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高中历史教师的新课程探索之路李月霞_周雨诚

 我执室 2015-12-24
广东省茂名市实验中学 (525000)
2004年新课程在广东全面铺开,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历史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在实践中逐步成长起来。新课程带给我什么?新课程是怎么促使我的专业水平获得发展的?解读这些成长的关键符号,这三年的历程是那么的值得回味和铭刻。
关键词之一:教育叙事研究
第一次知道这个词,是在丁刚教授的文章里。第一次实践这个词,是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2004年,刘教授来我校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展,并且收集相关的资料。那时,我虽然只为校本课程上过一节课,但是作为代表参加了座谈会。会后刘教授建议,把你在会上谈到的那一节课写下来,怎么写?叙述,单纯、真实地,不加理论的。依照这一理论写出的《我带学生“去”北京》,发表在2004年《广东教育》第10期,这是我写的第一篇教育叙事文章。
所谓的教育叙事,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教育主体的故事叙说来描绘教育行为、进行意义建构并使教育活动获得解释性的意义理解。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学会反思,通过反思,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反思能充分地发挥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教师行为的指导作用,通过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不断地调整教学方式方法,成为一个学习型、反思型的教师,在反思和调整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而教育叙述研究正好具备了反思的功能。
案例1.《北京·印象~我的校本课程故事》
一节校本课程的教育叙事文章,真实地记录了课堂的生动细节:
女生站了起来,有些羞涩,我示意大家给她些鼓励,在掌声中,她开始了叙述:去年暑假和爸爸妈妈一起的,北京的著名景点几乎都去了,故宫、长城、天坛、颐和园……。她似乎回到了那个假期的快乐时光,脸上有真心的笑容。印象最深刻的是哪里?在她叙述完毕后,我才轻声的问她。“颐和园”。她很迅速的回答了我.“哦,为什么”?“它很美很美。”这是一个女孩的语言,美,已经足够了。
专家(焦建利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教授)点评:过程的控制与把握;爱心与关怀的体现。
在首都师范大学赵亚夫教授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里,对《北京·印象》这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