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红刯梦】玉枕纱厨凉初透——说说贾母的碧纱厨

 殘荷聽雨 2015-12-24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时,贾母将她安置在“碧纱厨”里,宝玉嚷着要住在碧纱橱外的床上,而不愿与祖母一起住在套间暖阁。现代人读起这段总会有些疑惑,“厨里”如何住人。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中宪第喜堂里的碧纱橱


碧纱厨,也作碧纱幮、碧纱橱,或纱厨。幮(音厨),《康熙字典》解释为“帐也,似厨形”。碧纱厨最初是类似帷帐之内的东西。启功先生注的中华书局版《红楼梦》中如此解释:“用木作架,顶及四周蒙以绿纱,可以折叠。夏天张开,摆在屋内或院中,坐卧在里面,可避蚊蝇。”《老老恒言》卷四:“有名纱橱,夏月可代账,须楼下一统三间,前与后俱有廊者,方得为之。除廊外,以中一间左右前后,依柱为界,四面绷纱做窗,窗不设棂,透漏如帐。前后廊檐下,俱另置窗,俾有掩蔽。于中驱蚊陈几塌,日可起居,夜可休息,为销夏安适之最。”

明崇祯年间刻版《金瓶梅》


可见,碧纱厨最初是夏日乘凉之物,在一间空旷的屋里,以木柱为架,中间绷起细纱,既可作为隔断,又轻巧透风。后逐渐演变为可以移动的类似屏风的隔扇板,格心部位做成空框,夏天绷薄纱,冬天则可以安插精雕的木质隔心,到了清后期也会换成双层玻璃,中间夹做了诗或画了画的纸,充满书卷气息。清代《装修作则例》写作“隔扇碧纱橱”,即在开间的隔断上装上槅门,中间两扇可以开关。格心多作灯笼框式样,灯笼心上常糊以纸,宫殿里常在格心处安装玻璃,或糊各色纱,尤其夏天常糊绿、蓝冷色调纱,故称“碧纱厨”。

这种比帷帐更为美观、实用的品种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流行,历代文人不乏对它的吟咏,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到:“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可见纱橱的通风性能很好,使得词人在秋天的深夜已经不胜其寒了。宋代另一位词人周邦彦也在《浣溪沙》一词中形容纱橱的四面通透,连床上竹席之纹都隔纱可见:“薄薄纱橱望似空,簟纹如水浸芙蓉。”唐代诗人王建的《赠王处士》一诗有云:“松树当轩雪满池,青山掩幛碧纱橱。”《红楼梦》作者的祖父曹寅《竹簟》诗:“故乡此物非足贵,不设纱厨恣意眠”。

山西乔家大院凝瑞居绣楼里的碧纱橱


碧纱厨的特殊功能还促成了一段传奇姻缘。据晚明抱瓮老人编纂的话本《今古奇观》一书第七十八卷“两纳聘方成秦与晋”中讲述:南宋高宗年间,姿才盖世的千金小姐随瑶姿以考诗来选择夫婿,而自恃有才的新科状元何嗣薪必欲亲睹芳容。为了玉成此事而又不逾越礼制,同平章事赵公想出一个妙策,临时排设下一个碧纱橱于后堂之西,“碧纱橱中安放香几笔砚,瑶姿小姐坐在在橱中,侍儿绿鬟侍立橱外伺候。”坐在后堂东边的何嗣薪“偷眼遥望纱橱中,见瑶姿丰神绰约,翩翩可爱色”,大喜过望,作诗咏“纱橱美人”云:“碧纱争似绛帏笼,花影宜分烛影红;此日云英相见后,裴航愿得托瑶宫。”二人终成美眷。

明清的碧纱厨主要由槛框(包括抱框、上、中、下槛)、隔扇、横陂等部分组成,每樘碧纱厨由六至十二扇隔扇组成。除两扇能开启外,其余均为固定扇。在开启的两扇隔扇外侧安帘架,上安帘子钩,可挂门帘。隔扇的裙板、绦环上做各种惊喜的雕刻。而格心的纱上则禅唱绘制了花鸟草虫、人物故事甚至是诗词歌赋。


碧纱厨在紫禁城内也常用,例如,储秀宫内西次间和主厅之间的隔断,就用的是碧纱厨。而在乾隆皇帝给自己准备的“太上皇居所”宁寿宫内的倦勤斋内,东面5间都用碧纱厨做隔断。不过,作为紫禁城内最奢华的建筑之一,倦勤斋内的碧纱厨也更为奢华,框均为紫檀、鸡翅木等名贵木材,上有精细雕刻,而嵌纱上甚至有来自苏州的双面苏绣。

倦勤斋的碧纱厨


《红楼梦》中贾母的碧纱厨曾经住过不少被她珍视的孩子,在黛玉之前是宝玉,宝玉之前也许湘云、元春也住过。事实上,《红楼梦》中碧纱厨也不仅出现在这一处,例如在大观园内的怡红院内就有:“又进一道碧纱厨,自建一张小小填漆床上,悬着大红销金撒花帐子。宝玉穿着家常衣服……”。

电影《红楼梦》碧纱厨、绛芸轩设计图


这一类置于室内用作隔断的碧纱厨已不再是可折叠的,而转变为一种固定隔断,只是其镂空嵌纱的样式依然能在夏日里为室内带来通透和清凉。从碧纱厨带来的室内通透和良好采光来看,倒是非常适合用于书房。已故的故宫研究员朱家溍先生曾这样描述他理想中的书房:

个人的书房,譬如有一座三至五间的北房,有廊檐。明间前檐四隔扇,帘架,风门,东西次间坎墙支摘窗,糊纸,窗内上糊纸,下装玻璃。室内碧纱橱和栏杆罩。墙和顶棚糊纸。地面上排列着书架,陈设几案椅凳,文具,绝对不兼作卧室或者餐厅使用。这样的标准,架上群书的纸墨香和楠木书箱,樟木夹板,配合散发出幽香令人神怡。春秋佳日,窗明几净,从窗纱透进庭前花草的芬芳和室内书香汇合,花间的蜂喧,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夏日,庭前蝉声聒耳,浓荫蔽地,檐前垂着斑竹堂帘,室中则清凉无暑,这个季节室中楠木樟木和老屋的黄松梁柱都散发浓郁的香味,使书香倍增。冬日阳光满屋,盆梅,水仙的清香配合书香经久不散。但书房如果安放火炉,则书香和梅花水仙都为之色香骤减。隆冬季节只好在取书时盘亘片刻略享清福,即携书回到温室阅读。具备上述条件,则群书永远静静地散发着书香。


天津杨柳青石家大院学堂院里的碧纱橱及帘架


不过精于享受的皇帝太后们并没有忘了碧纱厨的最初形态,在皇家花园内用上好的木杆、绳索、碧纱等轻型材料搭建起来,形成完全独立的露天建筑。大清的慈禧太后每年到颐和园避暑消夏,总是事先安排好工匠设计一座硕大凉棚,棚的一侧与乐寿堂的殿檐相接,另三面则以绷纱作为透气的薄“墙”,凉棚中设有宝座、几案、屏风、香炉等,兼有供慈禧太后休息的贵妃榻。

小小一架碧纱厨,集装饰、通透、采光的功能与一身,必要时还能制造影影绰绰的朦胧效果促成一段姻缘。到了冬日,又能用密封性好的材料将纱替换下来,可谓节能环保、循环利用。古人的智慧和优雅生活,总是在这样一些不经意的小细节中透露出来。



【禅茶琴韵生活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