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个世纪前数蚊子引发的争论

 西窗听雨 2015-12-23

因为有关部门数苍蝇而引发的争论,让人想起半个多世纪前因为数蚊子引起的争论。话说1956年12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一篇署名钟怀的文章,题目就是“数蚊子引起的争论”。

 

半个世纪前数蚊子引发的争论


文章一开始引用安徽青阳县的《青阳报》在不久以前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这样的数字有什么用”。原文不长,照录如下:


七月二十六日下午八点钟,农业局电话铃声惊动了坐在桌边的翟同志。

 

“哪里?”翟同志习惯地拿起话筒问道。

 

“我是防治血吸虫病办公室”,对方很有力地回答着。“你们近来除四害搞得怎样?”

 

“昨天,我们机关进行了一次大扫除,喷洒了滴滴涕和臭药水,杀死了不少苍蝇、蚊子和蝇蛆。”翟同志老实地汇报了近日的卫生工作情况。


“啊,那你把数字报一下吧!”对方喜出望外地但也像命令似地说出了他摇电话的目的。

 

“什么?要数字!”翟同志为难地抓起头皮来了。但只好向对方说明情况;“喂,打死的东西我们没有数也没有称,这怎么报呀!”


“哎……你大致估一下吧,没有数字怎么行呢!”对方的口气好像有些缓和。

 

“好吧!你记!苍蝇860个,蚊子450个,蝇蛆11两。”翟同志汇报完了。对方当然很乐意。可是在翟同志旁边听话的人,一个个捧腹大笑。


翟同志放下话筒长叹了一口气,“我的天哪!这简直是逼人扯谎哪!”

 

据《青阳报》编辑部说,在除四害的工作中,像上面这篇文章所谈到的数蚊子的争执时有发生。这篇文章正好表达了许多人的意见。不少农业合作社的社员就说过:“我有数蚊子的时间,还不如多睡会觉。”

可是文章发表之后,也引起了不同的反应。有读者写信批评《青阳报》不该发表这篇文章。照这位读者看来,“为什么打死的东西当时不可以数一下或称一下呢?”“大致估计的数字当然是不够准确的。但是将估计的数字统计在全县除四害的总数字内,总比有数字不统计更为准确些。在这样情况下,请翟同志大致估计一下,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因此,这位读者认为:“如果翟同志自己没有掌握数字,只能说他工作责任心不强,怎能怪对方找你要数字不对呢?”

青阳县防治血吸虫病办公室也写信给《青阳报》。他们承认要农业局随便估计数字是不对的,但是数字还是要统计的,不过他们今后将用发表填报的办法(五天填报一次)来代替打电话要数字。

这就使《青阳报》感到为难了:对于打死的蚊子、苍蝇究竟要不要去数呢?“县卫生部门不统计数字吧,不符合上级要求;要统计吧,群众有意见。”他们在写给北京一家报纸的信中这样说,并且要求这家报纸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这家报纸为了弄清领导机关是不是有这样的规定,以及领导机关对这事的看法,写了一封信给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不久以前得到了复信。信中说:“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对打死后的苍蝇、蚊子未规定统计办法,究竟用什么办法统计尚正在研究中”。

可以设想,如果把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这个答复转告青阳县的同志们的话,这场数蚊子的争论仍然是不能结束的。因为这个答复并没有回答要不要数蚊子的问题,只不过说:“怎样统计法,我们还在研究。”

数蚊子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情,因为数蚊子、苍蝇、蛆虫、老鼠尾巴……而引起的纠纷也不是一起两起。可是数蚊子究竟有多大的好处?不数蚊子究竟有多大的坏处?是不是除非数蚊子就无法推动爱国卫生运动或者检查爱国卫生运动的成绩?对于这些问题,难道今天还不是做出明确结论的时候吗?

 

【原载《人民日报》1956年12月5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