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服务主体公立医院 漫画公立医院是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体现公益性、解决基本医疗、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困难的主体,矛盾问题比较集中。要加强其公益性,就要扭转过于强调医院创收的倾向,让其成为群众医治大病、重病和难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平台。2 主要分类公立医院分成三类: 一类是基层医疗机构,这部分是政府投入的重点,确保公益性,确保老百姓能看得起病; 一类是县级、地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政府根据各地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投入; 医改之路公立医院改革是新医改的“重头戏”,也是迄今为止(2011年)最为纠结的部分。新医改方案问世一年后,2010年2月,《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方出台。至今(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北京亦成为第十七个试点城市。 其改革目标包括医疗设备、医院基建、医保覆盖、卫生投入等在内的“增量”部分,已经取得了明显增长;但关系到医改成败的机制建设却并不乐观。即公立医院管理、运行机制改革未有实质性突破,基本药物招标、补贴、效果问题愈发复杂,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还未起步,县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依旧人才匮乏 。 2012年6月,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公立医疗机构不能再负债搞建设、盲目扩张,要为民间资本、社会资本进入卫生行业留出空间。陈竺表示,在建立和完善基本医保的基础上,应当搭建补充医保和商业医保;医疗服务体系应在满足群众基本医药卫生需求的基础上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收入来源公立医疗机构收入的现有来源有三,即医疗服务收费、药品出售利润和政府财政补助。新医改方案明确指出,未来的改革将把三元转变为二元收入结构,即大幅度降低并且最终取消来自药品出售的利润,具体措施就是逐步取消公立医院(以及其他医疗机构)的药品加成。 郭剑英强调,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医疗卫生领域涉及公共资金,基本医疗服务要坚持公益性,对医疗卫生领域相关费用标准进行干预是必要的,但不是所有环节价格都需要政府控制,能够竞争的环节,应该更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1]6 改革意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