档案馆,以及家族迁徙路途中的主要节点,如河南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山西汾阳、解州,陕西西安杜陵凤栖原、礼泉、凤翔虢镇、华县、潼关,甘肃兰州、陇西(巩昌),安徽蚌埠、凤阳、五河,江苏南京、苏州、常州、镇江、扬州、丹阳、连云港,山东日照、莒县、即墨、高密等地,查找家族人员的正史资料、老旧家谱和墓地资料。拜访过和承蒙惠赠家族资料的主要宗亲有:山西汾阳的郭世科会长,安徽五河郭亚先校长,郭宏先局长,山东莒县的郭鸿章董事长,江苏丹阳的郭诚书记,同谱宗亲连云港的郭忠吉、郭家山、郭安轩、郭家乐、郭家成,以及同支宗亲,祖籍高密康庄的郭明宝院长,高密蛮子官庄的郭同昌校长,郭传江院长,和文革护谱功臣,现年90岁高龄的郭才友老人等。 考证方法与主要参考资料 对比各地宗谱,祖先名讳各有相同与不同,受多种因素影响。首先是修谱的时代背景。纵观世界历史进程,国家兴亡、朝代更替、家族盛衰,周而复始,不可抗拒。一般新政权的建立都会摧毁原有政权,残酷破坏原有文化,烧族谱、毁祠堂是很普遍的行为。尤其外族入侵,亡国君臣与军民之家为求生存发展,常躲藏于偏远之地,隐名埋姓,为后世修谱造成困难。因而,每次朝代更替后,新修族谱大多难以与旧谱对接。其次,古代名讳多种多样,有乳名、学名、官名、雅字和别号,皇帝还要赐名,为避讳与避难还要改名,一人多名,迁出与迁入地家谱会记不同名讳,给后辈修谱带来困难。如明朝我族郭登公,字元登,别号介庵,一字康济,均为其名讳,有时文献还以封爵和追赠名号尊称,如郭定襄,郭忠武。海州汾阳荣华堂族谱创修人,在谱中记为八世郭文明公,又名郭惟贤公,郭振扬公,实为一人。荣华堂族谱,长支住京城世袭锦衣卫,至7世失联,7世名讳仅记乳名。其三,修谱人的学识修养和文化水准。文化水准不高者地理、历史知识有限,对同音字有多种写法,错记地名、人名和世代,在所难免。与之相比,文化水准高、见多识广者所修族谱的准确性更高。 有鉴于此,本次修谱按下列原则评估各种资料所记家族信息的确切程度:1)年代越早的旧家谱,越接近史实真相,新、旧族谱有别时,以旧谱为准。2)官方记录多为外人所撰,国史、官方文献记录与族谱不同者,以族谱为准。族谱无记者,以官方文献补充。3)修谱人员对本支记录的准确性,高于旁支记录。二者有别时以本支记录为准。4)坟茔、墓碑、墓志铭记录的准确性,高于文献记录,二者不同时以前者为准。5)修谱人对本支前后两代的记录,准确性高于隔代更多者的记录,以前者为准。因此,考证时尽量搜集家族人物的墓志铭,查找最原始的记载,比较其与正史和族谱内容的异同,参照各支族谱的首修序言,探讨编修的依据,始迁祖、世系及各地家谱间的关联人物名讳。两地家谱有共同的世系和名讳,且名讳所处年代相同,一谱后世无记,一谱后世续记,判定两谱关联。 三年多来,收集的资料众多,在此仅列出本文引用的主要资料。按初次撰写年代排序,每条内容包括著者,题目,初次撰写年代,出处,四项内容: 1,刘三吾,敕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巩昌侯追封陕国公谥宣武郭公神道碑铭,明洪武20年11月,坦斋刘先生文集 2,方孝孺,故驸马督尉郭公圹志,明建文元年4月,逊志斋集·卷二十二 碑表志 3,杨荣,营国威襄郭公神道碑,明宣德年间,杨文敏文集 4,罗亨信,镇朔将军总兵官武定侯郭公墓志铭,明正统12年9月,新中国出土墓志铭,北京卷 5,罗亨信,镇朔将军总兵官武定侯郭公墓志铭,明正统12年9月,罗亨信文集 6,罗亨信,郭母太夫人徐氏墓碑铭,明正统10年6月,罗亨信文集 7,郭登,郭氏族谱图引,明景泰3年7月,毓庆勋懿集 8,王直,郭氏家谱序,明景泰5年8月,毓庆勋懿集 9,许彬,郭氏族谱后序,明景泰5年8月,毓庆勋懿集 10,郭登,郭氏重修先茔记,明天顺元年10月,毓庆勋懿集 11,余子俊,定襄伯郭公纪行诗,明成化元年,西安碑林博物馆第6展馆 12,郭登,郭氏先茔碑,明成化5年10月,毓庆勋懿集 13,李寅,跋郭氏家书,明成化14年5月,毓庆勋懿集 14,郭良,郭氏家传序,明弘治17年冬,临淮郭氏宗谱三公堂藏版 15, 都穆,书郭氏家传后,明弘治17年冬,毓庆勋懿集 16,李东阳,明故武定侯郭公墓志铭,明正德2年,李东阳集,卷3 17, 郭勋,三家世典,明正德11年正月,国朝典故,卷43 18, 王均实,三家世典序,明正德11年正月,毓庆勋懿集 19, 费宏,毓庆勋懿集序,明正德11年正月,毓庆勋懿集 20, 王瓒,毓庆勋懿集序,明正德11年正月,毓庆勋懿集 21, 湛若水,毓庆勋懿集序,明正德11正月,毓庆勋懿集 22, 郭勋,毓庆勋懿集。明正德11年末,凤阳郭氏家刊 23, 高儒,百川书志卷六,卷十六,明嘉靖19年 24, 张文宪,明故左军都督府掌府事武定侯郭公墓志铭,明嘉靖39年6月,新中国出土墓志铭,北京卷 25,张文宪,明封武定侯夫人谭氏墓志铭,明嘉靖32年8月,新中国出土墓志铭,北京卷 26,郭宗皋,武职选簿,明隆庆4年六月,中国明朝档案汇总 27,张峰,裴天佑,隆庆海州志,明隆庆6年秋,天一阁馆藏明代地方志 28,谭希思,景皇帝卷24,7页,明万历乙未23年,《明大政纂要》 29,蒋一葵,《尧山堂外记》,卷83,明万历22年 30,沈德符,《勋戚郭勋冒功》,明万历34年,万历野获篇 31,郭四蛟,郭氏族谱首序,清康熙42年夏,郭氏汾阳荣华堂家乘,清光绪辛卯版 32,郭枢,郭氏族谱首序,清雍正元年,高密蛮子官庄郭氏家乘,民国24年版 33,郭世勋,郭氏族谱首序,清乾隆4年8月,临淮郭氏宗谱三公堂藏版,民国23年12月版 34,郭恩绶,郭氏族谱二序,1962年,高密郭家泊子家谱,1962年版 35,郭泽玉,郭宏先,郭亚先,武定堂郭氏宗谱,2008年版 考 证 结 果 临淮郭氏家谱按首修与续修时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明朝家谱,清朝后家谱,和文革后家谱。 明朝临淮郭氏家谱 临淮郭氏初修家谱的时间,不早于明洪武20年,不晚于宣德5年。洪武20年11月,翰林院大学士刘三吾遵照皇帝旨意,撰写了《陕国宣武郭公神道碑》,并且“谨按其世系、功勲、年爵、次第而铭之”,未提有家谱或家传可供参考。家族的世系名讳不详细,记为:曽祖考某,赠镇国上将军,佥大都督府事,护国,追封光山县子,妣某氏,从封光山县子夫人。祖考某,赠骠骑将军,都指挥使,追封汾阳伯,妣赵氏,从封汾阳伯夫人。考某,赠荣禄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柱国,追封巩昌侯,妣单氏,从封巩昌侯夫人。陕国公配汪氏,封巩昌侯夫人。子男四人,长景仪,卒于五阃。次振,次宗,次官僧,未记其女和孙辈名讳。碑文末尾记“子孫善保,奕世流芳”,表明洪武20年陕国公郭兴已有孙辈相传。在洪武元年晋封大都督府佥事的诰文中,皇帝称其为汾阳王后裔。此碑文追封祖父为汾阳伯,虽然递传世系不明,陕国公郭兴为汾阳郡王郭子仪的后裔,至少经过翰林院考证和皇家认定。曾祖追封光山县子爵,迁徙地应与光山县有关。 宣德年间,郭英公葬后20余年,尚未立神道碑。显孙武定侯郭玹,请求大学士杨荣撰写了《营国威襄郭公神道碑》。杨荣“閱其家傳,考定其大者次第之而系之銘”,表明此时已有家谱。但此版家谱已失传,只能参照碑文考证家族信息。此版家谱的主修人不明。宣德初年,武定侯郭玹公为皇家宗人府令,主修皇帝的家谱-玉蝶和修建凤阳皇陵。有理由推测郭玹公也修了自家家谱,家谱完工后在郭英公墓地立了神道碑。此版家谱始迁祖不明,根据碑文,世系已比洪武20年详细,为郭三公,配何氏;传郭聚公,配赵氏;再传郭山甫公,配单氏;下四子一女:长子早逝;二子郭兴,因军功封巩昌侯,卒封陕国公,諡宣武;三子某,福建都指挥使;四子郭英,因军功封武定侯,卒封营国公,諡威襄;一女,为太祖朱元璋的郭宁妃,生明鲁王朱檀支系和两位公主,崇宁公主与汝宁公主。郭英公十二子,名讳依次为鎮、銘、鏞、鑑、鑰、銓、錡、鈺、鈁、鑌、鋼、錀。显贵者官职分别为:鎮,駙馬都尉,尚永嘉公主;銘,遼王府典寶,追封武定侯;鏞,中軍都督府右都督;鑑,中都留守司副留守;鑰散騎舍人;錡,早卒;鈺,贈承德郎,尚宝司丞;鈁,旗手衛指揮使。九女,長適府軍衛指揮僉事藺瑜;次適濟寧衛指揮使弋某;次遼王妃;次適府軍衛指揮僉事趙斌;次郢王妃;次適金吾右衛指揮同知范聚;餘早卒。孙男二十有八:琮、玹、璧、瑭、瑾、珷、瑀、璒、璟、玘、瑋、珏、璡、璨、璝、琬、琰,餘尚幼。琮,府軍衛指揮僉事;玹,襲武定侯;瑾早卒,珷尚宝司丞;瑀,梁王府典宝;璒、璟、皆勋衛。孫女十六人,長仁宗昭皇帝貴妃;次適留守左衛指揮陳鑑;餘在室。曾孫男五人:聰,耽,餘尚幼。聰,散騎舍人。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士杨荣比照家传所撰写的碑文,陕国公记为郭兴,而非郭子兴。此时距郭兴公去世仅30余年,家谱记录的名讳应该确切。1998年4月,北京出土了继武定侯郭玹的墓志铭。铭文由罗亨信撰写,镇远侯顾兴祖,黔宁王沐英之子驸马督尉沐昕书写和篆书碑额。罗亨信生于洪武初年,为督察院右副都御史,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检察院副院长或监察部副部长。两位书篆人物均为明初贵族,与郭玹公的父辈同代,且郭玹公为郭英公的孙辈,家族前后三代的名讳与世系关系应该准确。因此,出土的碑文为以下史实提供了铁证:1,明初陕国公的家族名讳为郭兴,而非郭子兴。郭子兴的名讳与滁阳王同名,常理家族应避讳;2,郭镇为郭玹伯父,郭镇的出生日期应早于郭玹父亲郭铭。3,郭玹的世系婚配关系表明,明初开国功臣的子孙间互相联姻,且是一夫多妻;4,郭玹子辈名讳均以“耳”为偏旁部首,无以“目”为偏旁的字。今天东莞文人编集了《罗亨信集》,收录的郭玹公墓志铭,错记内容甚多,如记郭玹公三子为郭睛,而碑文为郭耳字旁加青;郭玹先娶威远伯方政之女弟(妹妹),而非今文的弟女(侄女);郭玹最后娶黔国公女,未记是沐晟女,表明考证原始文献是何等重要! 此版家谱以郭英公二子郭铭后人为本支,作为主支,名讳较详细。旁支的后人不祥,如未记二伯祖郭兴公的子孙,未记三伯祖的名讳与后人,未记伯父驸马督尉郭镇的后人,符合当时的政治背境和家族利益纠葛。在经历了洪武庚午年后的胡惟庸-蓝玉党案,建文壬午年的朱棣夺嫡之变后,临淮郭氏已离散各地,此三家可能已沦落为并不显贵的中下层军人或平民。期间郭英公女婿明辽王朱植,被迫迁离封地。由方孝孺撰写的《故驸马督尉郭公圹志》,罗亨信撰写的《郭母太夫人徐氏墓碑铭》等文献记载,郭英公长子郭镇卒于建文元年,郭镇公三子后世仅存1子。郭英公次子郭铭,建文壬午年因国事卒于四洲。郭英公本人与夫人马氏卒于永乐元年2月。郭登公父亲郭钰卒于永乐元年7月。不出数年,家族成年先祖的非正常死亡,反映了永乐皇帝与其侄子建文帝的争斗,给临淮郭氏带来巨大的灾难。后世家族传说的“叔携侄子逃亡”发生在永乐2年,继武定侯郭良编辑的《郭氏家书》中,驸马督尉郭镇公之子郭珍以打柴为生。 第二次主修临淮郭氏家谱,在明朝景泰3年到5年间。主修人为定襄伯郭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泰和人王直写前序,太常寺卿、东鲁人许彬写后序。族谱共四卷。世系一世始迁祖记为宋朝郭某,为临淮故大家,仆童即数百人。二世至四世得其名者分别追封为陕国公和营国公,名讳依次为二世一三府君,夫人何氏;一三公早列儒绅,有志当世。遭宋事日非,遂洁身高蹈,理穷性命论,人称博雅君子。三世三六府君,夫人赵氏;郭三六公仪观雄伟,德音充容,义必力行,言无妄发。以文献故家,不忍屈身异代,教子诗书,不习商贾。四世为六五府君,夫人单氏;郭六五公孝悌出于天性,义理本乎生。知气象如春,见者心醉,捐资捐廪,周人之急,排难解纷,拯人之危。其尤异者,识朱元璋于寒微,纳女作嫔,遣子入侍。五世即郭长君,郭兴公,郭德成公,郭英公,郭宁妃。自一世至景泰年间共九世,收集家族名讳共九十余人。 谱序中的修谱原则为“定其可知,而不妄援于已远;祥其所致而不轻遗于已疏。”力求达到“质而不诬,祥而有序”。族谱记载为躲避元末战乱,原有家谱埋入地下,被淮水浸泡,化为泥沙,宋朝以前世系不可追考。自始祖至郭长君的传记,均为郭登公父辈郭景南撰写,一词不敢増损,惧失其真,生卒岁日多不祥细。自郭兴公以下的传记,为郭登公根据家传的记功家书撰写,为强调立德、立功、立言,传记先书德行,后书事迹与功勋。此族谱打破女儿不入家谱的常规,对家族的女性后裔祥而书之。族谱列有当时家族已知的所有名讳,全面兼顾本支和旁支,世系到郭登公的孙辈,即郭兴公与郭英公下四世。修谱时郭登公的数位长辈尚切在世,其前后2代人的名讳信息,应该确切。 由于旧谱已失,宋朝以前世系无考,景泰年间修谱时对家族与汾阳王郭子仪公的关系,极为审慎,未敢妄援,惟恐重蹈郭崇韬拜郭子仪墓的覆辙,为宗人耻笑。天顺2年郭登公被谛甘肃守边,途径陕西华县的汾阳王庙,目睹了郭子仪公的遗容和碑文,确认与子仪公为同宗,即行跪拜大礼。成化元年郭登公返回北京,也许是研究了陕西与甘肃收集的旧家谱资料,成化5年在《郭氏先莹碑》中,明确记录了郭兴公与郭英公为汾阳王郭子仪后裔,“有令兄弟,帮国之祯。裔厥汾阳,于汾阳有声。” 令人费解的是,在郭氏族谱图引中,郭登公宣称继承父亲四十年前的遗愿,依据其父生前收集的家族资料,参照残缺不全的老家谱,走访老家戚里老人,独自修谱。似乎10余年前郭玹公刚修不久的郭氏家传不存在。世系中祖先的名讳,也与《营国威襄郭公神道碑》中的名讳不同。宣德三年,郭登姐郭瑷入选宣德皇帝妃,一家人随母亲进北京,住朝阳门内思诚里,与郭玹公的官邸邻近。兄郭武为尚宝寺丞,郭登为勋卫,与武定侯郭玹同朝为官十余年,如果为同一祖父,同一支系,再次独自修谱,采用不同的世系名讳,不合常理。一个可能的解释是,郭登公与郭玹公支系不同,不认同其所修家传。明万历年间《明大政篡要》和《尧山堂外纪》记载,郭登公真实身份为巩昌侯郭兴孙。其所修家谱,或许以郭兴公后人为本支和主线。谱中载有与郭兴公相关的许多原始资料,如皇家书信,封官和封爵诰文与铁卷等。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与郭兴公的书信,称其为舅子“兴"都督,而非”郭子兴“。后者是朱元璋恩公与岳父滁阳王的名讳,理应避讳。景泰七年,郭登公将其母高夫人的棺椁,由北京西山模式口,迁葬于南京聚宝山,与其父同穴厚葬。天顺元年十月,花费重金重新修了南京聚宝山郭氏家族墓地,撰写了《郭氏重修先茔记》。该文记载郭登公将享堂建于左侧的郭兴公祠前,而非右侧的郭英公祠前。宣武公传记与成化五年十月,郭登公撰写的《郭氏先茔碑》,明确记载了大明建国前鄱阳湖大战,郭兴公射死陈友谅的盖世功勋,而非《营国威襄公神道碑》中提示的郭英公之功。这些事实看似郭登公更像郭兴公的后人,可惜原谱内容已被后世别支续修的族谱取代,难以考证。 第三次主修临淮郭氏家谱,为明朝弘治十七年。由嗣武定侯郭良独自续修,名义上以郭登公所修族谱为基础,增修其本支后人,共五卷,正式以《郭氏家传》出版。郭良公写序,工部主事进士吴郡(苏州)都穆撰写后序。 弘治17年版的《郭氏家传》,是目前尚可能存世的最早的临淮郭氏家谱。自宣德末年至弘治15年,临淮郭氏经历了长达50余年的家族纷争,争袭武定侯爵位,家族成员由此分为南北两派。最终南派郭良公如愿以偿。嗣侯不久,郭良公即以家族嗣元孙的身份,重修了弘治版的《郭氏家传》。此版家传,彻底放弃了修家谱为“尊祖、敬宗、和睦宗族”的原则,不仅更改了家族许多祖先的名讳和史实,而且以个人好恶,大规模削谱,入谱成员由景泰年间的90余名削为38名,而当时家族成员已有数百名之多。传记中郭登公的世系混乱,时为郭兴公侄孙,时为郭英公侄,郭英公孙,时为郭振公孙,使郭登公的真实身世,从此成为谜团。为确保其本支后人能世袭祖爵,突出郭良公为家族嗣元孙的老大地位,伯高祖郭兴公的四子被合为一人记录,且仅存幼子,所书内容多处与史实不符。书末所附的世系图,目的是为明确一宗的长幼次序,应对朝廷吏部的查验,功利性极强,真假难辨。此版家传出版后不数年郭良公即辞世,其墓志铭由大学士太子太师李东阳撰写。李东阳为当时朝廷主管组织和人事的吏部尚书,在郭登公主管军队的成化朝,即在内阁工作,且为郭登公好友岳正的女婿,数次到访南京聚宝山和大报恩寺,应了解郭登公的真实家世。李东阳撰写的郭良公墓志铭铭词“郭有封国,在高皇际,一门两侯(巩昌与武定)。侯者再继,仲(武定)继以恩,伯(巩昌)继以功。三纪之后,归于大宗......”昭示定襄伯郭登以功勋继承了巩昌侯郭兴公的爵位,为郭兴公之后人,而非此版家传记载的郭英公后人。 第四次主修临淮郭氏家谱,为明朝正德十一年。主修人为继武定侯郭勋。此时,郭勋公住广西梧州,为总兵官,负责两广军队防务。家谱为其召集幕僚五羊(今广州)徐志文、梁天锡,夏邑梅俊等文人所修。始迁祖名讳更改为郭叁公。郭兴、郭英公四兄弟改为四世。世系采用了《营国威襄郭公神道碑》的记录,即一世为郭三公,配何氏;二世郭聚公,配赵氏;三世郭山甫公,配单氏;四世长子为郭某,早逝;次子郭子兴,陕国公;三子郭子成,福建都指挥使;四子郭英,营国公。此谱以郭英公长子郭镇后人为本支和主支,始迁祖与世系均有别于郭登公所修的族谱。为突出其本支,对许多原始文献做了更改,例如,1,更改了杨荣撰写的《营国威襄郭公神道碑铭》的许多内容,夸大了一些数字,增加了郭英公28孙和众多曾孙的名讳,包括了其本支曾祖郭珍,祖郭昌;郭璒改为郭登等。更改内容,文末托名定襄伯郭登于正统十年所为,而其时距郭登封伯爵尚有5-6年时间。2,更改了方孝孺撰写的《驸马督尉郭公圹志》,记郭镇公有四子,三子早亡,郭珍为四子。在郭镇墓表中将镇公去世时间,由建文元年改为四年之后的永乐元年。3,陕国公郭兴名讳记为郭子兴,生于元朝至顺辛未七月十九日,卒于明朝洪武甲子十有一月十日,其四子名讳仅记字,未记名,与官方名讳不同,并且生有一女。4,郭德成名讳改为郭子成。5,淡化了郭英公二子郭铭支系的内容等。更改内容由撰修国史的文人湛若水等,写入了正史。 值得注意的是,在郭勋公编辑的《毓庆勋懿集》中,郭英公十二子的名讳有两个版本。《武定侯郭英公神道碑》文记为:郭英公十二子,名讳依次为鎮、銘、鏞、鑑、鑰、銓、錡、鈺、鈁、鑌、鋼、錀。第七子为郭锜。而在郭英公夫人之一刘妙祥的墓志铭中,记为鎮、銘、鏞、鑑、鑰、銓、鐸、鈺、鈁、鑌、鋼、錀。第七子为郭鐸。郭鐸和郭鑑正是后世高密郭氏族谱各村分支谱中都相同的祖先,为郭兴公后人。加之此书只记郭兴公四子的字,未记名,郭英公12子的名讳中,有可能隐藏着匿亡的郭兴公三子名讳。在当时作为武定侯家人的特殊身份,受皇明祖训的保护,可以躲避胡惟庸-蓝玉党案的迫害。 在嘉靖年间,郭勋公组织文人编写了歌颂开国皇帝朱元璋和开国功臣郭英等人物的通俗小说《太和传》,后内容被改变成今天的《大明英烈传》。将元末明初临淮郭氏四兄弟之功,长兄首先率众举义,攻取淮南各地;二兄攻战南京台城、浙西、浙南,统领鹰扬卫亲军,三兄统领骁骑卫亲军,战鄱阳、战武昌、战高邮、战淮安、战湖州、战平江等功勋,归为郭英公一人之身,埋没了许多重要的家族史实和信息。郭勋公默许文人更改史实和编造故事的做法,深受后世诟病。明万历年间,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篇》中,指责“郭勋冒功”。郭勋公主修的族谱,真实性也受到质疑。如驸马督尉郭镇公,卒于建文元年,去世后方孝孺撰写的圹志,记只有3子,而家谱增加为4子,郭镇公去世的时间,也延后了四年,严重失实。族谱本支的内容尚且如此随意,旁支的内容,可信性更低。遗憾的是,此家谱成了明朝的最终版主修族谱,且公开出版。 明朝自弘治年始,各地反民,风起云涌。皇家不得不重新起用已沦为平民的开国功臣后代。嘉靖前20年,郭勋公总管军队,总督营建,重修历朝皇帝宝训和实录,进封太师和翊国公。临淮郭氏也得到空前发展,许多后人在军、政、商界担任要职。宗人许多被编入兵部档案《武职选簿》,享受世袭军职的俸禄和优给。嘉靖20年郭勋冤案后,临淮郭氏的地位一落千丈。张文宪编写的《武定侯夫人谭氏墓志铭》,和《左军都督府管府事武定侯郭(守乾)公墓志铭》,真实记录了家族的艰难处境。明万历至明崇祯末年,再无主支修谱,各地族人各修本支分谱,难以找到家族的总体信息。所幸的是明朝末年的兵部档案《武职选簿》,记录了嘉靖到崇祯末年世袭军职的中、下层军官的名讳、世系和功绩。在《武职选簿》中,嘉靖前朝的世系名讳,由同样的笔迹所填写,为统一编排,容易造假。嘉靖后则由不同的笔迹填写,可信度高。郭兴公、郭英公的名讳反复多次出现在不同的世系中,加上郭二、郭三、郭四、郭成等,出现率过高,很像经过有意编排,以掩人耳目。尽管在隆庆初年,兵部清理了《武职选簿》中的许多假冒军职人员,但与郭兴公、郭英公相关的许多名讳得以保留,可供后世查对。 清朝以后的临淮郭氏家谱 清朝满族入主中华,许多汉人的祠堂和族谱在战乱中被毁,长江以北地区最为严重,死忠大明王朝的功勋家族尤甚。后随着社会的逐步安定和家园重建,许多家族又重修了族谱,重建了祠堂。在顺治至康熙、雍正朝,由于政治环境残酷,修家谱常隐秘进行,缺乏必要的参照资料,明朝的勋戚家族还需隐藏身世,重新创修的家谱准确性低。与明朝家谱的对接,多有断代现象。康熙朝后期,尤其是乾隆朝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重修族谱已可公开查阅资料,各地相互交流,准确性增高。 清朝临淮郭氏家谱,无勋贵主修的主支谱。各地宗亲各自为政,创修或续修各自本支的分谱,命名本支的堂号。较有代表性的族谱有三公堂族谱,荣华堂族谱,和武定堂族谱。 临淮郭氏三公堂族谱 临淮郭氏三公堂族谱,首修于清朝乾隆壬申年八月。主修人为郭世勋,字圣功。嘉庆三年,道光甲午年,光绪七年,民国23年4次续修,现存民国版12册。此谱初修时的依据为康熙年间郭序公(字觐扬,号鹭州)与其长子郭正宜公手抄的弘治版《郭氏家传》,雍正年间其次子郭正域公参照其安侯叔家的刻本《郭氏家传》进行了校对。弘治后的家族信息则摘自明朝正德十一年的文献《毓庆勋懿集》。此文献为武定侯郭勋编辑,凤阳郭氏家刊出版。修谱格式参照《郭氏家传》,将明嘉靖年间始迁江苏丹阳的郭凤公(字羽仪),与郭英公三子郭镛公对接,由郭泉(字沦园)详细考证和订增。考证的世系为郭英生郭镛,郭镛生郭瑄,郭瑄生郭胜,郭胜生郭凤。后世族人信息由郭聚奎(字辉五,号玉峰)与郭鲁珍收集整理。此谱保留了明朝弘治版《郭氏家传》31位先祖的传记与《毓庆勋懿集》的主要资料,对后世修谱,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此谱始迁祖一世列为郭三公,生六子;二世郭聚公,生五子;三世郭山甫公,生四子。四世列四人:郭长君,为淮南总制,无嗣;郭子兴,陕国公,生四子;郭德成,历任骁骑卫亲军指挥使,福建都指挥使,生一子;郭英,营国公,生十二子。五世17人,郭子兴4子,依次为郭景仪,郭景振,郭景扬,郭景抃,名讳只有字,无名。郭德成1子,郭敬,只有名无字。郭英公12子,名讳依次为郭鎮,字彦鼎;郭銘;郭鏞,字彦声;郭鑑;郭鑰;郭銓,字伦举;郭錡;郭鈺,字景南;郭鈁,字景宣;郭鑌,字彦华;郭鋼;郭錀。六世41人,名字均以王字为偏旁部首。值得注意的是此谱记载郭子兴第四子郭景抃,因年幼时家族变故,由叔父郭英公抚养成人,其子郭瓒过继给郭英公第十一子郭钢为嗣。郭登公的姐姐为宣德皇帝国嫔,夭諡贞哀。 三公堂族谱载有郭子兴,郭德成,郭英三公的老年神像图,以及丹阳始迁祖郭凤公与夫人彭儒人神像图。载有家族丹阳祠堂的地基图,无家族墓地图。 此谱本支和主支为郭英公三子郭鏞公的后人,世系记录详细,递传至民国。郭鏞公字彦声,列为5世,为中军都督府都督,生于洪武戊戌,卒于宣德戊申,年51岁,葬金陵牛首山。配汤氏,子五,璧,瑄,瑀,琬,琰。6世郭瑄,未记配氏,生卒,葬地不详,子一,郭胜。7世郭胜,生永乐壬寅,卒成化戊子,年47岁,配袁氏,生1子,郭凤;八世郭凤,为丹阳祖,归葬南京。郭凤公四子,名讳为郭元、郭示、郭丕、郭武,丹阳与江苏阜宁为郭丕公后人。其后数世的标准字辈为大、应、民,如郭大就公生郭应鸾(字瑞伯),后者生郭卫民(字九屏)、郭常民,同辈还有郭宜民(字尔仁)、郭仁民等。乾隆年间的16世孙郭世勋为家谱写首序。自明初郭英公算起,郭世勋为13世,符合家谱递传规律。其他支系除有正史记载的郭镇一支,则记录不详:郭铭支记录至郭英公后4世,郭钰公记录至5世,郭钫公记录至5世,与正史文献一致;其他支系只记录至郭英公下3世。 此谱主要的局限性为旁支内容准确性不高。如郭子兴前三子均记为早亡无嗣,二子郭景振于洪武丁卯(20年)死于国事,显然不符合郭景振公洪武22年才受封继巩昌侯的史实,也不符合洪武20年底的陕国公神道碑文 “子孙善保,亦世流芳”。在生卒考中,郭英公长子郭镇生于洪武壬子(5年),晚于次子郭铭(洪武已酉,2年),自相矛盾。郭英公于洪武戊午(11年),到己未(12年),一年内共生郭鏞,郭鑑,郭鑰,郭銓,郭錡,郭鈺,六子,不合常理,可能隐藏着郭兴公的子辈名讳。另外,胶州灵山卫兵防志记载,郭瑄公在灵山卫任军职。明朝末年的兵部档案《武职选簿》中,多次出现郭胜公与郭凤公的名讳,世系与郭兴公的名讳相连,家谱对接的准确性也值得商榷。 汾阳荣华堂族谱 按初修家乘的序言,清初顺治年间有草谱底稿,成书于康熙42年。咸丰8年、光绪辛卯、民国十三年,四修,现存最早版本为光绪辛卯版本,共5册。首修人为郭振扬,字文明,继承人为郭四蛟,字麟生。始迁祖为明朝洪武初年的将军郭兴。郭兴公前辈的世系不详,传说为汾阳郡王郭子仪后裔,族谱中虽抄录了汾阳王长子43世的家谱,但无法对接。因此将郭兴公列为一世祖,籍贯记为山西潞州汾阳。首修人郭振扬为郭兴公后八世,继承人为九世,康熙42年成谱时已传10余世,符合家谱的递传规律。 此谱始迁祖的身份含糊隐晦,配氏与生卒年不详。郭兴公只记为明朝建国前的将军,为徐国公麾下,曾被赐爵封疆,大明建国后,后人安府海州东海,属军籍,后辈郭玘公赴南京告御状,得以豁免军籍,编入海州三里五甲,始为民籍。明初的徐国公只有魏国公徐达。徐达麾下的将军,也许有多个郭兴,但被赐爵封疆,后世被夺爵的人物,唯有陕国公郭兴。明末兵部档案《武职选簿》记载,郭兴公后人在安东卫任军职。明朝初年,现涟水为安东县,日照岚山为安东卫住地,海州东海设有防御千户所。 此谱记郭兴公两支后人。长支作旁支记,住京城,世袭锦衣卫军职,记录至7世失联,按家谱递传年代估算,约在明朝的嘉靖年间。长支五世祖仅记郭清与郭智二公,7世失联,仅记乳名。次支为本家谱的主支,主要分布于江苏东北部沿海一带。此谱4世祖为后世各地分支谱记录均相同的祖先,名讳有:郭瑛、郭玘、郭璟、郭瑀(住河南)、郭琏、郭瑄、郭琇、郭(王荣)。这些名讳除郭(王荣)外,均见于临淮郭氏三公堂族谱,且郭瑀均记为住河南,三公堂族谱刚好未记录这些名讳的后世信息,两谱关联,可以对接。所不同的是,在三公堂族谱中这些名讳列为6世,为郭英公而非郭兴公后人。郭瑄与丹阳始祖郭凤的祖辈名讳相同,三公堂族谱中郭瑄的信息刚好欠详细。 清光绪版汾阳荣华堂家乘,有郭子仪、郭兴、郭玘、郭祯等多位祖先的版刻图像,其中郭兴公为古时的戎装像。刊有迁海始祖郭兴公的墓园图,其山川风水,类似于清末民初南京聚宝们外,大报恩寺东侧的山川风貌,2011年4月,在此处发现了陕国公郭兴的神道碑额。海州迁海始祖郭兴公墓园图中,仅绘有6座坟茔,归属无记。按排列方式和顺序推测,可能为始迁海州的孙辈立的郭兴父辈、郭兴公、郭兴公四子的衣冠冢。 高密蛮子官庄的郭氏家乘,始迁祖同样为郭兴公,祖先来自海州东海,也记郭兴公2支后人,应与汾阳荣华堂同谱,但因清朝初年两地独自修谱,记载有诸多不同。此家乘首修于清朝雍正元年,首修人为郭兴公后13世郭枢公。明崇祯17年祠堂与家谱被烧毁时,10世郭瀚如公凭超强的记忆力,默记了祠堂影谱中的尽可能多的先辈名讳,为首次修谱的基础和依据。后于清咸丰8年,同治4年,民国24年,1962年4次续修。现存最老版本为民国24年版。 按首修者郭枢公的谱序,蛮子官庄始祖为五世郭智公,与海州谱中失联的郭兴公长支五世祖郭智相同,两谱可以对接,但两谱郭智公前后的世系名讳不同。蛮子官庄立村时间为明朝嘉靖年间,与海州谱中京城长支7世失联,临淮郭氏发生郭勋冤案,族人逃亡的时间同步。郭智公在《隆庆海州志》中记为嘉靖皇帝伯父弘治年间的贡士,蛮子官庄家谱记为邑庠生,墓在官庄东,为始立坟莹。此谱抄录的明朝祖先名讳达数百之多,为祠堂影谱先祖名讳的追忆,包括了郭兴公,郭登公,郭嵩公,以及临淮郭氏三公堂族谱中的丹阳始祖郭凤公等。包括了荣华堂族谱所列的失联长支的全部名讳,明末兵部档案《武职选簿》中与郭兴、郭二相关的大部分郭姓名讳,胶州灵山卫兵防志中的修城者指挥郭崇,建庙佥事郭瑄,安东卫志中的前所副千户郭堂,以及明嘉靖年间郭勋冤案文献《奏进武定侯案状》记载的许多郭姓涉案者的名讳。 浙江宁波天一阁保存的明朝原始文献《奏进郭勋案状》记载,郭勋冤案涉及公侯、驸马、后军都督府与边卫都指挥、锦衣卫将校、镇府司将校、散捕军官等数百人被捕下狱,40余人冤死狱中,包括66岁的郭勋公及其五弟郭劝公。案状中列名的郭氏族人有:郭勋、郭勚、郭勑、郭劝、郭宪、郭守仁、郭保、郭增、郭江、郭浩、郭慎、郭镇、郭英。其中郭勚、郭勑、郭守仁、郭保、郭镇入狱充军,郭宪被发配极边,郭增、郭江逃亡,郭慎、郭英未明。蛮子官庄老影谱名讳中列有郭守仁、郭保、郭增、郭江、郭浩,多个名讳与《奏进郭勋案状》记录相同。这些相同的名讳支持我族嘉靖年间受郭勋冤案牵连,逃难至高密。夏庄镇志记载了村北原为程家庄,有皇宫来的程太监。高密村庄大全记载,阎家庄居民姓严,为嘉靖年间京城逃难来的严嵩叔父严玉后人。我村立村九世祖郭臻、郭瑶、郭琦公的祖父正是郭守节公,在官庄老影中与郭守仁同列七世。蛮子官庄周围同谱的郭姓村庄,记录的迁徙路径不同,大多为先辈永乐2年由江苏泰州迁海州,嘉靖年间迁高密,先居县城,后迁大吕,再迁张鲁寺,最后定居蛮子官庄,由蛮子官庄外迁至周边村庄。由城市到偏远乡村的迁徙过程,符合逃难的特征。 此谱最为宝贵的是尽可能多的保存了明朝先祖们的名讳,最大的不足为13世以上的世系关系错乱,支系不分。虽自13世首修族谱时就记为失序,后世续修记为昭昭不爽,多次考证,至今无法理清。 一世祖郭兴公,三世祖郭鐸和郭鑑两公,为蛮子官庄及周边村庄郭姓支谱记载相同的祖先名讳。自郭鐸和郭鑑分为东、西两支。但第二世祖各村支谱记录的名讳相加,多于2人。与谱分两支不符,如郭大习,郭大友、郭大学、郭大传、郭大公等,也与明初郭氏名讳多为两字的习惯不同。至于世系如何错乱,多次续修族谱均做探讨无果,只能猜测,或是默记影谱名讳时出错,或是后世编排时出错,误将10世的祖父8世祖,当作了2世祖。郭家泊子村家谱首序,郭铎至6世有影无墓,墓与影异,表明6世以上未葬高密,未来高密居住。而兴祖有墓,当为始祖的衣冠冢。二世大字辈反而有墓,非始祖,立衣冠冢的可能性小,如在高密生活过,当排在六世后。1962年重修的支谱,主修人郭恩绶公在谱序中记载,泊子为明末9世祖郭瑧、郭瑶、郭琦三兄弟,由郭家南直村迁来立村,7世祖为郭守节公,中间缺8世祖名讳,因此重新调整了排序,与上述推测误记了8世名讳相吻合。明朝的大字辈,可能与郭勋公后辈字辈一致,勋公(六世)三子为郭守谦、郭守元、郭守亨(七世),其后8世为郭大成、郭大训、郭大评,而三公堂同时代名讳为郭大就等。 汾阳武定堂族谱 本文考证的重点是与郭兴公有关的家谱编修过程。虽留意收集清朝以后郭英公和郭德成公支系的老家谱,但无收获。安徽五河新修的武定堂郭氏宗谱,以郭英公后人为主支,反应了临淮老家郭氏后人的发展情况。据传有清末郭宝昌公撰修,民国郭景恒,又名郭荣甲公续修的老谱,至今搜无所获。 文革后族谱 在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和破四旧运动中,许多珍贵的老家谱被烧毁。为后世续修家谱带来极大的困难。好在郭氏子孙有许多有识之士,不惧艰难,秘密珍藏老家谱,使郭兴公的后世修谱有据可依。功劳最大者当数丹阳郭诚书记的父亲,现年88岁的郭明亮老人,完整保存了12册民国版临淮三公堂族谱,高密蛮子官庄90岁的郭才友老人,完整保存了文革前的祠堂老影谱和周边各郭姓村庄的支谱,我村郭象清与郭象亮,各保存了一本文革前的本村家谱。 安徽五河2008年新修的武定堂郭氏宗谱,共三册,设计精巧,装饰精美,体现了修谱者的细心和良苦用心。世系自黄帝开列,始迁祖为郭山甫公,以郭英公后人为主支和本支。宗谱中载有许多郭氏名人的画像,郭兴公的一幅画像,郭英公的三幅画像,考证了郭英公祖先的墓地位置,但未考证郭英公墓地位置。郭英公十二子名讳和顺序有新版本,记为镇、铭、镛、鉴、钥、铨、某、某、钰、钫、鑌、钢,明显与三公堂族谱不一致。且与后世对接断层,内容不详。五河郭府记为洪武五年为武定候郭英所建,明显与郭英公洪武十七年才晋封武定侯的史实不符。明朝家谱记载,郭府为洪武二十一年皇帝应郭英公奏本,为由山东兖州护卫迁回的郭兴公夫人和后人所建。南京聚宝山家族墓地左为郭府兴公坟,右为武定侯英公坟。南京郭氏府邸的变迁,郭兴公主导家族事务时,大明建国前居现市立一院附近的郭家巷,建国后居现朝天宫东侧的郭府;洪武十七年郭英公封侯后,武定侯府邸在明皇城西北的竹桥西侧,紧邻汉王府。相信随着更多家族原始资料的面世,新修族谱将更为准确可靠。 结论 总之,考证族谱,临淮郭氏为汾阳王郭子仪后裔,是中华郭氏大家庭中最为优秀的分支之一。明朝族谱首修于宣德年间,后世由于主修者的本支变化,记录的族人始迁祖与世系不同,主支与分支族人名讳祥、略有别。明朝初年,陕国公的家族名讳为郭兴,四子名讳家谱与官文不同,长子早逝,次子与三子匿亡,四子由叔父郭英公抚养成人,后人住临淮老家。营国公郭英十二字名讳有多个版本,1年内出生六子,子与36名孙辈中或有郭兴公匿亡的后人名讳,以武定侯家人身份,受皇明祖训的保护。明朝最后一版主修族谱,更改了许多史实,定襄伯郭登或为郭兴公后人。建文元年至永乐元年郭氏一族的多位成年祖先非正常死亡,永乐与建文皇帝的争斗,给临淮郭氏带来巨大灾难。明末兵部档案《武职选簿》,保存了临淮郭氏的部分名讳信息,但世系、功勋、籍贯经过了人为编排。清朝已无主修族谱,各分支重修族谱,多重立始迁祖,重设堂号,世系、名讳虽与明朝族谱有关联,但也明显有别。高密郭氏多为海州汾阳荣华堂失联长支的后人,明朝嘉靖年间逃难至高密,旧家谱可能误记了二世和八世的名讳。家族先辈们男祖多深明大义,忠君爱国,大者文武双全,治国平天下,为国之重臣;小者也耕读史书,仗义轻财,勤俭持家。女祖多娶自同里乡亲的文武功臣后人,忠孝节义,辛苦操劳,鞠育子孙。郭氏女儿多知书达理,贤良智慧,巾帼不让须眉,大者为人主贵妃,内助明主;小者为贤妻良母,光大其家。 诗曰“贻厥孙谋,以燕翼子”,又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值此新修族谱之际,考证临淮郭氏的渊源,以期我族后人熟知祖宗创业之艰苦,守业之不易,尊祖敬宗,积极向善。愿祖先永佑子孙,继承优良传统,人丁兴旺,家国繁荣昌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