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教学切莫买椟还珠

 江山携手 2015-12-24

在一次优质课评比中,选择的内容是郑振铎的《猫》。在这节课的设计上,几位参赛老师出现了几个环节的惊人雷同。一是为三只小猫制作档案卡片,二是邀请学生审理“芙蓉鸟被害案”。这两个环节的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氛围轻松了,学生参与度也得到了提高。只是,这几位老师的设计都只停留在为了制作档案卡而制作档案卡,为了审理案件而审理案件上,没有去进一步挖掘,忘记了这两个环节与教学内容有何联系。课堂因这两个环节而华丽,也因这两个环节而偏离,宛如买椟还珠。

为三只小猫制作档案卡片目的何在呢?这个档案卡包含的主要项目有,来历、外形、性情、我的态度、结局几个方面。如果只是完成这个表格,大概只能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而如果在这个表格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就贴近了语文教学的内容。本课的一个重点,即作者是如何抓住特征表现三只小猫的特点的,如果说制作这个小卡片是“椟”,那么学习作者的描写方式则是其中的“珠”了。寻找这个“珠”其实并不难,找到那些能够表现小猫特点的词句,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品读就够了,这也正是教学语文的基本方法。但正是因为这种方法太基本,太过于普通,有些老师就因此而舍弃了。为了形式而形式,舍弃了根本。

审理“芙蓉鸟被害案”有何用处呢?我们来看一下案卷的主要内容。案发现场情况、犯罪嫌疑猫、犯罪嫌疑猫作案的可能性、案发前的表现、案发后的表现、对犯罪嫌疑猫的惩罚方式。可以说,这种形式是较为活泼的,也能抓住一些有助于理解作者感情的关键语句。只是,许多老师只把目光放在了“审案子”这种形式的新奇上,在审案上花费了太多时间,而在后续的情感变化上蜻蜓点水。可以说,审案子只是一个新奇的“椟”,而背后的情感变化才是本文的“珠”。可因为情感的变化太过隐蔽,许多老师就避重就轻,在审案子上做足了表面文章,却把情感这条线轻轻放过了。如果在案件分析之后,加上一句追问,如果养前两只小黄猫时家中也养了一对黄色芙蓉鸟,鸟也被吃了,“我” 会怎么想、怎么做。这样一来,就抓住了本文的情感线索,也接近了文章的主旨。如果再进一步,追问文章的主旨落实在第三只猫上,写前两只猫有何作用。这样,就能够发现作者在本文写法上的另一个重要特点了。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中说,对于语文教学,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教什么,然后才是怎么教。而在许多的优质课比赛中,我们往往本末倒置,先考虑的是怎么教,思考更多的是教的形式,如何以形式吸引人。这正如买椟还珠中的椟,怎么教就像椟,只是外在的形式,教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才是我们值得深入挖掘的“珠”。语文课切莫买椟还珠,为形式而形式,还应紧扣文本,回到语文本色。当我们真正深入了文本,深入解读的“珠”会散发更加耀眼的光华。而这一点,是流于形式的“椟”外表光鲜永远也无法比拟的。

                                                    (摘自卜庆振 山东省东平县东平街道中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