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让史上的一支奇葩

 亳州市环保局孟 2015-12-24

    公元前316年,也就是燕王哙五年,战国史上发生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奇特的事:燕王哙毫不犹豫、心甘情愿地禅位给他的丞相子之。我们详细研究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表明这是中国禅让史上一支奇葩。

    首先,让我们看看司马温公是怎样描写这支奇葩的:燕王哙三年,苏秦死于齐国。他的弟弟苏代、苏历继承他哥哥的事业——“游说显于诸侯”,均得到了高官厚禄。燕相子之想得到燕国的大权,与苏代(《史记》、《战国策》均说是苏秦)结为儿女亲家。苏代出使燕国,觐见燕王哙。燕王问苏代,齐国能称霸吗?也许苏代与子之早已勾结成奸,于是开始把燕王往他们设计好的坑里引,这个坑里的引诱物就是燕王想称霸。《韩非子》说的详细:“昔桓公之霸也,内事属鲍叔,外事属管仲,桓公被发而御妇人,日游于市。今齐王不信其大臣。《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338-339)苏代说,齐桓公称霸,内事交给鲍叔,外事交给管仲,他本人晚上玩女人,白天逛街游乐。现在的齐王不信任大臣,称不了霸。燕王说为什么呢?苏代回答,不相信他的臣子。可能燕王哙脑子出了问题,一下就落到了苏代的坑里。“于是燕王专任子之”,燕王就只信任子之一人。至此,让燕王禅位子之的第一个目标已经达到。“子之因遗苏代百金,而听其所使。”(《史记·燕召公世家》,中华书局,19821555)苏代得到了不少活动经费。

    第二个坑是一个叫鹿毛寿(又叫潘寿)的人挖的,这个人肯定也是子之的同党。这个坑里的引诱物就是燕王喜欢的“与尧同名”。鹿毛寿说:‘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能让天下也。今王以国让子之,是王与尧同名也。’燕王因属国于子之,子之大重。”(《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86鹿毛寿忽悠燕王说,人们称道尧是贤明君主,就是因为他能让出天下。现在燕王您要是把国家让给子之,就能与尧有同样的名声。燕王不是最二也是更二,于是就把国家嘱托给了子之。子之第二个目标——集大权于一身也达到了。

    我刚看到燕王的优秀事迹一点都不相信,觉得是小说家言,纯属是虚构的。看了《史记》的记载觉得鹿毛寿忽悠得合情理一些:不如以国让相子之。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於许由,许由不受,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於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史记·燕召公世家》,中华书局,19821555-1556)鹿毛寿拿出许由好榜样,说子之不会接受你的让国请求。谁知子之不是许由,早就迫不及待了。

    挖第三个坑的人没有记载名字,他肯定是子之夺位的狂热支持者。这个坑里的引诱物是让位给子之就是让位给太子。这次给燕王提供的榜样是禹——说上古时禹推荐益为接班人,又任命儿子启的属下作益的官吏。到老时,禹说启不能胜任治理天下的重责,把君位传给益。然而启勾结自己的党羽攻击益,很快夺取了君位。因此天下人都说禹明着是传天下给益,而实际上是安排儿子启去自己夺位。现在燕王您虽然说了把国家交给子之,但官员都是太子的人,这同样是名义属于子之而实权在太子手里啊!他们的理论根据是孟子说的:“禹荐益于天,禹崩,天下之人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P86)禹死后,天下的人不去朝拜益而去朝拜启,都说启是我们国君的儿子啊。

    “王因收印绶,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于子之。”(P87)经过这个人的忽悠,燕王便下令收缴所有官印,把三百石俸禄以上的官职都交给子之任命。从此,子之面南称王,姬哙年老,不再听理政事,反而成了臣子,国家大事都由子之来决断。于是,子之轻而易举、兵不血刃地夺得燕国政权。

    我之所以把这次禅让作为史上一支奇葩,不是因为子之手段高明,三招把燕王哙搞定,而是燕王哙那么好忽悠,别人说什么他就信什么。苏代说齐王不信任臣子不能称霸,他就专任子之;鹿毛寿说禅位可以与尧同名声,他就把燕国托付给子之;有人说禅位给子之就是禅位给太子,他就禅位给子之,自己反为臣子。子之的目的之所以能达到,除了燕王哙天下第一“二”外,就是他无限膨胀的虚荣心。他没有丝毫的自知自明,居然想称霸、想当尧禹,这岂不是天外奇谭吗?这些正是他的软肋,子之和他的死党就利用了这一点。

燕王哙没有一点政治常识和政治头脑。子之是他的丞相,对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有一个基本的看法,可他相信子之是许由一样的人,不想说他傻逼都不行。《后汉书·逸民列传》:“颍阳洗耳,耻闻禅让。”李贤注:“许由隐于颍阳,闻尧欲禅,乃临颍洗耳。”(《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2769-2770)许由听说尧要禅位给他,感到污染了他的耳朵,很耻辱,连忙去颍水洗耳朵。子之的野心一点也没看出来,说明燕王哙是一个政治白痴。

再说,禹名义上传位给益实际上是传位给他的儿子启,禹在世时就已安排好太子的党羽任益的手下,组织上给儿子夺位准备了干部,这一点劝他禅位的人都说得清楚。燕王不但不掌握任命官员的权力,反而将三百石官员任命的权利让给子之。《战国策·鲍本》评论:“其愚至此,尚足論乎?後世因此,遂有不可慕虛名受實禍之論。”“彪謂:王噲,七國之愚主也,惑蘇代之淺說,貪堯之名,惡禹之實,自令身死國破,蓋無足算。”(《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061-1062

燕王哙在人际关系上也是一片空白。苏秦是从燕国起家而挂六国相印的,和燕文侯相从过密,与文侯夫人还干那性福活儿,燕王知道苏秦给他老爹戴绿帽子也不在乎,他当上一把手后更加重用苏秦。但是苏秦很害怕,给燕王建议他去齐国继续当卧底,三年后死在齐国。(“苏秦通于燕文公之夫人,易王知之。苏秦恐,乃说易王曰:‘臣居燕不能使燕重,而在齐则燕重。’易王许之。”P75史籍基本都记载燕王哙是燕易王的儿子,近代有学者据《战国策》“权之难……哙子谓文公曰……”及“燕王哙既立,……哙老不听政,顾为臣”(《战国策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937)的记载,认为燕王哙在燕文公时期己在管理国政,而在把王位让给子之时称己年老,应该不是燕文公之孙,而是燕文公之子。“昭王为王哙之子,昭王复国,于哙不可无谥,而让国曰易,亦颇得当,故王哙即易王”(白光琦:《先秦年代探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14。)我觉得这个观点站得住脚,也就是说,燕易王与燕王哙是一个人。

子之不是什么好鸟,当国王三年,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姬平合谋攻打子之。齐王想在燕国捞点什么,就派人对太子说:“寡人闻太子将饬君臣之义,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唯太子所以令之。”(P88)燕太子于是聚集死党,派将军市被进攻子之,却没有得手,市被反倒戈攻打太子。国内动乱几个月,死亡达几万人,人心惶惶。此时,齐王觉得时机已到,任命章子为大将,率举国之兵征伐燕国。燕国士兵毫无战意,城门洞开不守。齐国便捕获了子之,把他剁成肉酱。燕王姬哙还不知道怎么回事,脑袋就掉了。

    我说燕王的禅让是一支奇葩,还有一个原因是与其他的禅让不一样。有人会说燕王哙向尧、舜、禹一样自愿禅位,没有什么不一样。其实,除了墨家、儒家相信存在禅让外,其它都不相信,连儒家的荀卿也是这样,荀子似乎看到了禅让说的漏洞,因而在《荀子·正论》中尖锐地批评道:“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擅让。’是不然。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331)“诸侯有老,天子无老;有擅国,无擅天下,古今一也。夫曰:‘尧舜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不知逆顺之理,小大至不至之变者也,未可与及天下之大理者也。”(《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336这里的“擅”,:“擅与禅同。”可见擅让即禅让。

事实上 ,古人早已对和平禅让说质疑,《韩非子·说疑》云:“‘古者所谓圣君明王者,非长幼弱也,及以次序也,以其构党与、聚巷族,上弑君,而求其利也。’彼曰:‘何知其然也? ’”因曰: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406-407)也许有人会说,法家是儒、墨显学的批评者,焉知他们不是为了讨儒、墨而捏造出舜逼尧、禹逼舜的故事? 其实不然。《古本竹书纪年》有相同的记载,《史记·集解》引《括地志》云:“《竹书》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竹书》,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史记·五帝本纪》中华书局,198231)方诗铭、王修龄辑录法琳的《对傅弈废佛僧事》曰:“《汲冢竹书》云: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3)这不是明白地告诉我们,舜禹为争夺最高统治地位不惜兵戎相见吗?

看来,就是尧、舜、禹都没有像燕王哙一样自愿禅位。

另外,燕王哙的禅位与王莽和魏晋以后的禅位也不相同。如王莽永始元年(公元前16)封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经过八年打拼后出任大司马,时年38岁。翌年,被免职,为给自己增添光环,逼其杀人的儿子自杀,得到世人好评。八年后东山再起,任大司马,封安汉公,将俸禄转封两万多人。3年王莽的女儿成了皇后。4年被加九锡。5年毒死汉平帝,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命莽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摄皇帝 8年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王莽经过二十多年处心积虑的谋划,才达到了目的。

从曹丕借禅让之名篡夺汉室建立魏朝以后,先后发生了近20次禅位,没有一次不是篡夺者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强大得没有任何人可以匹敌;没有一位禅位者有还手之力,而不得不让出社稷江山。可是,燕王哙就不是这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