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铜钵旧闻拾趣之十七:铜砵竹林郭氏的考证 郭元坤 (一) 《龙岩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江山乡各姓氏历史渊源初探》一文中,关于竹林郭氏的记述,有几点与我手头掌握的史料有出入,现提出来与该文作者吴礼庠老师商榷。 一、 是竹林郭,不是竹林兜郭。 二、 竹林郭氏一世祖是伯一郎公,不是师隆公。师隆公是第二代。 三、 竹林郭氏始祖入岩时间是在宋末,非元至正年间。 竹林郭氏现存族谱,有大谱一本,草谱一本。大谱各页中缝均有“竹林郭氏谱”五个字,没有“兜”字。大谱竹林郭氏族谱图卷中第壹页明确记载“第一代伯一郎,第二代师隆。”清嘉庆廿三年(公元1818年)戊寅重修竹林郭氏族谱序中,有“……我祖伯一郎公自宋末开基以来五百有余岁……”的记载,既明确了竹林郭氏入岩一世祖是伯一郎,也明确了竹林郭氏始祖入岩的时间是在宋末。(原刊于1995年10月《龙岩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
(二)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三月《龙岩郭氏观光团考查世系纪录》中,关于铜砵竹林郭的情况,有这样一段话:“……考传春公原居河南南阳府西川县南门西竹林郭家庄,而世传伯一郎为竹林郭,而正谱所载系慕铉炼二公来岩。壹铉之子传春,传春之子主一郎,世系与事实相左……”。 众所周知,郭公死后,乡人感其忠义,为其建庙奉祀。但在元朝严酷统治下,又恐招来杀身之祸,仅立一个小庙也不敢标明姓氏,直到明万历年间才建香林庙。铜砵原叫铜城,是以抗元遗址“铜城古迹”而得名。元灭宋后,为避讳而改称铜钵。地名都不允许沿用,抗元英雄郭铉之子传春如居住原地,必有许多麻烦,为免遭元兵元官的迫害,而迁离铜城,到河南南阳府西川县南门西竹林郭家庄居住,是很自然的。一般来讲,统治阶级当政权逐步稳定之后,会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后来传春之子,郭铉的长孙伯一郎“慕先祖铉、炼二公来岩”,也是正常之事。所以我认为铜钵竹林郭姓世系与事实是协调的,并不相左。
(三) 铜砵竹林郭氏1996年重修族谱序 “关于编修族谱的意义和作用,在我竹林郭氏明末创修族谱和1681年1818年两次重修族谱的序文中,先人均有精辟的论述。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中指出:“家谱是国家宝贵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作很大作用。”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许多根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海外侨胞思乡之情日益浓烈,他们也亟需利用家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我竹林郭氏族谱于1818年第三次重修,至今也有100多年,现存大谱和草谱各一本也残缺不全;时间愈长,世系愈多,编修就愈难。我们就是根据上述指导思想进行第四次重修族谱的。其目的,一是使我竹林裔孙知道自己是从何而来,并为在外裔孙寻根问祖提供线索;二是通过先贤的业绩,激励后人奋发向上;三是存史。 此次重修族谱中我们对《创修族谱序》中两个问题进行了考证:一是郭嵩是郭子仪曾孙的考证,二是伯一郎公是郭铉长孙的考证。 [关于郭嵩是郭子仪曾孙的考证。] 竹林郭氏《创修族谱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至唐子仪公以大功封汾阳王,王之长子代国公曜公次子嵩公,奉王之香火入闽,遂为吾闽郭姓所自始…”从这段文字上看,郭嵩是郭子仪的孙子。现综合各方面的材料分析,这个记载有误,郭嵩应是郭子仪的曾孙。 (1) 《环球郭氏宗谱》第一辑《卷一人物志》第53页“敬之公派下五代世系提要表”排列是:敬之——子仪——曜——锋——嵩。郭嵩是郭子仪的曾孙。 (2) 郭子仪后代取名,八子以日字为偏旁,孙辈以金字为偏旁。据《环球郭氏宗谱》记载,郭子仪长子曜有四子:郭锐郭锋郭链郭奇(金字旁),郭锋生二子名郭岩郭嵩。据此,可知郭嵩是郭子仪曾孙。 (3) 后梁二年(908年),有一个汾阳王庙碑铭记:“因汾阳王子孙郭嵩,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奉王香火至此,…立为‘福惠庙’…”。嘉定十年(1217年),又有一个汾阳王庙碑铭记:“…因王之孙嵩公奉王香火而至,…庙号曰‘福惠庙’。后文将“汾阳王子孙”晋级为“王之孙”,嵩公被提升了一辈,以致后来各地因循,称嵩公为曜公之子,子仪公之孙。过去由于战乱、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等多种原因,以致一字之差,以讹传讹,世代相传,似应可以理解。今天我们应该认定:郭嵩是郭锋之子,郭曜之孙,郭子仪之曾孙。 [关于伯一郎公是郭铉的长孙的考证。] 竹林郭氏《创修族谱序》中有这样一 段话:“…至明嘉靖年间流寇来乡扰乱,庐舍谱志焚毁,只存什一于千百,族祖伯一郎公不知铉之子孙耶,抑炼之子孙耶…。”创修族谱时间在明朝末年,当时交通闭塞,历史局限,无法得到更多的资料加以考证。进入二十一世纪,交通方便,科学发达,史料丰富,各地出版了许多宗谱,如《郭氏流源考》、《郭氏渊源考》、《百家姓考》和《环球郭氏宗谱》等资料,从中我们可以认定,竹林郭氏始祖伯一郎公是郭铉的长孙。 郭子仪长子曜公世系:子仪——曜——锋——嵩——贽——恂——质——中——添——钧——江——懿——显——琮——涣——和仲——壹铉——传春——主一郎) 二十代孙元坤敬笔 1996年1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