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论证时,举几个当下的例子,就是“联系实际”了吗?

 鲤鱼山九龙门 2015-12-23

在论证时,举几个当下的例子,就是“联系实际”了吗?

 

我以为不是的。

联系实际,必须是举当下的事例,有针对性的的分析说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举现实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材料作文的一般写法:紧贴材料写起,联系实际写开。

 文章应针对某些社会现实而写。立论,要针对社会现实,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对现实的深入思考是作文思想性的标志。

 采用时新的论据,体现作者敏锐灵活的思维。

 即使是偶尔用古例,也是借古讽今,没有达到“讽”的作用,那么,古例的使用,就可以说是失败的。同时,最好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古今对比,直击现实。

 关照现实,针砭时弊。

 写作文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所以必须联系实际。

 联系实际,一般至少应有单独一段。

 参考例文:(这两篇是段“联系现实”的例子)

 

一、作文题目:

“埃及金字塔是由30万奴隶建成的。”这一观点长期以来被人们接受,成为权威学说。1560年,瑞士钟表匠布克在游览金字塔时,根据自己只有在自由欢快的心境下才能制作出精密钟表的经验,作出大胆推断:“金字塔的建造者,绝不会是奴隶,而只能是一批欢快自由的人。”理由是金字塔那么精美壮观,不可能是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奴隶所能建造出来的。

2003年的考古发掘证明,布克的推断的正确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  参考立意:

1)只有在自由欢快的心境下才能有伟大的创造,束缚和威迫不能产生精美的作品。

2)人要敢于挑战权威,在挑战权威中寻找真理。

3)伟大的发现往往来自自身的生活体验,用心生活,善于思考,才能有所发现。

 

三、考场优秀范文:

 

                          敢于挑战权威

   瑞士钟表匠布克在观览金字塔时,得出一个与权威学说完全相反的观点:“金字塔的建造者,不是奴隶,而是一批欢快自由的人。”这种观点打破了人们的观念,挑战了权威,而最终他的推断是正确的。可见,我们应该勇于挑战权威。(开篇即由材料引出观点。这段叙述材料稍长,可以缩短些)

 钟表匠布克得出异于世人的观点,实质上体现了他敢于质疑的精神,也正是他敢于质疑、挑战权威的行为使世人对金字塔的了解更加正确,更正了对金字塔错误的认识,而布克也受到了世人的敬重和称赞。(结合材料分析观点)

 真理是在挑战权威的过程中发现的。所谓权威,就是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或在某范围内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情。然而,正如孔子所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权威的观点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只有不断挑战权威,我们才能发现权威中的错误,并发现真理,亚里士多德曾有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体现了他对真理的追求,若永远不挑战权威,只是一味听从所谓权威人士的观点,那么人类永远也难以接近真理。又如法国著名哲学家波普尔所言:“不可能达成真理,只能逼近真理。”而唯有挑战权威,我们才能不断逼近真理。(为什么一。没有事例,但引用名言论证观点,也好)

     挑战权威是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动力。达尔文挑战前人“上帝造人”的观念,提出了进化论,创作了《物种起源》;伽利略突破了前人思想的束缚,提出了“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推动物理研究的进步:卢瑟福挑战老师汤姆逊的“枣糕模型”,发现了原子的“核式结构”,为原子物理打开了新篇章……他们都是因为有质疑精神,敢于挑战权威,最终探索出正确的思想观点,假若他们唯唯诺诺,唯命是听,不懂思考的话,他们永远也无法探索出这些伟大的知识,又何来今日蓬勃发展的科技、文化事业;又何来社会的繁荣,富强与进步?因此,挑战权威的精神是社会必不可少的动力。(为什么二。这段提出观点后大量举例,这种写法不好。应该在提出观点后进行道理分析,阐明为什么得出这个观点,然后再举例分析)

     然而,反观现实,有多少人会站起来挑战权威呢?不是他们不想,而是因为他们不敢,大家秉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若挑战权威,他们会被众人指责,受人唾骂,使自己陷入无尽的麻烦之中,这也深刻反映了社会缺乏对挑战权威的人的包容之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足够的学问知识来发现权威中的错误;更深一层,中国的教育往往是教导学生学习旧知识,以“填鸭式”的方式来教育他们,而不启发他们思考,导致学生缺少质疑精神、挑战权威精神。(反观现实,探讨原因。写这一层时,析出多层原因要比一层原因要全面与深刻。这段在三层原因的顺序安排上有不足,故作下段之修改)

    要挑战权威,应在多方面努力。首先,个人应有足够的学问知识,这才有发现错误的能力,这是挑战权威的前提条件,没有渊博的学识,怎能发现权威的错漏,又怎敢挑战权威;其次,国家应转变教育方式和理念,启发学生的思维,帮他们形成敢于挑战权威的思想;同时,社会要有足够的包容之心,允许别人挑战权威。只有这样,社会才会形成敢于挑战权威的风气,推动社会进步。(提出解决问题办法。此处乘上段而析论。这段在三种解决方法顺序安排上有不足,故作下段之修改)

敢于挑战权威,社会上再多几个像布克一样有质疑精神、敢于挑战权威的人,何乐而不为呢?(点击主题,回扣材料。“再多几个”不妥,宜作下段之修改)

 

   四、升格范文:

                      敢于挑战权威

 

    布克勇敢挑战权威学说,认为金字塔不是由奴隶而是由一批自由欢快的人建造的。他的这种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简括材料,提出观点)

    布克仅是一名普通的钟表匠,却敢对举世公认的权威学说大胆挑战。他的这种无惧权威、勇寻真理的精神,便值得我们击掌称赞。试想,若没有布克的这一番敢于挑战权威的壮举,或许我们至今仍会蒙蔽在“权威学说”的错误里。(分析材料,证明观点)

真理常在敢于挑战权威中发见。所谓权威,就是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或在某范围内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者事物。在一般人看来,权威通常代表着“正确”与“真理”,因而顺从甚至盲从权威。然而,正如孔子所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权威也会犯错,我们勇敢挑战之,正合“求真”之道。大哲波普尔亦言:“不可能达至真理,只能逼近真理。”权威绝不可能代表“真理”,而我们对权威的勇敢挑战,正是对真理的无限逼近。亚里士多德坦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柏拉图是举世公认的权威,可是,亚里士多德爱真理甚于爱其师——因为,权威并不代表“真理”,只有敢于挑战权威,才能发见真理,逼近真理。(为什么一)

敢于挑战权威是社会进步的推力。权威往往诞生于其对“旧权威”的挑战和颠覆。可是,挑战者一旦成为“新权威”,他就很有可能会成为迷信己见的固执者。此时,曾是社会进步推动力的他,反而成了阻碍力。这样,便需后来者去勇敢挑战他,颠覆他。如此循环不息,无数权威诞生,无数权威被挑战和颠覆,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哥白尼挑战权威的“地心说”,提出“日心说”,而更后的科学家又挑战、颠覆了他的这一权威学说。由胡适领导的“新文化运动”挑战、颠覆了权威的传统文化,后来者则挑战和颠覆了“新文化运动”学说。前苏联挑战权威的“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则挑战苏式社会主义,创造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些敢于挑战权威之举,都是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力。(为什么二。请注意这种“段首中心句+理论分析+举例分析”的写法)

敢于挑战权威如此重要,可是,为什么现实中极少有人敢于站起来挑战权威呢?我想,原因是多重的。一方面是人们的学问、知识不足,难以发现权威的错误。另一方面,是中国学校教育理念普遍落后,常以“填鸭式”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而不是启发他们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培养他们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更深层的方面,是缺失包容挑战权威者的社会氛围。对待敢于挑战权威者,我们习惯于浅薄地嘲笑,责难;而不是理性地包容,鼓励。在这样的环境里,无法产生众多敢于挑战权威者。(反观现实,析原因)

    要挑战权威,应在多方面努力。首先,个人应有足够的学问、知识,具备发现权威错误的能力。这是挑战权威的前提条件,没有渊博的学识,怎能发现权威的错漏,又怎敢挑战权威?其次,国家应转变教育方式和理念,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培养他们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同时,社会要形成包容挑战权威者的良好氛围,理性对待挑战权威者。只有这样,社会才会形成敢于挑战权威的风气,推动社会进步。(怎么办)

向布克学习,做一名敢于挑战权威者!(点击主题,回扣材料)

 

参考例文:(这是全篇“联系现实”的例子)

 

上海卷高考满分作文《他们》赏析        

                           他们

在城市的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

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赏析与点评】:

这篇文章描写作者对农民工子女的观察、关爱,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感,获得所有阅卷老师的一致好评,并赢得70分满分。

  阅卷专家介绍,这篇满分作文在首轮评分中最高只获得68分,上海高考作文采用电脑阅卷,根据规则,一旦第一、第二位老师的评分超过规定误差,试卷会转到第三名老师处评分;若还是超过规定误差,则提交到作文阅卷组组长处评阅;仍有歧义的,拿到阅卷中心组仲裁。这篇文章后来在阅卷中心组里被从头到尾朗读一遍,有些专家当场被感动,中心组专家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决定给这篇文章满分,这篇文章也成为上海今年近10万份考卷中唯一的一篇满分作文。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分析今年的作文题目《他们》时指出,今年的命题作文激活思辨,作文题“他们”,构成整张试卷一个亮点。写“他们”,既使命题有效地与以往的各种习作区分出来,也是以全新的视角,激活考生的情感与思考,引导考生走出个体和小我,学会关注他人,学会以多元视野关注社会。

阅卷专家分析说:“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视角独特,关注农民工的人很多,但是关注农民工子女的人却很少。作文在客观描述、合理想象之中又饱含真情实感,不愧为上乘之作。”

阅卷老师认为,满分作文有五大优点:首先,作文将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很真实地描绘出来,从农村到城市经历的不自然、不适应,再到他们心态的逐渐成熟,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存在的群体;其次,作文的文字很流畅,可以看出考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是并无炫耀,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和视野,文字和主题很匹配;第三,总体上看作文表达了作者对同龄人的同情、关注和企盼,言为心声,也正是作文题目要求的体现;第四,这篇文章的描写非常细腻,“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最后,文章的最点睛之笔就是最后一句:“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写出了变化和希望。

这篇作文把思想深度用朴实的文字表现出来,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时尚的包装,但是立意高。

 

 

倾听学会倾听,善莫大焉

倾听是一种美德,倾听是一种修养,倾听是一种气度。因此,学会倾听,你会变得道德高尚;学会倾听,你会变得胸襟开阔;学会倾听,你会从中受益无穷。一句话,学会倾听,善莫大焉!

  伯牙弹琴,弹到描绘高山的曲调时,听琴的钟子期就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弹到描绘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听懂了伯牙的音乐。因为懂得倾听,世上便有,了这一段有关知音的千古佳话。

  白居易做完一首诗,总要吟唱给一些老妪听,倾听她们的意见,然后对诗句进行修改。因为懂得倾听,白居易的诗才明白如话,平实易懂,更使他有了“平民诗人”的美誉。

  蒲松龄一间草棚,一支毛笔,几张板凳,几壶茶水,加上他长期倾听路人讲述民间故事,才使我国有了第一部既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又给人以现实主义真实感的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

  学会倾听,不仅能让我们交得知心朋友,写出精妙文章,还能让统治者、领导人在体察民情、安邦定国方面有所作为,取得成就。

  唐太宗广开言路,他善于倾听魏征等忠臣的进谏,改革时弊,这才成就了唐代的“贞观之治”。  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不就是为了倾听各民主党派提出的关于革命和建设的合理意见吗?中国共产党入学会了倾听,才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

  可见,学会倾听,在历史上,在现实里,都是有极大好处的。相反,如果不会倾听,则于己、于人、于家、于国都无益处。

  周厉王闭目塞听,把百姓的意见当成洪水猛兽,把提意见的人抓来杀掉,最终他自己也没有好下场。

  西楚霸王项羽听不进谋士范增的建议,最后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

  马谡恃才自傲听不进部将王平的劝告。屯兵山上而被魏军断了汲水道,结果街亭失守,蜀军败退,马谡的脑袋也搬了家。

  正因为我们没有学会倾听,才把父母的关爱当成唠叨,把老师的善意批评理解成蓄意中伤,把朋友的逆耳忠言当成落井下石,结果不仅使自己情绪低落,还伤了父母、老师、朋友的心。

  无论如何,因不懂得倾听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应该成为前车之鉴,而由善于倾听所带来的无穷好处则应成为启事之师。只有做到牢记前车之鉴,不忘后事之师,我们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不断地创造新的辉煌。

  我们之所以生有两个耳朵而只有一张嘴巴,或许就是上天为了让我们少说废话,多听忠言。因此,让我们大家都学会倾听吧!学会倾听,善莫大焉。

简评

  本文很好地突出了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全文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突出说理这个中心。以论点“学会倾听,善莫大焉”为基点选择论据,论据典型、充实。采用逻辑思维方式,运用例证法,优选钟子期、白居易、蒲松龄、唐玄宗与周厉王、项羽、马谡等正、反事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说理深入。语言具有概括性、严密性、逻辑性,开头略带散文化倾向,显示了考生对语言形式的个性化追求。

【借鉴之处】文体特征鲜明,语言鲜活生动是议论文获得高分的重要因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