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谱序言范文欣赏㈡

 清心淡泊 2016-01-07
黄冈林氏家谱序言(清朝名臣林则徐撰写)

1837年出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撰写黄冈林家谱序言,《闽楚同源序》:“吾族殷少师比干之后裔也.蒙周赐姓,承天发祥,其后孝子慈孙,代不乏人.总由相继积德以结天心,故历久而弥光.是以我祖披公,由唐进士肇基,莆田九子,咸为刺史.确守前勋,兰桂丛发,散处遐方,迄今数千余载,蕃衍几遍天下.余初历楚藩司,阅楚省郡诸志,早知守亲发迹之黄者,大有人焉.思通悃愫,以扣来由,旋因入观未果,兹幸复膺圣命,节驻楚邦,公退之暇,适逢守亲执谱来署.余遍阅守图,深悉公等本循州刺史蕴公之后,与余上共披公,虽关山阅离,未列雁行,而要知邓林之竹发千寻,总有一本;黄河之水泻千里,究出一源.千支万派,自我鼻祖视之,未尝不犹然一家人也.窃愿与我同源之人,奋志诗书,效法圣贤,其无负仁人孝子之后也可.

道光丁酉年,兵部尚书,湖广总督,披公后嗣孙少穆则徐谨撰。

卫氏家谱序言

自清道光一十九年迄今,凡一百七十载。我卫氏族人承先辈基业,继先贤懿德,披荆斩棘,耕读不辍,虽历经战乱,、时局动荡,仍子孙繁衍,人丁日隆。聚而成村者,盖菜园乡卫庄、卫家寨、周家沟、宫前乡宝疙瘩,计余口;迁徙各地之卫氏余脉亦难以计数。期间,列强欺凌,民生凋敝;民国战乱,生灵涂炭;十年浩劫,生计日蹙。族人亦如国人,虽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终日劳碌,然殷实之家中落,贫弱之子饥馑,以窑洞为居,时有断炊之虞,焉有余暇修续家乘哉! 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吐故纳新,雨露播撒,盎然生机;自新世纪惠农政策惠及黎庶,泽被百姓,翻天覆地,百业勃兴。族众遍享福祉,奔小康,求大同,以平房、楼房为居,用电视、电脑休闲。先人有知,亦当载歌载舞、载欣载奔于仙宫,与我等生民同歌盛世乎!然谱牒累世未修,世代递迁,光阴荏苒,沧海桑田,先辈之业绩行将泯灭,每每念及先贤遗子孙以宗祊为己任之教诲,族之贤达深以为忧。族人卫庄退休干部全业、现职干部保朝、耆老占国、卫家寨耆老增德、退休教师德寿、族之明达凤祥、宝疙瘩退休干部卫华等志趣高洁,意气恢宏,诚恐懿德之不立,惟忧风流之将湮,毅然于公元二零零七年六月倡议修续族谱,而嘱余作序。

公等遂废耕罢商,不辞劳苦,不计廪资,赴卢氏、奔洛宁,遍访族之耆老;其余族众亦饮水思源,追念先祖,馈赠钱财,以作墨资。历时一载有余,卫庄、卫家寨、周家沟、宝疙瘩四村族谱修续成集,并附各村简介。至于远适它乡,年代久远,杳无音讯,无从稽考者,亦不乏其人,终致谱集月缺,我族人无不扼腕叹惜。 晚辈生性愚钝,识见浅陋,岂敢与族之先贤比邻,惟知以宗祊是务,勉为其难,岂有它顾也哉!勖我后世子孙,当秉祖宗之遗训,亲宗祊、睦邻里、敬执事、兴家邦!

广西韦氏家谱序言

    树有根,水有源。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所以纪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盖祖宗以一人之身,散而传之千百人之身;且四方错落,有见面莫相识,尊卑莫能辨者;虽一本之亲,几何不秦越视之,世序之淆乱散涣极矣。家谱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大宗小宗列其序,昭穆世次绘为图。由本支百世,上而溯之,同出一源,此涣而受之以萃之义也。
 
   稽吾族自始祖元哲,相传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儿子送往南粤躲避,韩信的儿子为了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系出江西省临安府猪市坝,洪武1368年,朱元璋在位时,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发动了调南征北逾诏,韦氏始祖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子女逃到贵州、广西两省安家立业。

    厥後皆耕读为业。五传至烈祖韦天贡,天祖韦有道。家日益饶,复迁翰堂,遂卜居焉。是时土寇窃发,蹂躏乡里,追源溯流,欲创修家谱,志焉未逮。

    迄今又数十余年,生齿日繁,支派愈盛。族愈远而支愈分,更再踵而不修,则一脉之贻如同陌路,无以动其水源木本之思,又何以笃其睦族敦伦之谊。爰是悉心采访,详加纂辑,务令昭穆不紊,世次井然。凡祖宗之行述、事迹、名号、爵秩与历代墓所、祭产及生忌年月之可以考查者,悉行纂录,寿诸枣梨,传为家乘。

    由今日逆而溯之,原其本出自一人。自始祖顺而推之,溯其流一十三世。所以联属族人,使览斯新谱者,父兄宗族俨在庭帏,长幼尊卑秩然不紊。俾咸之一本之谊,共敦九族之亲,而尊祖敬宗,敦伦收族之心有不感发而兴起者乎。

    天地生物人为贵。曷贵乎尔?以其具天秩之彝伦,有以笃水源木本之念,凛凛然统族属而不昧厥初也。

    夫祖宗往矣,而若子若孙若曾元以下,非一脉之留贻乎?故尊祖者不可不敬宗,敬宗者不可不收族。诚哉老泉之言曰:情见乎亲,亲尽则情尽如途人也。吾所相视如途人者,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分而至于途人者,势也。势无如之何也,幸未至于途人也。使之无至于忽忘焉,可也。噫!人各有心,未有闻老泉之言而孝悌之心不油然以生者,此吾谱之所以不容缓也。  

海阳县赵氏家谱序言 

   赵氏原隶滨籍,伯始祖讳义,明初以军功世袭大嵩卫镇抚使。始祖讳敬,以弟承袭。二世讳通,三世讳全,俱承世职。四世长支讳成,历传五世讳贤,六世讳节,节生之宜承职,至国朝定鼎,相传人山,子以变迁城西唐家,率业农。四世次支讳盛,再传未详。四世三支讳隆,三支长讳玄,玄生金、生玉、生满。玉生之度,支派始繁。子以义補博士,渐振诗书业,世世袭大嵩卫镇抚使始引以为刑指以为非,寡廉鲜耻之行皆知引以为刑律,居卫城路面,旧传为南赵。三支次讳宠,宠生迁策,起畎畝,奋发读书,以明经判绍興。子景星,孫作舟傳其業,以文章德業起家,世居衛城路北,舊傳爲北趙。康熙初,八世諱以某公、作某公修譜,尚屬服親,伯之度,叔景星,注列俱詳。及乾隆中,猶在十世、十一世之間,疏遠者不過始越五服。而族人未睹譜牒者,竟茫不知先世之宗派,所言遂有大背於譜者。攷之舊譜,自知其經。嘉慶壬戌,吾伯叔依先世舊譜,續及十八世,詳確明備。聞爲族人不學者紛綴牲牒,冒取應援,互有異同。茲基與階弟、彝姪、敏孫、治孫等。亟采旧闻,征诸故实,校对详明,世嫡之相承,昭穆之森列,俱表其世系,览之者必不至为异说所误,后之人勿废其职,勿失其学,庶永保无替云。
 
   岁嘉庆成戊辰十三世孫广基谨誌
 
   凡有族谱之家,必须时常翻阅,随时添注,方无遗漏失考之虞,若永远不阅,一经年湮代远,人口繁多,再欲修整,殊非易易也。我赵氏族谱,自嘉庆甲子重修迄今百余年,人丁户口之众不止较倍从前,谱书迄未续修,閤族咸以为憾。兹于光绪丁未春宴,招集诸侄暨侄孙、曾孙等,语以续修之举,均乐从之。唯吾族之乡居者人数过半,一时未能周知。于是邮寄一纸,嘱其自行调查,寄城添注,乃迁延日久,脱略居多,又复遣侄孙辈各处询访,不惮烦劳积三年之久,于宣统已酉秋方始告成,装成十册,各分可缮写一部,以备时常翻阅,随时添注,庶几后世遵守此意,可以永久无替云。
 
   岁宣统元年己酉十四世孙宴谨誌

               郭氏旧谱序(欧阳修撰)
 
   余赏参参诸家之谱牒,考氏族之源流,盖自黄帝以来,子孙分国受姓,其得姓则一,而后别为氏者则殊。有以先王之谥而为氏者,有以所居为官司而为氏者,流衍派别,鲜有能辨其氏族之源者也。溯其流则可以知其源,寻其枝则可以知其根,余因历览传记,而知其概矣。按郭之先,本出周室王季之后,为文王卿士,功在王试冬躲于盟府,封于虢,时称为虢公。周惠王时,杀子颓有功,遂得虎牢以东之地,今城皋也并酒泉焉。后为晋所灭虢公合举其族,出奔京师,子孙多就城郭园池而居,因以为氏。虢,郭氏之源也,故京师有东郭市,西城池,皆以此也。后有郭隗者,客于燕,卒复燕,昭王得士,实自隗始。汉兴郭氏浸盛,有曰蒙,曰亭、曰衷冬皆高祖元勋,均封列侯。忠生迁,迁生长,永生萌,世居颍川,故今有五看焉。汉室既东,郭氏壮盛,太原、河南、颍川、东郡、冯翊是也。其声著者曰泰,字林宗,屡举有道不就,雅尚沮高,为世所慕。又有仕于晋者曰璞,洽闻博物,尤深阴阳卜筮之学,不从王氏之变,遂殒其身。迨至季唐,郭氏尤盛。有曰知运者,多战功,封太原郡王。最显者曰子仪,世居华州,以武举屡有大功,进封汾阳郡王。生八子:曜、旰、希(左有“日”旁)、出(左有“日”旁)、晤、暧、曙、映,皆为显宦,孙多人,锐、锋、钢、钊、奇、从、,万为超擢。唐未兵略冬五季扰攘,以故子孙分适他国,所至皆以汾阳为封郡看,此汾阳郭氏之攸始也,难道以先王之谥为氏者与?抑难道以所居之官为氏者与?宋兴,海宇宁一,褒功继尽,推恩及远,诏封其孙元亨为永兴军助,以旌先王之功德,而俾泽流于无穷。元亨之从祖父讳在徽,仕唐庄宗鸿胪卿,以言事谪守庐陵。其子文国公,遂家邑麻岗。生三子:轩、并(左有“车”旁)、轮,轩生靖,大平兴国中仕至殿中侍御史。生熙,仕至吉州观察使,生三子:长曰龙,徙居吉水,仲曰圣,留居麻岗,季曰宜,亦徙居吉水。越二十余代,而万圣、振温、福海三公,先后宦游荆楚,一落业黄泊湖,为古堤桥之始祖;一桥寄武陵,转徙七里湖,为大潭溪之始祖;一就籍安乡,为黄山岗之始祖。然虽所居涣散,而一脉流传,子孙繁昌,硕大敏达者,盖由祖德深厚,故胤祚若是也。由此稽之,则后裔岂无腾踏有光祖考不尽如缕者。易曰:积善之荚冬必有余庆。诗曰: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其郭氏之谓也。
 
   大宋熙宁四年辛亥仲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欧阳修拜撰 !

重修泰安大梭庄李氏家谱代序

    世间万物,水有源,木有根,人莫能例外。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名称虽曰不一,体裁亦各有别,而其理则大致相同也。国之有史,所以明兴衰更替之因;族之有谱,所以动木本水源之恩。
 
    惜我泰安大梭庄李氏家谱迄经数百余年变乱,早经失没。据父老长辈传闻,有谓自南山(徂徠山附近)某村迁来,而在此之前系在明代由山西迁来之言,亦有部分长辈言或与范镇沟头李氏相近,且在解放前,曾同明代时由河北枣强迁来的范镇沟头、泉上、苏庄等村李氏续修家谱,然由于多种原因未能续上,未便强续,故作罢。然考察我村,本名大苏庄,明末清初之际,回族及部分汉族由章丘迁来,民国时,改名为大梭庄,而观我村大部分姓氏,盖于清代由章丘迁居于此,而我村李氏是否亦由章丘迁来,已无据可考。而观辈分,则与居于桑疃、满庄、漕河等地的明朝开国丞相李善长之后和石碑成德堂李氏相近也。然无论自山西迁来,还是河北枣强之后,仰或他地迁来,我泰安大梭庄李氏均为尧舜时皋陶之后,商纣时李利贞之裔也。

    余乃泰安大梭庄李氏之后,每每祭扫先祖之坟冢,想我泰安大梭庄李氏先祖,跋山涉水来此土,斩棘拓荒,建宅修舍,人杰地灵,享运畅达,恩德厚重,耕读传家。尝闻木有本,本固枝荣,根深叶茂;水有源,饮水思源,源远流长。每每念及此,常为我泰安大梭庄李氏家谱遗失,致使后人不知家族之根源,族众不知先祖之艰辛而日夜嗟叹,忧思难寐,唯恐长此以往,列祖之英名遗忘于历史长河,列宗之伟业埋没于九泉之下矣,岂不悲乎?其他宗亲谈及此事亦常有此感,而徙居异地他乡如南张、北禅、泰安城、莱芜、济南、新疆、东北、青海、四川之宗亲,心系故土,魂牵梦绕,更恐多年之后与族之本源失去联系,致使同本一木之枝叶,同源一水之分流,他日异地相遇而不相识,岂不痛哉?故我梭庄李氏漂泊在外之游子此念更烈。

    欣逢盛世,社会和谐,国家昌盛,物阜民丰;而余乃历史学专业毕业,对国史、族史颇感兴趣,适逢远在青海西宁的族叔李继源回来祭祖探亲,对创修家谱,极为关切,足见其拳拳游子怀乡敬祖之心,因此在征得居于老家的家父李继才及族叔李继河的同意下,在各位居于老家的家族长辈:李和义、李和玉、李和平、李玉成、李玉海、李玉河、李传祥、李润普、李润发、李传---、李继前、李继军等的鼎力支持下和远在异地他乡的宗亲的热切鼓励下,在各位宗亲:李传华、李传军、李润东、李传----、李传----、李传----、李海刚、李继斌、李继-----、李良、李奇、李奎、李君等的大力协同下,为唤起族人敬先祖之仁德,仰先祖之礼仪,学先祖之勤劳,崇先祖在天之灵,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斗胆为我大梭庄李氏家族修谱立传,以缅怀先祖,昭示后人,团结族人,孝亲敬祖;和睦乡里,奋发图强!是为余及族人之夙愿也。
 
   泰山巍巍,铭记列祖英名,汶水荡荡,传唱列宗伟业。泰安大梭庄李氏先祖千古!

辛卯年(公元2011年)4月泰安大梭庄李氏之后代序。

山东省金乡县周氏家谱(十二修)序言

中华谱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吾周氏始祖自明初由山西洪洞迁来金乡己届六百四十余年,家谱己历经十一修,至今又二十余载过去。当年悉心编撰人员多年迈辞世。族人诸多忧虑,若再拖延恐续谱事难以为继。吾周氏乃金乡望族东缗世家。所居之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族人自古多圣贤,功臣,现代也不乏英模与栋梁。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民族与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族人深感荣耀与自豪。日月轮回历史日延。周氏家族日益壮大,迄今周氏人口己达数万之众,播徒远郡他乡者成千上万。社会繁荣稳定,周氏族人事业亦日渐发达。自海内外来故乡寻根问祖者络绎不绝。诚所谓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

己丑初我族重修祠堂落成,族人庆幸之余,诸多热心族益事业者商议十二修家谱事。与会族人一拍即合、,决定十二次撰修家谱,此次修谱力争保持原谱风貌,同时体现时代气息。议定后,迅即组织力量,筹集资金分工合作、各项事宜有条不紊,眷清后,几经校对,付梓印刷。至年终基本采楫成帙,复经逐一校对,定稿印装,羿年十二月十二修家谱告竣。其间编修族人及各支各地参编人员尽职尽责。十七世淑淳,十九世乐善,传兴,二十世培桐、可信、克振、佑贤、金生,二十一世用顺、双林、巨文、二十二世兆辉等不顾年老体弱,饱经奔波跋涉之苦劳和

署往寒来之苦,为敦宗睦族恪尽职守。尤以节俭勤奋与一絲不苟的精神堪为后世人效法。 
谱谍当顺应时代,与时俱进。此次新修谱谍定为五卷七册、整卷容量大增,厚纸单张双面印刷,经多方商议,新增行实五则,均采用白话文。复制了始祖及后世祖先之彩色影像。整个谱册即实用又美观大方。祖德宗功,子承孙继。值此十二修家谱告竣,阖族欣慰欢庆之机,余等与长辈同辈及晚辈族人,应同心同德光扬吾族爱国爱乡勤劳勇敢淳朴善良之传统,全族团结与各族团结友善,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为和谐社会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崛起,为谋求我族更大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续谱委员会
              
公元二零一零年岁次庚寅仲春之吉日

山东潍坊阙庄于氏家谱的序言

原序

余读周世家而知一姓之兴,自后稷始积德累仁,或以功食报、或以德拓疆畴,失官而窜戎畴,荒山而大其绪畴,阴善而八百倾心畴,矫造而十二归版畴,以暴殄而陨厥令闻畴,以忧勤而恢复故物畴,式微而不振畴。勉强以图存或倚以股肱,或以降为氓隶大而鲁卫晋郑,小而曹腾邾莒祚胤,蕃衍以亿万计,其间某某以积德而昌,某某以不积德而亡,莫不历历可数焉呜呼,先世忠厚之泽,可享而不可恃后人昌裕之福可致而不可幸,如是其难贷也哉,君子谓家国一理帝王之家,固然而编氓士夫之家,欲以光先绪而启后人非积德无由焉。

吾于氏系赤山旧家父老相传,于明洪武年间始迁潍邑,卜居于城北二十里高里之南曰阙庄者受廛焉。始祖行六旧谱失字讳生十三子,十二翁历年久运世系不存,其见于旧谱者十三翁一人而已。自始祖至隆,凡十世,隆以下又四世,子姓蕃衍固由祖德培植之。厚然其间,或以书香而叨天家之爵糈,或以秉耒而享田家之乐利,或採芹于泮而食诗书之福,或振鹭与雍而分学序之,荣或以素封拟万石,或以服贾致千金,或食禄之家降为氓庶,或袯襫之胤爵列簪绅,或先世贫而富有千亩,或先世富而贫无立锥。

按谱而求亦历历可数,要不过曰积德则昌,积不德则亡,操左券焉。积德维何昭烈训后主有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斯言尽之矣。凡我后人,亦谁不望厥后之克昌哉,甚矣积德之不可以已也,后之观斯谱者,其亦共鉴于斯言。
大清康熙十五年岁次丙辰正月朔日十世孙际隆拜序 

序(重修再序)

从来族谱之作固所以考世系亦,所以深追远之情也。吾族于氏自明初从登州府文登县赤山大水泊,迁至潍县阙庄居住,历年久矣,嗣后有阅三世自阙庄迁居城里四牌坊者有阅六世,自四牌坊迁居碑子皂户后埠头者有阅三四世,自碑子迁居时家埠前吕家者,人丁繁衍闾里众多,诚有不可胜道者矣。自际隆祖虑世系之不明俾,后世无以为考稽之资,于是修为族谱而详志之,其中某为大宗、某为小宗、某为某之亲出、某为某之继嗣,即养子之附于内,而螟蛉者亦无不了如指掌亦。然世系难得明,而坟墓犹未暇记载也,且夫坟墓之记载,亦岂可忽乎哉?夫以仲尼之圣犹待于五父之询,而况其下者乎。遐思自始祖迁潍以来,其坟墓之淹没而无稽者何可胜数,此皆后人念之而不觉心伤者也,吾为此惧,故与继光弟约阖族共议,将坟墓绘成一图附于谱末,其年远者但列其所在,不敢有臆断,其时近者并详其山向,勿使有惑疑,而且某祖在于某方某坟居于某次,使后人之祭扫者庶可览之,而快然无憾也。则世系明而追远之情亦,伸亦。

光绪元年岁次乙亥端阳前九日十七世孙 国宝、继光谨序

家谱序言  

 史记云:国之有史,家有谱。史以志事,谱以论昭穆。国史不可少,家史不可无。此是古今历史有所议也。

我族李氏,源远流长,溯自利贞公原以理为氏,其父理征字德灵。因真言谏纣,遭商纣灭族之祸。利贞与其母避难于河南楚苦(音古)县伊侯之墟,摘木子而得生存。遂改理为李,始知有李氏之姓也。其后子孙,皆继以李为姓。

自高祖建唐以后,历代二十一帝,达二百八十九年,侯、王、将、帅分封疆域,嗣孙蕃衍,散居全国各地。由于朝代更新,屡遭兵乱,嗣孙迁徙无常,宗支离散,世系失记。自明朝以来始见有谱记,修谱者又因交通不便,难以查考,或因根脉之中断,难以记述。今检阅各地旧谱,实完好无几。倘有存者,有所遗漏,有所紊淆,皆无统一的谱碟。今者,凡我宗亲,均有感于修谱之必要。

时值一九九五年春,村中成立福利会,重修祖坟。时有各地宗、族亲人谈论族源之事。夫翻阅旧谱,方才发现家谱源远流长,在四百余年收藏中,经历无数的烽烟和动乱中而幸存。虽然谱本前后有所残缺,可见家族先人尊祖之心可表。是唯一能够查考我族上千年来兴衰存亡的史记。如无重申修编,恐怕一旦旧谱孤本丢失,子孙后代有感无谱载之缺陷。谱序云:为人之无谱,好比有水而无源,有木而无根。人生在世岂可忘根本矣。故修编族谱是我辈当务之急。丙子之夏,笔者受族人之托,以陆城理事会李振,庆鉴,振钗,来辉等人一行专车前往闽南各地寻宗访祖,在漳浦县文史主编李林昌,对台联宗理事会(渐山)李文章,平和县侯山文史主编李栋梁,福河李阿山老师以及南山大宗诸位理事的大力协助下,查考了漳州市文史和各地族谱,资料有所充实。从各地考证中,证实了我家之谱实事求是,是考证我族的唯一真实史料。

我族人口众多,分布全世界。由于多年未修族谱,且因世道沧桑,谱碟损失颇多,世系失传。特别是海陆惠的族人,均是明嘉靖年间因生计,游学,逃荒,迁移的。有的不知祖公发自何地,从何而迁。有的抄录混乱,世系不清,此乃修编族谱之难点也。为此,编者以工作之余,用几十年的收藏、整理编成《善庆堂李氏家谱》一册。意望汇流成海,抛砖引玉。期望我族贤能有志之士,承前启后,完成族史的全部汇编。族有所据,代有所依,谨以为序。

     公元一九九五年岁次丙子

静潜公二十一世裔孙统武字庚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