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苏州”冬日一天

 苏迷 2015-12-24
“老苏州”冬日一天
骆驼担


 卖汤水圆子



  鸡鸣壶,苏州民俗博物馆展品
   
  ■沈建东

  天刚蒙蒙亮,“老苏州”便起身,并不下床,喝几口温水,靠在床上,打开焐了一夜的莲子红枣羹,慢悠悠喝着,这小炉子,“老苏州”叫鸡鸣炉,名字十分的有趣,鸡叫的时候,早上五点左右,昨夜放在鸡鸣炉里的莲子红枣羹,经过一夜慢炖,这个时候已经软烂如泥了。
  窗户上在鸡叫声里逐渐透亮起来,清晨到哉!老苏州正式起床,孵茶馆去了。苏州人传统上把喝茶看成生活中开门的第一件事,称之“吃茶”,俗称“孵茶馆”。同时各色茶馆又成为了不同行业人群的聚会交流信息的场所。苏州旧时有“早上皮包水,下午水包皮。”的习俗,所谓“皮包水”即泡茶馆吃茶,水包皮”指泡浴室,老茶客每“天晨光微熹,便按时必往茶馆吃茶,俗称“吃板茶”,早餐亦在茶馆中完成.旧时茶馆兼营饼点,如蟹壳黄,盘香饼,面衣,生煎馒头,各色面条,风味小吃,茶客呼之即来,随其挑选,十分方便。
  有人说:苏州人的一天,从一碗面开始。老苏州”早起,有的人便直奔自“己喜欢的面馆,叫上一碗心仪的苏式汤面,热气腾腾,有滋有味吃起来。苏式汤面对汤和浇头的制作更讲究,听“戏听腔,吃面吃汤”,常见有素浇面、红油爆鱼面、枫镇大面、虾仁面、鳝糊面、雪菜肉丝面,还有苏式软炒面、阳春面……店小二的吆喝声,如好听的小曲,行云流水般在面店里回响:一碗红油“爆鱼面,重青,宽汤!“”一碗鳝糊面,免青,紧汤!”在苏州吃汤面,上面要撒上些青蒜叶,提香增色,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喜欢的要“重青”,就是多放点蒜叶,不喜欢的要“免青”,就是不要放蒜叶。而宽汤就是要汤多点,紧汤就是汤少些。有些“老苏州”吃面还讲究面浇头要“过桥”,就是浇头不要直接放在面上,而是另外用盘子盛着,吃面的时候一口面一口浇头,俗称“过桥”,有的还从怀里摸着小酒瓶来,就着浇头咪两口,解解馋呢。
  喝茶、吃面结束,浑身暖洋洋,上午趁着冬阳正好,再逛逛园林遛遛鸟,和老友聊聊种花养鸟经;或者去采芝斋、黄天源买些糖果、点心以备不时之需。老苏州有吃点心的传统,所以小的吃食在苏州人家都有准备。
  下午,通常去书场听评弹,俗称听书,清康熙昆山人章法《竹枝词》:“不拘寺观与茶坊,四蹴三从逐队忙。弹动丝弦拍动木。霎时挤满说书场。”原注:吴人称弹词,亦曰说书。”说书内“
  容曲目多是《珍珠塔》、《啼笑因缘》、《玉堂春》、《梅花梦》以及《三国》、《水浒》、《英烈》、《隋唐》、《岳传》等,有的响档,功力深厚,深受听客欢迎,以致许多人百听不厌,成了听书的常客。说书有大书小书之分,听小书有琵琶、弦子说《杨乃武与小白菜》生生死死几回,愁肠百结。或者说大书,醒堂木一拍,《三国》说起来——“温酒斩华雄”、“赤壁鏖战急”一出出是非成败转头空,令人感叹!或者逛逛古玩铺子、看看花鸟市场,捧一盆盛开的鲜花装点冬日的窗头。
  晚餐则去苏州旧时著名的美食街——太监弄,松鹤楼、王四酒家吃苏帮菜,常见的有松鼠鳜鱼、蜜制火方、碧螺虾仁、响油鳝糊、白汁元菜、鸡油菜心、鸳鸯莼菜汤、银鱼抱木樨、鲃肺汤、古制酱方、荷叶粉蒸肉、溜大王、糟溜鱼片、西瓜盅、黄焖鳗、莼菜鲈鱼羹、叫化鸡等等,至今仍是苏式菜肴的代表作品,远近闻名,脍炙人口。三五老友相聚,点上三五盘爽口的菜,呷几口烫过的绍兴老酒,敞开了话匣子说古道今,暖咚咚回家,斜靠在椅子上,剥一枚洞庭的红橘醒醒酒,那红橘是洞庭太湖诸山特产的橘子,味甜美,早红桔摘后收贮至经年不坏,是吴地民间压岁、赠送年节之物不可缺少的果品。正如清沈朝初《忆江南》词所云:“苏州好,朱桔洞庭香。满树红霜甘液冷,一团绛雪玉津凉。酒后倍思量。”
  夜晚,如果想吃夜点心,自然有走街串巷的小食担。在苏州,旧时,一般进入深秋,天气凉爽,苏州城中各种手工作坊开始夜作,织机声不断,此时各色“夜宵”开始应市。最有名的是骆驼担,因其担两边低中间高形似骆驼而得名。骆驼担应季节不同而有不同的小吃供应。一般冬天卖糖粥(白粥配赤豆、绵白糖、黄桂花)、小馄饨,夏天则供应绿豆糕、焐熟藕(配有白糖浇上玫瑰露)、蒸馄饨,有时还有荷叶粉蒸肉。秋天则售桂花糖芋艿、酒酿圆子、油豆腐线粉汤等等,故而,苏州俗谚有:苏州“小吃一担挑”的说法。夜深了,在鸡鸣炉锅子里放好莲子和几粒红枣,焐些炭火和热炭灰,老苏州”洗漱后开始就寝“哉!……“老苏州”的一天在“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落幕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